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閱讀是一種思想交流,也是一種知識積累的過程。對小學生而言,不同的課外閱讀材料對小學生的性格養成、知識積累以及人文素養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積極作用,幫助小學生學會閱讀,喜愛閱讀,培養自己的語文學科素養。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
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喜歡豐富活潑的課堂氛圍,學習擅于利用形象思維,這些都是進行課外閱讀教學的前提。讓小學生熱愛閱讀,就要激發他們對閱讀的學習興趣。閱讀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引導。教師可以不定期開展朗讀活動,讓學生養成朗讀的好習慣,從朗讀入手培養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然后組織定期的讀書活動,讓學生互相分享自己的閱讀內容和閱讀感受,提高互動性,幫助學生建立閱讀興趣。另外,讓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就要讓學生們體會到閱讀的魅力。教師要發揮自己的專業素養,在閱讀評析的環節中,適當增加自我的展示,讓學生們真正感受到在文學世界里徜徉的快樂和滿足,逐漸積累對課外閱讀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統編版《牛郎織女》一文時,這是一個民間傳說,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故事的吸引力,帶領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首先通過分析讓學生理解全文刻畫的勤勞、關心他人、樂觀的牛郎角色,然后啟發學生牛郎因這樣的性格特質而贏得了老牛的傾力相助,并且收獲了織女的芳心。從課文中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引申到古詩詞中有關牛郎織女的作品,讓學生自然從課內產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到課外閱讀中去。教師引入宋代詞人秦觀的《鵲橋仙》和民間傳說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讓學生課下搜集相關資料,進行課堂講解故事。
二、立足教材內容,從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
教材是最好的素材,里面融入了編寫專家的智慧結晶,通過學好課內文章,領會課內文章的魅力,才能有能力接受和吸收課外閱讀的內容。立足課本進行課外拓展,是讓學生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課內分析課本的所學技巧,進行課外探究學習,經過這樣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究能力。教師在課內文章的分析中,不要太過狹隘,要適當地鋪墊,便于學生了解作家和其寫作特色,從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去切入課外閱讀,將大大縮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排斥感和陌生感。
比如在統編版教材中,特別設置有《快樂讀書吧》的章節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這部分教材安排,這是引導學生做好課外閱讀的良好素材。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率先了解文本內容。六年級上冊的主題是“笑與淚,經歷與成長”,學生可以在課下閱讀《草房子》和《小兵張嘎》,制定閱讀計劃,每天分配合理的閱讀量,從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故事情節,進行摘抄和記錄,書寫讀后心得,用于讀書活動時,進行閱讀體驗的分享。通過日積月累的閱讀體驗,從作品中的經典片段體會人物成長中的笑與淚,通過分享和交流,感受到從閱讀中跟隨主人公一起笑和淚的過程,從而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三、講授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課外閱讀
方法永遠是共通的,尤其是在閱讀方面。教師針對不同的文本進行分析,讓學生掌握不同文本的分析方法,并延伸到課外閱讀的材料中,這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關鍵一步。閱讀的方法包括有:朗讀法、默讀法和泛讀法、精讀法,不同方法適宜不同的文本,進行不同文本的分析,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種靈活處理能力,也需要教師在課內文本的講解中,逐漸引導學生掌握。
比如在學習統編版《摔跤》一文時,教師就可以和學生一起演繹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的場景,表演小嘎子眼疾手快的特點,尤其注重把握文本中的幾個動詞:轉了三四圈的“轉”、三抓兩撓的“抓”和“撓”、揪在了一起的“揪”、扳不動的“扳”、鉤腿的“鉤”等,生動體現了人物的動作。從分析人物的關鍵動作入手,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是分析課內文章獲得的一個閱讀方法,可以引申到課外,進行相關描寫人物的閱讀篇目。
結束語:
總而言之,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教學互助的過程,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同的學生在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方面是有差異的,教師必須最大限度做到因材施教,結合不同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讓課外閱讀變成學生熱愛的事情。通過課外閱讀,滋養小學生的心靈,為他們的茁壯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