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姬 田瑤 武立棟
摘要:在2025中國制造背景下,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入,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現代企業為了滿足人們個性化需求和高質量生活的需要,產品必須不斷創新,質量必須精益求精。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本文從企業需求角度出發,在對不同企業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形成調研報告,提出高職院校在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方面的建議與思考,以期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對接,滿足人才市場需要,促進高職學生就業。
關鍵詞:企業需求;高職院校;工匠精神
一、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性
在建設大國工匠的道路上,高職院校承擔著無可替代的責任。現代企業發展離不開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能工巧匠,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企業用工和人才市場的需求,更是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
(一)實現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
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社會發展出現新的變化,無論是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國制造2025計劃,還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都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高職院校培養以精益求精為核心理念的工匠精神,培育大國工匠,對于實現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二)適應現代企業用人標準的需要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現代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不僅需要懂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更需要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來提升產品質量以滿足消費者高水平的生活需求和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強技能人才的培養對于企業產品質量的提升起著關鍵性作用。
(三)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他們的職業定位普遍偏高,這就造成畢業找不到工作,或者更確切的說是畢業不愿去一線工作的現象大量存在。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內化于心,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高尚品質,有利于學生轉變擇業觀念,外化于行,熟練的專業技能為學生職業發展的奠定基礎,對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二、企業用人需求調研
(一)調研概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現代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職業崗位需求呈現專業化、素質化、精細化的特點,校企合作不斷深入,企業用工需求為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
從中央到地方,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創就業工作都給予了一定政策扶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高職院校百萬擴招計劃等,更明確了其培養專業化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然而,社會上許多企業唯學歷論的情況仍然存在,雖然從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能來看,專科生并不比本科生差,但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情況并不十分理想。同時,部分高職畢業生對工匠概念存在誤區,不愿向應用技術方向發展,從而錯失就業良機。因此培育高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畢業生擇業競爭力,使其滿足現代企業的人才需要勢在必行。
為了探查各類企業用人需求的真實意愿,更好地為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提供新思路、探索新路徑,我們設計了企業用人需求調查問卷,一方面更真實地反應出企業招聘高職院校學生的現狀,另一方面考察企業對工匠精神的認知,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實踐依據和數據參考。
(二)調研方案與問卷設計
為了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研究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的現狀和實現途徑,我們專門設計了一套有針對性的調查問卷。在2020年4月至6月期間對石家莊市區內超過五個類別的大、中、小型企業進行了走訪調研,利用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問卷調研采取實地訪談模式進行,印發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3份,回收率為93%,調研對象覆蓋了多個層次不同領域的企業,達到了本次調研所需樣本數量的要求。
調查問卷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企業基本情況和企業用人需求情況。企業基本情況部分涉及被調研者的基本信息等內容,我們可以通過這些變量統計,檢驗調查樣本是否合理分布,從而具有代表性。企業用人需求部分優選15個經典問題,圍繞工匠精神這一主題,尋求企業用人標準與工匠精神的契合點,從而對接企業與院校。
(三)調研結果與分析
在本次調研中,有3家大型企業、14家中型企業和23家小型企業的近百位人事部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接受訪談并填寫問卷,43位被調研對象結合企業自身情況,針對高職院校在課程建設方面實現工匠精神培養提出了建議。
其中,營銷崗位需求占比仍然較大,且薪酬在同類職位中遙遙領先,環保產業發展潛力巨大,需要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大部分企業希望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面向求職者既提出了專業知識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指出了高職院校學生在自我認知和職業素養方面的不足,希望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勇于創新成為每一位求職者的必備素質。
據統計,在企業最注重的個人品質中,69%的受訪選擇了精益求精,排名前三位的選項分別為精益求精、誠實守信和團結協作。大多數企業認為高職院校學生需要在職業道德、創新能力和精進專業技能等方面下功夫。
在企業最注重的素質和能力中,專業知識與技能占11%、學習能力占13%、適應能力占5%、創新能力占20%、職業道德占23%、人際交往能力占7%、解決問題能力占10%、其他因素占11%。高職院校學生與其他高校大學生一樣,都缺乏社會經驗和獨立實踐的機會,關于未來擇業的思考比較單純,往往認為需要工匠精神的工作是基層工作,勞動辛苦且報酬較少,沒有發展空間,對其保有消極觀念,導致了高職院校畢業生眼高手低,未能真正理解工匠精神對未來擇業和前途的重要作用。
在受訪企業是否愿意到學校對學生進行實訓指導中,87%的企業選擇肯定的回答。對于企業和高職院校而言,工匠精神是一個共同關注的話題,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與企業用人需求具有一致性。企業的發展需要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支撐,企業的競爭優勢也需要在精益求精中鞏固和提升。企業進入高職院校進行實訓指導,一方面可以發揮校企合作優勢,為學生職業規劃搭建優質平臺,有針對性培養專門人才,精準輸出;另一方面一些優秀企業文化融入校園,為高校人才培養指引方向,為課程設置和就業培訓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