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海芳
【摘 要】幼兒園園本課程是指以幼兒園為本的課程,是在幼兒園現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幼兒園資源和師資等條件相一致的課程。而孝文化也是我國孝的文化之一,我國素來有百善孝為先的名言,在我國孝文化中,孝道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內容之一。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傳承的發揚孝文化,在此基礎上引導兒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幼兒園的園本課程中,需要結合孝文化,并能認識到孝的含義和重要性,以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兒童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孝文化;幼兒園;園本課程;滲透
孝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數千年積累下來的重要財富,其中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和符合社會發展的真理和規律。隨著對孝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對孝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幼兒園教育作為兒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方面,對兒童一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也需要將孝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納入幼兒園教育中,以培養兒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幼兒園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園本課程和學校教育都應注重兒童價值觀的形成和道德品質的發展。本文就孝文化在幼兒園園本課程中的滲透展開探究。
一、孝文化在幼兒園園本課程中的滲透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的積累,故而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其中不僅包含著歷史興替的規律、事物發展的本質,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優良品質。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幼兒園教育要注重對孩子作為一個中華兒女的良好品德教育。教育,最根本的是教會兒童做人,如何做人,就表現在一個人對各類問題的看法,以及由這些看法而導致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對孩子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地培養。幼兒園是孩子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幼兒園教育也是影響孩子三觀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兒園教育的方式和內容極大程度地影響著孩子一生的發展,所以要重視幼兒園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并結合時代要求做好幼兒園教育。中國孝文化正是經過數千年的實踐而留下來的符合時代發展的優秀成果,幼兒園教育中結合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幼兒園教師,首先應該明白園本課程中滲透孝文化的重要意義,在有了正確的大方向的前提下,將孝文化滲透在具體的園本課程教學中。同時要結合幼兒園階段幼兒思維發展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對教學過程進行不斷的豐富和創新,進而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幼兒園階段兒童的發展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方向,由于兒童思想的不成熟性和心理的不穩定性,及時地和正確地引導十分重要,為保證兒童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質,掌握基本的孝文化,以及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幼兒園教師一定不能忽視在園本課程中結合孝文化的重要性。結合兒童的生活實際,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將枯燥的理論生動化,不斷創新課堂,帶領兒童實踐和體驗,做好兒童價值引領的工作。幼兒的價值引領和思想理論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幼兒園教師堅定信念、持之以恒,也需要幼兒園營造一個有利于兒童思想道德品質發展的良好環境,同時也需要家長的正確引領。
二、孝文化在幼兒園園本課程中的滲透策略
(一)幼兒園園本課程中注意兒童對孝文化的情感體驗
孝文化對幼兒園生而言較為晦澀難懂,在園本課程中滲透孝文化要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對于幼兒園生的孝文化教育,從引起兒童的情感體驗入手會有更好的效果。因為幼兒園生的思維發展不夠成熟,感性的認識更容易引起兒童的注意,在幼兒園生心目中形成對引起情感體驗的事物的記憶。所以注重引起兒童的情感體驗,對兒童理解和掌握孝文化有較大的幫助。孝文化的內容廣泛,對幼兒園階段的兒童來說,通俗易懂的故事更容易被理解。在孝文化的廣泛的內容里,也有各類神話故事和童話故事或民間故事,也有人物傳記和歷史故事,每一種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意義。幼兒園教師在生活中要能從多個角度結合孝文化,并挖掘孝文化對孩子的教育意義,讓孩子結合生活實際產生情感體驗。例如在一些節日的時候,可以結合節日的由來和傳說,讓兒童產生對孝文化的情感體驗。在父親節或母親節的時候,可以結合孟母三遷的故事,讓幼兒感受母親為孩子的成長的付出,進而引導幼兒思考母親在生活中為了孩子做了哪些事情,然后再帶領幼兒親手制作一些送給母親的禮物,這樣引導兒童學會感恩。教師通過各種能引起兒童對孝文化的情感體驗的方式,來幫助幼兒將孝文化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觀念,幫助幼兒形成孝敬長輩的意識和習慣,同時也能夠發展和傳承中國孝文化。
(二)幼兒園園本課程中注意與孩子的習慣養成相結合
根據認知行為理論的觀點,可以通過改變行為來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在幼兒園生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如果要改變兒童的一些固有觀念,可以先改變兒童的行為,讓兒童在改變行為的過程中逐漸改變自己的觀念。另外,在兒童的園本課程中,習慣養成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檢驗一個人是否相信一個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有沒有按照這個道理做出來。所以在幼兒園生園本課程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培養兒童的行為習慣,來塑造孩子的性格和三觀。行為可以改變觀念,觀念同時會指導兒童的行為,二者相輔相成。那么,如何在幼兒園園本課程中培養兒童的行為習慣呢?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所包括的方面是非常廣泛的,其中不乏對個人品質的要求,例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幼兒園教師在開設和實施園本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現在孩子們的生活實際,要求孩子慢慢養成關于孝的行為習慣,進而形成某種優良的品質,或形成對事物正確的觀點和看法。例如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幼兒園教師需要提醒兒童離開父母時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去什么地方,父母呼喚兒童時一定要禮貌回應,對父母要注意禮貌用語等等,通過這些行為習慣,來幫助兒童形成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好習慣。
(三)幼兒園園本課程中注意將孝文化與孩子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幼兒園生的生活環境與物質條件和以往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時,由于網絡時代的影響,幼兒園生的思想和生活習慣都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對幼兒園生進行園本課程時,需要結合幼兒園生活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育。孝文化中有一些內容是在與當今社會發展相去甚遠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特定的時代背景會有特定的情感喚起,所以在這樣有跨度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兒童理解這部分孝文化呢?這就要求幼兒園教師在深刻理解孝文化的教育意義的背景下,結合孩子的生活實際,對幼兒園兒童進行教育。幼兒園教師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種教育時機,結合生活實際,開展孝文化的傳遞。例如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家長和兒童一起觀看一些與孝有關的電影,然后引導兒童思考一下,在什么情況下會更能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愛,并啟發兒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表達對兒童的愛。通過總結兒童的發言,教師可以指導幼兒開展一些活動,來表達對家長的關心和愛。通過各種方式將孝文化滲透到幼兒園園本課程中,是對兒童教育提出的最新的要求。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在兒童的人際交往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兒童最先接觸的人也是父母,所以教給幼兒尊重父母,也有利于幼兒將來人際關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