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妨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閱讀是常態,帶著好奇,我拜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并深受啟發,就其中“主動閱讀”這一點談談我的感受
就我個人看來,主動閱讀應該包含以下兩點。
1.應該有為某種知識需求而產生的主觀閱讀愿望。
如今,各種資訊以不同的方式大量涌入,打開手機,各種信息撲面而來,只要你愿意看,一天都可以不帶重樣的,可是太多的資訊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這對我們的專業成長并沒有多大作用,所以我們應該有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需求而產生的主動閱讀的愿望,而非被動地接受外界強塞給我們的信息。比如,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了解某位作家的寫作風格、作品內容,那么就需要我們去主動尋找關于這位作家的人物傳記,找來他的作品仔細研讀,或者把以前讀過的都收集到一起進行比對。比如講蘇軾的作品,就需要講講蘇東坡,找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細細品讀,在這本書中,你可以讀到一個政績卓著、愛民如子、文韜武略兼備的蘇東坡,一個雖累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的蘇東坡,一個歲月失于道路,命運困于黨爭,生活寄于風雨,襟懷奉于蒼生的蘇東坡。讀劉小川《品中國文人》中的蘇東坡,可以更多地了解到生活中的蘇東坡,作為一個好官,他是民本的,但作為一個堅實而豐富的個體,他是人本的,如果說李白是天仙,那蘇東坡就是地仙。再找出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就更能了解蘇東坡在具體的政治事件中遭受的磨難,更能了解他所擁有的別人難以企及的博大樂觀的胸襟,這樣一番閱讀下來,再給學生講解蘇東坡的作品,自己都覺得充滿底氣。
2.主動的閱讀,必須要有主動的活力。
這里的主動閱讀,是指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技巧。在思考的同時必須運用感覺與想象力。閱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再者就是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的能力。這一點在語文教學中特別突出。北京特級語文教師王濤在講詩歌教學的時候就特別提倡運用想象,要借助詩歌展現的情景,積極想象,這樣詩歌所要描繪的意境,想要傳達的情感就十分明顯了。比如他講駱賓王的《鵝》,提出一個問題,這首詩的開篇三個字“鵝,鵝,鵝”到底怎么理解?很多人都理解成是鵝的叫聲,這是否正確?他就教我們運用想象的方法,想象這是一個小小的孩童在寫這首詩時看到的場景,會是在描摹鵝的叫聲嗎?把自己代入到詩歌當中,一個小孩看到了一群鵝,他會歡呼著沖過去,嘴里喊著“鵝,鵝,鵝”,這應該是一個孩子歡快的叫喊聲,更突出了孩童的天真,初見鵝時的高興,詩歌的意境油然而生。王濤老師這么一講,還真的在腦海中就浮現出了這樣一種生機盎然的畫面。加進了想象的閱讀才是主動的閱讀,比只是純粹的讀,大家是否覺得對詩歌的理解更深透了呢?
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智者對話,觀歷史變遷,嘆歲月亙古,《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這樣的一位智者,引導我們提高自己,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