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塑造了上千個生動且鮮活的人物形象,鋪設了宏大的場景。在眾多英雄人物中,諸葛亮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羅貫中嘔心瀝血地刻畫諸葛亮,不僅能夠凸顯諸葛亮的地位,諸葛亮具備的忠誠、智慧的品質,并且充滿神話色彩,還能夠凸顯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因此,分析《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形象和文化意蘊具有必要性。
一、諸葛亮的形象特點
(一)歷史上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為漢末三國時期的杰出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出生于東漢末年的亂世,從小跟隨叔父離開家鄉投奔荊州劉表。在17歲的時候,叔父去世。雖然諸葛亮和劉表、蔡瑁有親戚關系,但是諸葛亮胸懷大志,不愿意托庇權門,所以帶著弟弟隱居隆中,一邊躬耕壟田,一邊關注國家大事,對治國用兵之道頗有研究。建安十二年,劉備奮斗了半生,卻屢屢受挫,只得依附劉表,并向只有27歲的諸葛亮請教。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對天下大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諸葛亮在劉備的懇請下出山輔佐,從而大展宏圖,做出了一定的業績: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內修政治,外結孫權,在時機成熟后兵分兩路北伐攻取中原,從而完成霸業。
建安十三年,曹操親自率領大軍南征,劉表去世,劉宗繼位,其不戰而降。諸葛亮在此時主動要求出使江東,促成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軍,劉備搶奪荊州江南四郡,之后占據南郡。后來,諸葛亮協助劉備得到益州,完成了戰略目標,劉蜀集團也進入鼎盛時期。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清正廉明,高瞻遠矚,管理蜀漢良好,并且還具有智慧和勇氣,獨立擔任維系蜀漢國運的使命;不畏艱險,屢次北伐,不斷進攻曹魏;擅長治軍和權術,并且賞罰分明,克己奉公,忠于職守。諸葛亮采取攻心為上、和撫方針等策略,在短時間內平定了南中地區,對民族關系做到了良好的處理。諸葛亮崇尚的品格備受蜀漢民眾推崇,并且得到敵方敬重。諸葛亮有很多優秀品格,但是智慧和忠貞最為突出。
一位杰出的軍事家不僅要熟悉戰略知識,還要根據需求創造神兵利器,才能夠取得勝利。蜀國人口少、占地少,搬運糧草非常困難,如果在糧草搬運,分配時,正好要對戰場用兵,則無法保證戰斗力。所以,諸葛亮就發明了木牛流馬,使蜀國搬運糧草的問題得到解決。現在來看,這只是一個小東西,但是在那個時候,它已經算是一個大發明了。總而言之,歷史上的諸葛亮名垂千古,是一代賢相。
(二)儒家形象的代表
雖然諸葛亮處在統治階層,但是其作為世家子弟還是保持著雅士之氣。在隱居隆中時,諸葛亮常常吟詩,此時也能夠看出諸葛亮的雅士形象。諸葛亮是一個文人,其之后的表現也堪稱儒家形象的代表。諸葛亮的儒家思想是為國治理而后天下平,也就是說其有理想、文化、恒心、道德。同時,其也是雅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體恤百姓,也有恒心。
儒家倡導名正言順,諸葛亮在輔佐劉備后創立了蜀漢,并且積極地討伐曹魏,主要是因為正統觀念。《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諸葛亮要求劉備漢統稱帝;第八十回,諸葛亮勸諫名正言順,這也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存在濃厚的儒家文化色彩。
諸葛亮責任感很強,不僅具有儒家事君以忠的精神,還得到了劉備的贊譽,為開府治事打下了基礎。諸葛亮獨攬軍政大權導致后主不滿,后來的相關學者也對其這一行為持批評態度。諸葛亮主政14年,使蜀國得到了40多年的福澤,他是中國傳統社會賢相的典范。在劉備去世之后,如何對蜀漢治理進行,使內憂外患的困境得到解決,是諸葛亮需要考慮的問題。學者通過對諸葛亮北伐失敗一事進行分析,印證了“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的觀點。
諸葛亮對“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認知良好,安民為治國之道。儒家為了長治久安提出仁政學說,諸葛亮對民本思想持贊同態度。諸葛亮欣賞孟子實行的仁政治國,表示仁義之師能夠所向披靡,不戰而勝。諸葛亮和劉備在爭取民心方面不約而同,比如建安十三年,曹軍南下荊州,劉備撤退江南,有十多萬黎民百姓追隨。因為曹操追蹤,所以有人勸劉備走,劉備答:“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由此可以看出,蜀漢建國的主要原則就是以民為本。從戰略方面分析,諸葛亮南征是為了北伐曹魏。基于政治角度分析,這樣做是為了除患寧亂。諸葛亮正式北伐時就宣告自己要拯救人民,展現了諸葛亮以天下為己任、治國安民的偉大志向。
