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杰
近年來,高考語文總是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高考作文也總是關注時代熱點。在這樣的背景下,時評文的寫作就成了考生們備考的重點。如何寫好時評文,如何突破時評文寫作的思維瓶頸,也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很多時候,學生們無法準確讀出熱點背后的根源,從而無法找到最佳立意,常常讓老師頭疼。“焦點討論法”,即“ORID”,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突破時評文寫作的思維瓶頸。
這一方法包括“O-R-I-D”四個層面。簡單地說,這一方法依次涉及四個思維層面:(1)客觀性層面(Objective):處理信息和感官的覺察。這一環節可提出問題、困難,描述時評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行為等。(2)反應性層面(Reflective):有關個人的反應和聯想。這一環節是回憶、聯想,說出自己的擔心,感受。(3)詮釋性層面(Interpretive):關于意義、重要性和含義;思考主題、思想,事件的原因。(4)決定性層面(Decisional):關注解決方案。思考“怎么辦”的問題,就是基于以上過程得出結論或做出決定。這四個步驟遵循了人類認知的內部過程:知覺、反應、判斷和決定。這四個步驟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時評文寫作的思維瓶頸。
例如,我們的一次時評文寫作小訓練,是以“兩個耳光”為題材:1980年代,山東荷澤地委書記周振興同志自掏腰包,滿足孤寡老人愿望后扇了自己一耳光,自責自己不夠關心人民;2020年某市委書記在機關餐廳扇了秘書長一記耳光,要求學生們在20分鐘的時間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時評文。拿到材料,學生們一頭霧水,不知所措。我們試著以“ORID”為思維路徑來解讀這兩則材料,找到寫作的重點。
首先,“Objective(客觀的)”是認識過程,先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材料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名學生躍躍欲試,說道:“兩則材料,一則是地委書記周振興扇自己耳光,一則是市委書記扇秘書長一記耳光”。他的發言簡短、精練、準確。
其次,“Reflective(反應的)”是認知過程的感性反應,也屬于認知過程。接下來我引導學生們談談自己對這兩則材料的感受。一名學生說道:“同是耳光,不同時期,不同原因。”又一名學生說:“一個是扇自己,是一種自責;一個是扇別人,是一種欺凌。”“他們都是一任地方官,前者是為百姓,后者是為自己,出發點不同。”同學們對這兩則材料的認識越來越全面。
第三,“Interpretive(詮釋的)”是引發更多的理性思考。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很快就認識到,一是因為這兩名官員對為官的責任認識不同,前者為百姓,后者為自己;二是因為前者牢記為官的初心,后者淡忘初心,私欲膨脹。
順理成章,最后一步“Decisional(決定的)”是最后形成什么決定或者采取什么行動。學生的思維聚焦到“當官要當什么樣的官?”這個問題上來。顯然,問題迎刃而解:當官就要把百姓放在心中,要為百姓謀福祉。當官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同學們擬定了“常懷為民之心”“為官者,為人也”“一扇耳光,打出兩種心態”“做官為民,風氣需正”等精彩的標題。
由此可見,“焦點討論法”其實就是對材料的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通過提問的方式,從客觀現實入手,關注學生的感受和看法,引導他們進行發散的理性思考,形成一個思維閉環,有助于他們準確地找到最佳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