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偉

摘? 要:目的? 探究小兒急性闌尾炎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的圍術期指標分析及對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的影響。方法?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對臨邑縣人民醫院于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88例小兒急性闌尾炎分組,各44例,對照組給予開腹切除術,觀察組給予腹腔鏡切除術,對比兩組圍術期指標、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短、體溫恢復時間短、住院時間短(P<0.05)。兩組入院時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穿孔性闌尾炎相比于單純性闌尾炎相比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均降低(P<0.05),兩組入院時穿孔性闌尾炎分別相比于單純性闌尾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d、術后6d與入院時相比,不同類型闌尾炎患者的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相比,術后3d及術后6d的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升高更加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小兒急性闌尾炎的圍術期指標表現更好,能夠調節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預后較好。
關鍵詞: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小兒急性闌尾炎;外周血單核細胞;HLA-DR/CD14
中圖分類號:R63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3-0178-03
急性闌尾炎作為臨床上一類發病率較高的急腹癥,合并癥較多,危害較大[1]。目前臨床工作中針對小兒急性闌尾炎的治療包括開腹手術以及腹腔鏡手術兩種,各具優勢,但糾正選擇何種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能夠更好的獲得療效并保證安全性,仍值得進一步的探討[2]。白細胞分化抗原14(CD14)為一種參與機體免疫反應的重要分子,當HLA-DR/CD14細胞水平較低時能夠導致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甚至能夠表現出免疫麻痹的狀態[3]。因此,在對小兒急性闌尾炎進行手術治療期間對HLA-DR/CD14的表達水平進行判斷至關重要。現臨邑縣人民醫院對此展開如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對臨邑縣人民醫院于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88例小兒急性闌尾炎分組,各44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9例,年齡1至12歲,平均(7.34±0.45)歲,疾病類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9例,單純性闌尾炎16例,穿孔性闌尾炎9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2至13歲,平均(8.02±0.55)歲,疾病類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22例,單純性闌尾炎15例,穿孔性闌尾炎7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全部患者均簽署關于本次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本次試驗符合我院醫學倫理會批準。
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均存在著右下腹或全腹;麥氏點存在明顯的反跳疼痛;均經過尿檢及C反應蛋白檢驗后確診。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嚴重疾病者;因其他原因造成的右下腹疼痛或全部疼痛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開腹切除術:氣管插管全麻處理,擺放仰臥位,經腹直肌處行一足夠大小的切口,盡可能的吸除腹腔內積液,切除闌尾及系膜,處理殘端,使用甲硝唑對腹腔進行沖洗,隨后逐層縫合。
觀察組給予腹腔鏡切除術:給予氣管插管全麻處理之后,幫助患兒擺放仰臥位,在臍上方的5mm處做一切口,建立起二氧化碳氣腹,腹內壓力按照患兒的年齡維持在10mmHg至12mmHg之間,隨后放入腹腔鏡以及Trocar。在腹腔鏡的監視條件下,分別從右側腹部以及左側腹部置入操作鉗,探查腹腔及盆腔內重要臟器及與周圍組織各情況,同時探查闌尾當前所處位置、病變嚴重程度及與周圍組織間的關系、是否出現胸腔積液以及膿腫等情況進行探查。使用吸引器將過多的積液排出,使用鉗夾對闌尾末端處理,對周圍已經發生黏連的組織予以分離,對闌尾根部行結扎,電凝、電灼等處理,隨后徹底切除闌尾,使用電凝對闌尾的殘端進行處理,后將闌尾取出。若出現闌尾壞疽或者穿孔的情況,則需要使用8字縫合以關閉闌尾殘端并予以大網膜覆蓋,后給予縫合加固,對腹腔以及盆腔進行反復沖洗,解除氣腹之后,常規縫合敷貼,隨后結束手術操作。結束手術之后根據情況決定判斷是否放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圍術期指標、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分別在入院時、術后3d、術后6d收集兩組患兒的二胺四乙酸(EDTA)-K3靜脈抗凝血3mL,立即送至實驗室檢測HLA-DR/CD14表達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分析,若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對比
兩組術后3d、術后6d與入院時相比,不同類型闌尾炎患者的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相比,術后3d及術后6d的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升高更加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未見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1例腸粘連,經處理后痊愈,二者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隨著現代醫療與微創技術結合的更加緊密,使得腹腔鏡操作技術憑借其各種臨床優勢,在諸多疾病治療診斷領域得以不斷發展,尤其是在小兒手術中的應用更加廣泛,也憑借其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易于被患兒及家屬接受及認可[4-5]。分析其原因是腹腔鏡相比于開腹手術的治療能夠通過暴露在外面的3個小孔,于監視器下開展手術操作,使得手術操作更加的精細,術中出血量也較少,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動,同時也減少傷口在空氣中暴露的情況,安全性得到保障[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比對照組各圍術期指標表現更好。
CD14為一種主要存在于單核細胞以及中性粒細胞表面的白細胞分化抗原,同時CD14本身作為一種脂多糖受體,與機體的體液免疫、調控以及防御等機制具有密切的相關性。而CD14+單核細胞表面的HLA-DR在抗原提呈的過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若該反應過程受到來自外界環境的諸多影響無法正常行使其生理功能,則容易導致機體本身無法對有害的病原微生物進行及時清除而造成大量蓄積,且無法對炎癥進行有效的控制,從而造成組織進一步損傷,對機體的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臨床工作者認為,HLA-DR/CD14+足量表達在保證機體固有免疫是否得以正常發揮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結合本次結果顯示,穿孔性闌尾炎相比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單純性闌尾炎患兒的疾病程度較重,表現出HLA-DR/CD14+的表達水平降低的情況,且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相比于單純性闌尾炎患兒的疾病程度較重,但在經過兩種不同手術治療后,不同類型的急性闌尾炎患兒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均升高,但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患兒中該指標的改善水平更高的顯著,進一步證實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小兒急性闌尾炎的效果顯著,能夠調節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面HLA-DR/CD14表達水平,預后較好。
參考文獻
[1]楊雙齊.急性闌尾炎圍術期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現代臨床醫學,2018,44(5):386-387.
[2]張建國,徐永康,劉鏘,等.IL-6和CRP在小兒復雜性闌尾炎行不同手術治療的對比觀察[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7,49(04):123-124.
[3]劉昆強,張震,王琛,等.經臍單切口與傳統腹腔鏡診治小兒急性闌尾炎效果比較[J].武警醫學,2016,27(03):265-267.
[4]肖波,毛金娥,陳萬新.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與EBV-DNA定量分析在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6,31(03):114-115.
[5]黃耀.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急性闌尾炎的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7,10(09):130-131.
[6]曹賢.AIR評分和實驗室檢查在小兒急性闌尾炎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6,07(0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