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
摘 要:深化改革至今,因時代變遷,使得大學生群體的思政教育話語體系正隨之產生深刻、長遠的現實性革新。以話語對象的變革舉例,其已實現系統化趨向復雜性的演變,話語載體同樣將以往單一性完成多元化發展。這一客觀性大趨勢就新時期下大學生特有的思維意識發散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的同時,也為高校的思政學科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授課新挑戰。特別是在當前極力推動改革開放40周年的新時代社會大環境中,高校思政教師應就大學生針對思政學習呈現出的大量問題展開重建思政教育、教學的話語體系,為高校思政教育領域話語體系搭建的優化、完善有效助力。對此,本文將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政教育話語體系的演化、傳承與創新的進行著重闡述,旨在協助高校思政教育事業進一步增強教學質量。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周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話語體系
The Evolu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Zhu Feng
Abstract:Since the deepening of reforms, due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undergoing profound and long-term practical innovation. Take, for example, the change of the discourse object, which has realized the evolution from systematization to complexity, and the discourse carrier has also completed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unity of the past. This general trend of objectivit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ivergence of the unique thinking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oses a serious new challeng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new era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hould rebuild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respons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problems present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and provid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optimiz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field discourse system is effectively assisted.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evolu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aim of assis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4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ourse system
大學生思政教育推出的話語體系簡單來講就是思政教師將諸多社會主流意識指導作為執教根本點,向學生多方位講解、灌輸、解釋、宣揚思政教學內容的語言符號性質的系統。基于踐行改革開放理念的40周年社會大背景中,因各地區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宣傳的基層陣地。思政教師應精確捕捉到近年來該學科話語體系持續演變的常規性歷史規律,透徹了解目前話語體系直面的各類別困擾、難題,兼顧思量怎樣在實現傳承、創新任務間推動思政學科話語體系的長遠發展、實效探索。緊握意識形態的主體話語權,促進我國早日達成建設現代化一流強國的戰略部署,為其提供有利的內在精神驅動。
1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演化
在深度實施改革開放觀念后,截至目前,高校思政教育領域設置的話語體系可概括分為五大時期:一是1978-1983年的“撥亂反正”階段、二是1983-1989年間的“曲折前進”階段、三是“健康發展”階段的1989-1999年、四是1999-2012年的“全面建設”階段、五是從2012年直到當前的“創新發展”階段。自此,改革開放推進到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領域的話語體系經歷了基本成形、不斷完善、自成體系等過渡時期。且可多維度反映出我國社會演變以及“三觀”向健康方向積極發展的歷史歷程,也可彰顯出高校思政教育一直以來在實踐教學中獲得的大量階段性新進展[1]。
1.1 話語方式的權威性向民主化發展
理論知識灌輸作為較為高效的思政教學話語形式,思政教師對其的科學、合理執教,將會發揮出該教學措施的最大功能性與價值,但任何知識點的傳授灌輸并非為單向性的“教師說、學生聽”的填鴨式被動教育法。縱觀高校思政教育史發展腳步,在長時間內,高校思政教師未精確把控“灌輸教育”與“實踐藝術”二者間的平衡尺度。盲目將具有“權威”含義的理論知識講解教學辦法設定為“教化”的主流形式,將教學過程無形間增添了“工具感”,且欠缺一定的“教育性”。這類教學話語模式的顯著不足體現在思政教師在解說話語內容中較易就會因缺乏教學界限的正確把控脫離理論知識灌輸的這一話語形式的實質內涵、作用,無法充分滿足社會運轉、學生學習的核心訴求,造成良性話語交互渠道的閉塞。
隨“人本理念”教學觀念被高校思政教育領域一線教師的逐漸接受、認可,話語主體逐漸向社會進步大形勢貼近、匹配。思政教師在執教中注重采取“對話式”及“生活化”的話語類別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有效調動了大學生群體對具體話語內容的自主內化、認同轉變,實現了強化思政教學效果。
