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麗
通過閱讀教學,教師可以采用審美這一手段,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課文中的美,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通過閱讀教學,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掌握了讀書的方法,養成了讀書的習慣,而且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要想讓學生在閱讀課堂中感受美,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童話課文內在的美點,利用多種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到美,啟發學生想象美。
一、朗讀中認識美
首先讓學生學會邊讀邊思考,深入理解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對文章語句的深入分析,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思想,幫助學生深入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命運起伏和心理狀態。這種深入的理解恰恰就帶領學生走進文章的靈魂,體會文章是如何地美。
其次是有感情地朗讀。感情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有感情地朗讀也是讀好一篇文章的靈魂,上面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把文章有感情地讀出來而做的準備。只有掌握了朗讀的方法,才能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調。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文章,才能直入靈魂,讓學生從讀中受到美的感染。要做到讀得有感情,就要讀出不同的語調,把各種年齡的人的語調讀出來,把不同的情緒和性格,如快樂、痛苦、希望等,都通過語氣、語調形象地表現出來。還要把作者對所寫人物的態度,如同情、諷刺、批判、贊揚等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有所知,還能有所感,有所悟。
二、理解中再現美
童話通過語言來表現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深刻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童話的語言淺近、口語化,但并不等于平庸、蒼白,而是經過藝術提煉的,既通俗明白、曉暢而又有藝術的美感。童話的語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兒童對童話的理解會因為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想象力的不同而變得非常豐富。語言可以給兒童想象的空間,使兒童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和思維力。所以我們應該利用童話作為載體,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童話語言境界豐富,給少年兒童以無限多樣的回蕩的審美空間。在童話語言的文境之中,形象并不是單純的客觀描寫的人或物了,它所勾勒的藝術空間也不是客觀事物的靜止的自然再現,而是一種靈動的藝術的再造。
三、激發情感,鑒賞美
小學階段兒童的情感發展特點是:情感的表現形態不斷發生變化,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緒多變,激情占優勢,心境的持續時間短,情感的內容不斷豐富,情感的穩定性不斷增強,高級社會性情感逐步發展。童話以一種兒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繪了世界上的豐富情感:愛與恨、情和仇、喜和悲、樂與苦、敬與畏等等。兒童在欣賞和感悟童話時獲得的情感體驗,豐富了他們的生活體驗,在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中,他們體會到了喜歡、憤怒、悲傷、愛慕、厭惡、贊賞等等情感體驗。這些體驗的獲得,對兒童的個性發展和社會性也是很有好處的。
如學習《丑小鴨》,安徒生在童話中從不回避現實中的不幸與無奈,“只有經歷苦難,一個人才能得以凈化,并得到真正的幸?!?。就像那只丑小鴨一樣,歷經種種磨難,卻不忘善良、溫暖與愛,最后苦盡甘來,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通過對作者人生成長道路上的坎坷的鑒賞,學生感受到人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許多不幸與無奈,在字里行間感受到丑小鴨對命運的抗爭。
四、啟發想象,創造美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想象的氣氛與環境,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礎。只有在歡愉舒暢的自由氛圍中,學生才能夠、才敢于去盡情想象。有時候,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朵親切的小花,就可以激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認真分析孩子們的思維過程,在對其進行耐心引導與糾正的同時,要鼓勵孩子大膽想象的精神。
其次,在教學中教會學生聯想,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語言,這是想象的方法基礎。小學生想象的自覺性與目的性差,還不能做到為某一任務的實現而循著一個方向進行想象。如教學《觀潮》一文時,可創設情景,學生隨著音樂來到“錢塘江”邊。通過畫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動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學生邊聽邊想,雄偉壯麗的錢塘江,眼前出現了一幅氣勢壯闊的意境,如聞震天動地的聲響。
語文教師要肩負起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任,通過具體、可感、生動的形象和手段,讓學生在感受形象的形式、內容的和諧美中不知不覺地受到美的陶冶,受到思想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