農業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諸葛亮對此方面也比較重視。諸葛亮對水利建設比較重視,做好水利建設可以降低旱澇導致的損失。諸葛亮勸諭人民要豐歉互補,以實現富國安康。劉備失敗之后,傷了蜀漢元氣,由于諸葛亮重視民生安定,國力得以恢復。
(三)諸葛亮的文學形象
關于諸葛亮的形象,不同人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清代毛綸認為諸葛亮為古往今來的賢相;魯迅先生認為諸葛亮為多智而近妖;現代人認為諸葛亮為軍事、政治、外交無所不精、無所不能的賢相。諸多不同的看法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認為諸葛亮才能絕世、智慧驚人。
《三國演義》中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華,羅貫中塑造了諸葛亮用兵如神、指揮若定的軍事形象。諸葛亮根據劉備的實際情況制訂了滿足實際需求的軍事戰略,主要是長久發展戰略—《隆中對》。劉備根據諸葛亮制訂的軍事戰略行事,結果一切都在其意料之中。這充分證明了諸葛亮對軍事的高瞻遠矚,因此也可以稱諸葛亮為杰出的軍事家。另外,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之后制訂了軍事戰略—結好東吳,討伐曹魏。《隆中對》指出,劉備立足后,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從而成就霸業。但是天下之變并沒有出現,曹魏實力卻逐漸強大,而蜀國張飛、關羽等大將去世,趙云年紀已大,劉備去世。此時,諸葛亮還是選擇繼續北伐,以弱攻強。現代人認為此戰略計劃就是在自取滅亡,但是根據當時的政治環境,任何集團的主要目的都是將其他割據勢力消滅,以實現統一。諸葛亮基于蜀國的政治角度,并且堅信只有蜀國才能夠完成統一大業,所以數次北伐,是當時歷史發展與社會變化的要求。
二、諸葛亮的形象文化內涵
(一)基于傳統文化觀念分析
高日暉在研究中表示,諸葛亮形象比較典型,并且充分體現了《三國演義》的價值觀:基于德行的價值選擇;基于道德取向的儒家價值觀;維護正統、實現統一的個體價值。曹魏研究表示,諸葛亮形象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倫理觀、歷史觀與價值觀,使讀者的民族心理、道德心態與情感得到滿足,備受讀者的接受、認可與傳遞。
(二)基于傳統文化心理分析
王志忠對諸葛亮形象中的三忠傳統文化心理進行了分析: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對英雄豪杰崇拜的心理;不僅積極入世,還要功成身退的心理。秦炎仕等人從四個方面對諸葛亮形象進行了分析,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心理:重視中和含蓄的審美意境;重視仁義的傳統道德;兼顧天下和獨善其身;對仁政向往的美好社會。
(三)基于其他角度分析
王麗燕通過對傳統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結構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了自身認知:諸葛亮不但具備儒家思想,并且存在突出的道教色彩,兩者相互融合。另外,諸葛亮還具備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面對現實的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在現今社會中,此方面也存在重要思想意義。曹學偉在研究中重視諸葛亮形象中文化構成的道教思想,并且對其產生原因、表現與審美意義進行了分析。王群麗也對諸葛亮儒道互補文化特征進行了分析,從另一個角度對諸葛亮形象中倫理型文化結構進行了分析,并且認為其具有古代中華民族心智性與實踐性相互統一的智慧理想。陳虹等人基于美學角度提出諸葛亮范型這個全新概念,表示諸葛亮形象存在“帝王師”的意義,其不僅是君主臣下,還是君主導師。此后,我國小說史上也出現了相同的人物形象。張艷國對國內外諸葛亮構成的文化效應進行了分析。不同角度的分析,促進了關于諸葛亮的研究朝著更廣泛的文化研究方向發展。
三、結論
本文分析表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呈現的諸葛亮無論在軍事、政治方面,還是對君王的忠誠方面,都充分表現了其與眾不同的色彩,也是集忠、勇、智、謀于一身的奇才。最早的《隆中對》,就注定了諸葛亮不平凡的一生。從當時天下局勢和諸葛亮分析的大致相同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高瞻遠矚。當然,也不需要過度解讀《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希望本文的分析具有參考價值,能使讀者對諸葛亮形象有深入了解,并且對諸葛亮形成正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