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丹
摘? 要:目的? 探討在患者進行痔瘡手術后,進行體位改變的護理干預對患者手術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取80例患者,均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收治。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n=40例)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觀察組(n=40例)在常規的護理方法下,對患者進行體位改變的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時間、滿意度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的術后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都要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2.50%,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0%,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的滿意度為97.50%,對照組的滿意度為85.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痔瘡患者術后進行體位改變的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者的病情康復,加快患者的康復,減少并發癥的出現,臨床可以進行采用。
關鍵詞:痔瘡手術;體位改變;護理干預;預后
中圖分類號:R4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3-0138-02
痔瘡是肛腸外科的常見、多發性疾病,在任何年齡階段都有可能發病,主要由于患者自身不良生活習慣、排便方式和自身的職業因素所導致。若不進行治療或控制,會引起出血、脫垂、疼痛和嵌頓等癥狀[1]。在日常的生活中,會對患者造成影響。一般性治療能夠對痔瘡進行抑制,但想要對痔瘡進行根治,需要通過手術進行治療。手術治療后,患者在術后容易出現排尿排便困難、肛緣水腫等并發癥[2],因此在護理上要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減少患者的并發癥,使患者能夠更好恢復。本次研究將探討在患者進行痔瘡手術后,進行體位改變的護理干預對患者手術預后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80例患者,均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收治。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45.5±5.7)歲,病程3~11個月,平均病程為(7.11±0.34)個月;觀察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6.7±6.5)歲,病程3~12個月,平均病程為(7.32±0.57)個月。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痔瘡手術判斷,并沒有其他疾病的病癥影響;②患者愿意接受此次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報經倫理學組織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肺、肝腎嚴重功能障礙;②存在嚴重認知障礙、精神疾病或明顯記憶損害;③臨床資料不完整。
1.2? 方法
對照組:在患者手術后,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干預。包括患者日常用藥,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進行幫助,同時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干預,在術前術后中都應該以清淡、少渣食物為主。對患者的心理進行干預,對腸道進行護理,減少感染的風險。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術后患者的體位進行干預,避免患者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和長期的蹲坐。在改變患者體位時,考慮患者自身的舒適感,避免因為體位的變化對創口造成牽拉,引起疼痛。在后續護理上幫助患者進行翻身、鼓勵患者在術后下床站立,進行步行等運動。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首次排尿時間、術后首次排便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四個方面進行比較。(2)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疼痛、出血、肛緣水腫、肛門腫脹等癥狀。(3)對患者的護理的滿意度調查。總分為100分,90分以上評價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滿意,70分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5? 統計學分析
將本實驗測驗數據有效錄入SPSS19.0中,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施以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施以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康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都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2.5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7.50%,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85.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每年有很多患者出現痔瘡病癥,由于痔瘡的發生位置特殊,部分患者在病情發生后,認為對自身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沒有進行治療,癥狀嚴重后,才去醫院就醫。病灶位置的特殊性和私密性,在發病時的反應上,容易使患者會產生自卑感,對一些病癥不能夠直接說出口,在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后,一些患者出現復發或并發癥后也會閉口不談[3],影響自身的病情恢復。因此在患者術后,對患者的護理要更加細致,對患者的情緒和身體狀態密切的進行觀察,同時及時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排解,使患者在心理擺脫對患處的羞恥感,更直接的對自身病情進行反映。
在對患者術后的護理中,除了常規護理,也要對患者的體位進行干預。在手術后,患者對自身病情的了解程度不夠,認為在術后應該長時間的保持一個姿勢,便于創口的恢復。護理人員在面對此種情況時,要對患者進行術后體位的干預。告知并鼓勵患者下床進行運動。避免長時間的保持一個姿勢或蹲坐,影響創口的恢復。同時也對患者進行相應的運動指導和功能性訓練,鍛煉患者肛門局部的肌肉功能[4-5],緩解患者排尿排便的困難。
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對患者術后進行體位改變的護理下,術后的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都要短于對照組,在并發癥的比較中,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小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上,觀察組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對痔瘡患者術后進行體位改變的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者的病情康復,加快患者的康復,減少并發癥的出現,在臨床上可以進行采用。
參考文獻
[1]王條云,李飛,談彩虹,等.痔瘡手術的護理方法及體會[J].甘肅醫藥,2017,36(03):238-240.
[2]周麗群.個性化護理對痔瘡手術后排尿排便困難的效果觀察[J].養生保健指南,2016,15(20):113.
[3]胡玉秋.綜合護理干預對痔瘡手術后并發癥的預防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07(18):142,144.
[4]林娜.優質護理干預在痔瘡手術后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01):201-202.
[5]王羽桐.體位改變護理干預對痔瘡手術患者生命體征的影響[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20,37(03):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