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欣
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在眾多思想中進行聯系,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并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鼓勵學習者積極地探索、反思和創造,而不是反復地記憶。
一、深度學習要注重質疑
質疑就是提出問題,沒有質疑就沒有歸納提升。探究學習實際上是一種模擬性的科學探究活動,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途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去探索、猜想、發現,讓學生在探索中解決問題。能讓學生自己解決的問題決不“搶攻”,教師只在學生匯報后加以判定、指導,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得到發展。
如在教學解簡易方程時,當學生列出方程x+3=9時,我提出問題1:你有什么想解決的問題嗎?學生自然想知道方程的解。問題2:你能試著解這個方程嗎?學生展現了各種解方程的方法,我引導學生總結了解方程的兩種方法:(1)根據等式的性質解方程。(2)根據方程各部分的關系解方程。這一系列的問題設置,在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的探究程序中,切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深度學習要重視探究
要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猜想、試驗、驗證的學習過程。通過反應和反思,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成功的體驗,產生學習的興趣。
比如,教學五年級上冊中的“擲一擲”:同時擲兩個骰子,可能會出現哪些和?學生很自然地想到會出現的可能性有:2,3,4,5,6,7,8,9,10,11,12。學生分成兩大組,和是5,6,7,8,9算一組贏,和是2,3,4,10,11,12,算二組贏。先猜想誰會贏。
學生有兩種猜想,我拋出問題:到底是誰贏呢?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擲一擲”,并記錄。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有動手操作、收集數據、小組合作等多種活動形式,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
通過統計,學生發現一組只有5個數的和,出現的可能性卻更大,自然產生了疑問,這是為什么?我的問題隨之而來:你們想怎樣探究這個奧秘?有的學生思考:把兩個骰子可能出現的和的次數都寫出來,從而探究真知。
再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等形式作探究,并進一步思考更多圖形的面積。
三、深度學習要注意創設問題情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變淺性開問為深度設疑。這樣不僅能夠喚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和勇于探索的欲望,并且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
如在教學《6的乘法口訣》練習課時,我創設的兩次不同問題情境。
練習課1:出示旋轉木馬,師提問:旋轉木馬一次可以坐6人,3次可以坐多少人?生列出算式,再據此從算式中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揭示課題。
練習課2:小明雙休日做完作業后,約了6個小伙伴到家里玩。小明的媽媽拿出一袋巧克力,告訴小明:這里一共有38顆巧克力,你去分給你的6個小伙伴,可以全部分完,也可以剩下一些(教師邊講邊出示圖及數字)。你們猜猜看,小明會怎么分?
學生經過思考后,得出了答案:每人分1個,分掉6個;每人分2個,分掉12個;每人分3個,分掉18個……每人分6個,還剩2個。教師在學生回答后,揭示課題。
從課堂效果來看,練習課1的學生對設置的情境興趣不大,而練習課2的學生則積極思考,主動發言。同一內容,不同效果。對比以上兩個案例,能夠看出,對于練習課1而言,這個情境的創設只是引入新課的一個引子,只要學生簡短地想一想該怎樣列式,算出答案后即可“推門而入”,進入練習程序。而練習課2則對問題進行了精心的設計,面對這個綜合的、具有思維挑戰性的問題,學生思維的觸角會在原先的知識經驗領域內探尋、搜索:這要用到哪方面的知識?和我以前解決的什么問題有關聯?一旦觸碰并抓住了其中的關聯性后,思維馬上進行收攏:我該從哪兒開始思考?在我的經歷中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我是否可以按一定的順序去想……在這種極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下,學生主動地思考,不斷地變換思維的角度,不斷地思考下一個答案,思維會不斷地波動,激起陣陣漣漪。隨后的課堂效果也體現了這一點。
我們不能帶領學生走遍世界每個角落,但我們卻能把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讓我們一起,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在深度學習中成長,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行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