高健

摘? 要:目的? 探討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在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缺損中的應用。方法 選擇2016年1月~2019年7月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收治的68例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選擇皮瓣修復術的不同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3例),對照組采取腹部帶蒂皮瓣修復術,觀察組采取股前外側皮瓣修復術。記錄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并分別于治療后4個月和8個月采用美國膝關節協會(AKS)評分系統對膝關節進行綜合評價。結果? 觀察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4個月、8個月時,AKS評分系統中膝關節評分和膝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可有效修復膝關節周圍缺損的軟組織,縮短修復手術后的恢復時間,有利于膝關節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膝關節;軟組織缺損;股前外側穿支皮瓣;腹部帶蒂皮瓣
中圖分類號:R658.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3-0077-03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且結構最為復雜的一個關節,受損傷的機會也高于其他組織,一旦膝關節受損后,周圍組織多合并皮膚缺損以及血管、神經、韌帶等嚴重損傷,如果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修復處理,很容易導致傷口感染、骨髓炎以及肢體活動受限等不良后果,影響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因此選擇有效的修復方式十分重要[1-2]。隨著顯微外科的快速發展,不同類型的皮瓣修復術逐漸應用外科臨床治療中,其中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具有解剖位置恒定、便于移植、可取面積大等優點,受到廣大骨外科、顯微外科醫生的關注[3]。本研究探討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在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缺損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9年7月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收治的68例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選擇皮瓣修復術的不同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3例),其中觀察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 20~54歲,平均(36.79±3.53)歲,受傷原因包括交通事故16例,重物砸傷 11例、高空墜落5例、機械性損傷3例,對照組男22例,女11例,年齡 19~55歲,平均(36.86±3.56)歲,受傷原因包括交通事故15例,重物砸傷 11例、高空墜落4例、機械性損傷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受傷原因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臨床確診為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缺損;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膝關節陳舊性軟組織損傷;②合并其他復合傷;③創面嚴重感染;④重要臟器功能嚴重異常以及血液系統疾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平臥位,行全身麻醉,在對膝關節周圍組織進行清創切除處理,評估缺損情況,并測量組織缺損的面積。
對照組患者采取腹部帶蒂皮瓣修復術,在患者腹部做切口,切至深筋膜淺層,并且掀起皮瓣,修剪皮下組織,保留部分蒂部,將皮瓣組織在缺損創面處進行修復,坡形修剪皮瓣的邊緣部位,固定患肢,加壓包扎。
觀察組患者采取股前外側皮瓣修復術,取患者患肢對側做皮瓣,在髂前上棘至髕骨外上緣連線的中點附近,使用多普勒超聲掃描肌皮動脈血流情況,確定并標記血管穿支位置,在根據組織缺損情況設計皮瓣大小,在皮瓣內側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并將皮緣與深筋膜縫合數針,避免手術牽拉造成皮支損傷,在股直肌與股外側肌的間隙中,尋找旋股外側動脈降支,按術前設計線從外緣切開,向內側游離發現肌皮穿支后,切開穿支周圍股外側肌,并游離出肌皮穿支,在皮瓣深淺筋膜之間找到白色的股外側皮神經,向上游離一段后切斷并標記,游離旋股外側動脈降支至根部結扎并切斷,游離出皮瓣。最后將游離出的皮瓣通過隧道轉移至膝關節缺損創面,并將大腿供區創面行拉攏縫合,如無法直接縫合,則行全厚皮片植皮。
1.3? 觀察指標
(1)術后恢復情況的評價。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創面愈合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以及感染發生情況。(2)膝關節恢復情況的評價。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后4個月和8個月采用美國膝關節協會(AKS)評分系統對膝關節進行綜合評價,包括關節和功能性兩方面,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膝關節恢復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 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膝關節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4個月、8個月時,AKS評分系統中膝關節評分和膝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膝關節作為下肢重要的承重關節,維持其穩定性和功能性十分重要,如果周圍組織出現缺損時,往往需要行外科修復手術,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活動度和功能性,減少對生活工作的影響[4]。皮瓣修復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以腹部帶蒂皮瓣修復術和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為主,前者的操作相對簡單,可提供較好的血供效果,但是存在治療周期長、需二次斷蒂手術以及美觀性差等缺陷[5];后者選取的穿支動脈比較粗大,有利于保證血液供應和神經吻合,減少組織壞死、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還可以提高膝關節活動和功能的恢復,并提高美觀性,逐漸受到臨床醫生和患者的認可[6-7]。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術后創面愈合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這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8],說明股前外側穿支皮瓣血運較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抗感染能力強,更加適用于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缺損的修復治療,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同時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4個月、8個月時,AKS評分系統中膝關節評分和膝功能評分均顯著性高于對照組,這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9-10],說明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能夠減少術后疼痛反應,有利于維持膝關節活動度和穩定性,整體提高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促進預后康復。
綜上所述,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可有效修復膝關節周圍缺損的軟組織,縮短修復手術后的恢復時間,有利于膝關節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冀航,梁剛,張志華,等.重膝關節皮膚軟組織缺損的治療及體會[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7,11(03):240-245.
[2]顧慶陟,陶開亮,高興,等.膝關節軟骨下骨不同表面積缺損對關節軟骨組織形態的影響[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8,32(03):222-225.
[3]張小鋒,高秋芳,張萬鋒,等.不同皮瓣修復膝關節周圍皮膚軟組織缺損的療效比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07):121-122,126.
[4]劉銳,鄭軍卯,吳桂勇,等.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四肢軟組織缺損的效果觀察[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9,32(10):1498-1499.
[5]韓文雅,余道江,孫衛,等.不同皮瓣修復術治療車禍致膝關節周圍嚴重皮膚軟組織缺損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7,32(07):807,810.
[6]梁再卿,吳寧.股前外側穿支皮瓣的臨床應用研究進[J].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2019,12(12):1020-1024.
[7]施權,魏在榮,金文虎,等.旋髂淺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供區創面的可行性及效果[J].中華燒傷雜志,2017,33(05):309-311.
[8]王永春.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治療手外傷組織缺損[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9,25(04):515-518.
[9]陽海波,周天寶,譚雄進.膝外上旋股外側動脈降支穿支皮瓣修復膝周圍軟組織缺損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0):114-115.
[10]朱國明,何濤,徐朝,等.基于美學理念的逆行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缺損[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19,35(06):584-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