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廷
語文教學中,生長體現為學生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當下的語文課堂中,學生素養的生長變化往往并不明顯,設計教學時,“學”被忽視,教師不能基于學生的學習起點與發展需求設定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學生無法在“學”的過程中有所收獲;“習”被剝奪,無思維含量的提問、價值不大的煩瑣分析擠滿課堂,學生無法在“習”的過程中歷練提升。這樣的課堂,學生沒有生長感。
如何延展、做實“學”與“習”的過程,讓學生的生長看得見?筆者結合具體案例,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變”,而后助“長
我們時常看到這樣一些課堂:教師素養優秀,教學設計精致,教學語言準確生動;學生朗讀聲情并茂,發言積極活躍、自信流暢,常常博得觀課教師的掌聲。課堂沒有冷場,學習沒有困難,教學行云流水。
我們也會看到這樣一些課堂:整堂課都在一問一答中按部就班地進行,從詞句意思到篇章內容主旨,教師逐一提問,學生則機械回答,跟著教師的提問亦步亦趨。下課鈴聲響起,師生如蒙大赦,倉促結束教學。
以上兩類課堂風格迥異,乍一看,第一類課堂精彩流暢,可看性強。但深入觀察不難發現,兩類課堂本質相似,學生語文能力生長都不明顯。
第二類課堂教學機械刻板,學生沒有自主閱讀思考、表達交流的空間,時時在被告知、被思考、被回答。這樣的課堂無益于學生語文能力的生長、提高。而第一類課堂學生沒有遇到學習障礙,學習過程行云流水,說明教師設計的問題沒有挑戰性,所設定的教學內容沒有價值或價值不大。學生只是在展示自己的已知、已會、已能,“精彩”并不是這堂課“教”出來的。熱鬧了一堂課,學生沒有新收獲,能力自然沒有新生長。
真正有生長的課堂,應該不會一路行云流水。“卡殼”“冷場”,遇到學習困難或挑戰,欲答而不能,欲求而不得,這才是真實的學習狀態,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有價值。
二、“破”,而后啟“思”
好吃懶做、愚蠢好色,是大多數人對豬八戒的印象。有位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西游記》,先導讀《三打白骨精》一文,讓學生了解豬八戒貪吃好色的特點,再拓展閱讀與豬八戒相關的其他章回,深入探究人物特點。學生閱讀第十八回,發現豬八戒在高老莊賣力干活,挺勤勞;閱讀第二十二回,看到豬八戒在流沙河與沙僧打斗,兩次被性急的孫悟空攪黃,也不多責怪悟空,繼續與沙僧戰斗,挺寬容;閱讀第三十一回,發現豬八戒能用激將法說服孫悟空救師傅,挺有智謀;閱讀第七十二回,從豬八戒知道盤絲洞美女是妖怪后,舉起釘鈀就打等情節中,發現豬八戒能辨別是非;閱讀最后一回,豬八戒保唐僧取得真經,最終修成正果,被封為“凈壇使者”,發現豬八戒還有忠貞堅韌的品格。這樣教學,教師打破了單篇閱讀的模式,學生突破了單一評價人物的思維慣性,將同一人物的不同故事整合起來閱讀,獲得了新的閱讀感受,心目中豬八戒的形象也由單一扁平而變得豐富立體起來。
有位教師教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一課,引導學生從武松打虎的細節中體會英雄性格后,借助課后練習引導學生再次閱讀文本,尋找依據,說說自己對武松的評價。有的學生從“敲著桌子叫道‘主人家,怎么不來篩酒?”“武松從身邊拿出些銀子來,叫道:‘別胡說!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等語句中,發現店家好言好語,武松卻總不好好說話,略顯粗魯莽撞。有的學生綜合“武松道:‘便真個有虎,老爺也不怕。你留我在店里,莫不半夜三更要謀我財,害我性命,卻把大蟲嚇我?”“看到樹皮上寫的榜文,武松看了,笑道:‘這是酒家詭詐……”等語言信息,發現店家好心勸說,武松非但不聽勸告,還懷疑店家下套,有點固執多疑。教師提出的話題有思辨含量,學生突破了慣性思維獨立思考,從不同角度研讀同一個人物,發現英雄并不完美,認識到有缺點的英雄才更可親、可信,對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更感欽佩。
由于受知識與生活經驗限制,小學生的思考容易淺嘗輒止、以偏概全、人云亦云,不能讀懂語段篇章的深刻意蘊,不能多角度評價人物,不善于獨立思考、開展批判思維。
“長”在于“破”,“破”而后能啟“思”。教師敢于自我突破,學生便能打破思維慣性獨立思考,審慎思辨,提升思維的深刻性,逐步學會辯證的思維方式。只有親身經歷了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思考過程,學生的思維才能有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