1.2 話語媒介由線上致線下快速轉變
高校思政教師在執教中需借助合規性輔助教具以此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這就就需展現話語載體的基本作用。改革開放后,思政教育媒介渠道再不受限于固定式的傳統課堂,主流教師開始對“課堂講解”有機結合“實踐教學”措施的科學制定高度重視,如改革開放初始階段推崇的“學雷鋒”、十四大會議倡導的“發揚孔繁森精神”、十六大提倡的“八榮八恥”、十八大主張的“踐行中國夢”等注重具備教育意義的實踐學習活動。當下,各地區高校已紛紛就思政教育領域健全建立起程序化、系統性的第一、第二課堂,使二者互相促進,已完成聯合性的教育長效機制構建[2]。
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開始注重互聯網信息化的創新發展,至當下階段,新媒體正以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興起。微信、QQ、微博等自媒體線上交互程序軟件的“異軍突起,”深刻改變了我國信息傳輸、獲取的傳統形式,帶給了社會大眾全新的便捷體驗。對此,各級校園將其妥善植入到思政教育課堂中,思政教師以新的教學措施可高效向學生傳遞話語內容,積極搭建了擁有現代感、信息化、前沿性等綜合實效元素的話語體系,大幅增長了學科教學成效。
2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傳承
在創新話語體系中發揚傳統文化。我國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思想主張在思政教育領域內同樣具有促進話語體系重塑的積極作用。我國部分優秀傳統文化中持有諸多現實性的教育意義,思政教師應將其滲透到話語體系的長足進步中,培養學生良好人格品質。所以,在加強高校思政教育質量、為大學生拓展文化認知面的執教過程中,思政教師應將向學生展示、講解、灌輸傳統文化精華擺放至授課重點目標位置上,讓其積累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如至圣先師孔子,思政教師可將其在倫理、道德、教育、心理、思想等多領域彰顯出的優質主張悉心傳授于大學生群體。
新時期下高校思政學科的話語體系完善建設應將汲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著重點,這樣可迅速落實高校思政專業科目話語體系的創新、優化的發展目標,并將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現實意義向學生精心傳遞,有助于為社會、國家輸送富有深刻文化內涵、優良道德品質的高素質人才,以精神驅動、社會智慧為社會主義事業加速發展筑牢人才資源基礎[3]。
3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創新
提高思政教育領域話語體系的創新性,一方面,思政教師應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精神走向高度關注,強化話語體系的定制感、針對性。因大學生作為今后社會、祖國多方位建設的中流砥柱,也是民族、國家寄予熱切希望的青年群體。思政教師的執教效果將直接與我國實施的社會主義高質建設密切關聯,具備重要意義。站在國家統籌發展角度而言,政治、經濟等關鍵領域的健全建設離不開大眾“精神文明”的有力支撐。當國家持有的物資資源、精神力量均得到的顯著提升后,才可完美契合新形勢下社會大眾就各領域提出的嚴苛新標準、新要求,多角度彰顯社會主義機制的時代優越性。在改革開放時代歷程中,正因我國大眾具有的強烈愛國情懷、創新意識等關鍵性時代精神,促進了我國各行各業能夠在大量客觀阻礙下同樣獲取大量發展新成績。這一觀念也是高校思政教育革新方向的精確指引,思政教師應在課堂授課中靈活運用恰當性執教多策略。強調話語體系、內容的科學性,在潛移默化間引導大學生群體的精神心理向健康、積極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新時期的思政教學課堂中,思政教師應突出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增添思政話語體系特殊的親和性。采取順應大學生當前興趣點、樂于主動接受的授課語言、教學模式開展實效性思政教育工作,拉近與大學生群體的心理距離,可與其一同協作探討更為匹配時下大學生群體心理特點、學習習慣的話語體系建設方式。如思政教師可將課堂問題“你何為選擇入黨”巧妙更換為“我為何入黨,”增長大學生對傳遞內容的接納程度,強化其學習效率[4]。
4 結語
綜上所述,自我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多年來,思政學科的執教工作者對培養高素質大學生無私賦予了重大貢獻,同時也達成了大量教學成就。然而,在長期發展中同樣無法徹底規避的發生了部分教學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要屬一些高校思政教師并未與時俱進的革新自身授課觀念、執教手段,忽略了滿足社會、國家對當代大學生提出的綜合訴求。仍堅持使用早已不切時宜、陳舊的學科話語體系,淡化大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不利于社會穩定發展、時代穩健進步、學生全面成長。鑒于此,高校思政教師為高度匹配如今教學領域大形勢,應迎合領域、社會發展潮流趨向。使話語體系能夠契合時下多項學情,積極肩負起新時期下思政教師應承擔的社會使命、責任感,為大學生成為當代優秀、高素質青年有效助力。
課題項目:2019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新中國成立70周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轉換研究 2019SJB622。
參考文獻:
[1]錢俊.改革開放40年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演化、傳承與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11):131-134.
[2]趙鑫全,高雪原,張勇.中國勞動教育研究20年:研究熱點、發展趨勢與演化路徑——基于CSSCI來源期刊的文獻計量分析[J].勞動教育評論,2020(01):70-79.
[3]王永友,寧友金.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演化歷程[J].當代青年研究,2020(05):18-23.
[4]秦蕾,李乾貴.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傳播及動力機制[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9,28(06):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