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龍 梁澤瑩 郭李維 邢慶超
摘? ?要: 舒伯生涯發展理論以“自我概念”為主軸,包括生涯發展階段、生涯角色、生涯模式、生涯成熟度等理論。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教育計劃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橫向上注重學生全面提高和未來職業發展需要,在縱向上滿足各年級的發展需求和專業培養目標,提供了大學生生涯發展探索期方案,豐富了大學生生涯角色定位,影響了大學生生涯模式路徑,促進了大學生生涯成熟,在人才培養和育人模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關鍵詞: 生涯發展? ?大學生? ?生涯導航
一、生涯發展理論與高校人才培養的關系
生涯發展理論的集大成者舒伯(Donald Super)以個體的發展研究人的生涯發展,建構了一套完整的生涯發展理論[1](71-72)。舒伯生涯發展理論的主要理念有生涯發展階段、生涯角色、生涯模式、生涯成熟度等,舒伯認為一個人職業選擇的歷程即“自我概念”實踐的歷程,個人生涯發展的驅動力是將理解到的“自我”逐步融入工作中,在工作中實踐自我、發展自我、成就自我[1](73-75)。我國高校的職責和使命是培養和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2]。二者在本質上是統一的。
(一)生涯發展階段理論與大學生階段的關系。
舒伯生涯發展理論將人生主要發展階段劃分為成長期、探索期(15歲—24歲)、建立期、維持期、衰退期[1](77)。各時期的任務主要為:發展自我圖像;個人的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特定化;在現實中尋找機會從事自己想做的事,學習和他人建立各種關系,學習專業知識和鍛煉專業能力;找出工作中面臨的新難題,發展應對的新技能,專注于本職務,維持在該專業領域中已獲得的地位與成就;發展職業之外的其他角色,學習適合退休人員從事的活動。
當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年齡分布為17歲—25歲,大學期間通過知識學習、實踐活動、榜樣引領逐漸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舒伯生涯發展階段的探索期是15歲—24歲,此階段學生正值在校期間,通過課堂學習、社團活動、假期兼職打工進行自我探索、角色探索與職業探索,逐漸認識自己、認識職業。可以看出大學時期和生涯發展探索期在時間上基本吻合,在任務上基本一致,大學時期是一個人成長成才和生涯發展的重要時期和關鍵階段。
(二)生涯角色理論與大學角色。
舒伯生涯角色理論認為人在一生中主要扮演6種角色,依次為兒童、學生、休閑者、公民、工作者、家長[1](79)。不同角色相互影響、相互交織,形成每個人獨特的生涯模式。生涯角色理論中角色的消長盛衰和角色凸顯,既受個人年齡的增長和社會上對個人發展任務期待的影響,又受個人在各個角色上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程度的影響[3](230)。成長階段最凸顯的角色是兒童,探索階段最凸顯的角色是學生。
從舒伯生涯彩虹圖可以看出,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間,生涯角色有子女角色、公民角色和學生角色,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大學生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還要參加其他校園活動,處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會獨立生活等,在這個過程中或主動或被動地學習了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練就了一些工作必備的技能,養成了適應社會的行為習慣,鍛煉了自我管理能力。在交錯復雜的大學生涯中學會了生涯角色的平衡,體驗到了生涯角色的轉換,更深刻地理解了大學生這一生涯角色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三)生涯模式理論與大學生涯發展模式關系。
生涯模式是由生涯角色隨著發展階段的更迭,演化出不同的組合形式形成的。根據舒伯分析,男性的生涯發展模式有4種,分別是:穩定生涯型、傳統生涯型、不穩定生涯型、多重嘗試型。女性的生涯發展模式有7種,分別是:穩定家庭主婦型、傳統生涯型、穩定職業婦女型、雙軌生涯型、間斷生涯型、不穩定生涯型、多重嘗試型。生涯模式受個人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心理能力、教育程度、工作技能、個人需求、價值觀、興趣、機會等的影響[1](80-81)。
在大學階段,學生從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專業實習、兼職打工的實踐中直接體會到未來要從事的職業是什么、如何選擇適合的職業、職業發展路徑和升遷通道等職業規劃信息,也會從老師學長、親戚朋友、專業前輩、網絡信息等途徑間接了解到其他人對職業的描述和認知。這些直接的體會和間接的經驗疊加形成了大學生的職業觀,影響了大學生的擇業觀,并在將來影響他們的生涯發展模式。
(四)生涯成熟度理論與大學生生涯成熟的關系。
舒伯在研究生涯模式中提出了生涯成熟的概念,生涯成熟包括兩個層面,分別是態度層面和認知層面[4](31-36)。其中,態度層面包含生涯規劃與生涯探索,生涯規劃著重于未來的思考和計劃。生涯探索關心的是資源的處理。認知層面包含生涯決策與工作世界的認識,生涯決策關心運用知識和思考做出決定的能力。工作世界的認識強調搜集職業信息的能力。
高校各專業培養計劃中有部分內容是針對未來工作能力設置的,有專業實驗、見習實習、社會實踐、就業指導、職業規劃等,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培養,大學畢業生能夠勝任工作崗位。大學生為了增強就業能力,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對未來工作進行思考規劃,對工作機會進行資源整合,對工作世界的進行認識探索,對人生道路做出理性決策。這些教育對大學生的生涯發展和職業成熟度提高起著重要作用。
二、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教育計劃的實施方案和模式
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教育計劃圍繞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凸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教育全過程,積極探索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工作模式,從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具體實施“生涯導航”教育計劃[5]。其中,橫向上注重學生和未來職業發展需要,重點放在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職業發展和創新素質等四個方面的培養;縱向上按照不同年級的發展需求和專業培養目標有所側重地劃分為“我與大學”“我與社會”“我與職業”“我與未來”四個階段性教育主題。一年級的重點是大學認知、專業認識和學習方法、身心健康和行為養成;二年級的重點是誠信感恩教育、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學涯規劃與社會認知;三年級的重點是民主法治教育、壓力與危機應對、職業認識、科技實踐與創新能力;四年級的重點是職業道德規范、科技實踐與創新能力、求職技能[6](98-100)。
(一)橫向上注重學生的全面提高,培養未來職業發展需要的素質。
1.品德修養方面的素質
在品德修養方面培養學生了解歷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確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生理想;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熱愛集體,創建和諧友愛、勤學互助、樂觀進取的優秀班級、宿舍,處理好與別人的關系;培養學生樹立民主法制觀念,遵守校規校紀。
2.身心健康方面的素質
在身心健康方面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掌握常見疾病預防飲食衛生知識和自我保護的知識和能力;了解并接納自我,平衡發展性格,完善人格;對他人能夠理解、尊重、包容,能夠面對現實,客觀認識和主動適應事物和環境;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在大學四年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3.職業發展方面的素質
在職業發展方面,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愛好學習,培育求實、創新、誠信、篤學的優良學風;樹立職業規劃和發展意識,調動探索自我、探索職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提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踐行職業實踐;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做好求職心理準備;學會獲取和篩選就業信息,掌握應聘求職的技能和方法;樹立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積累自主創業經驗,增強自主創業能力。
4.創新創業方面的素質
在創新創業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提高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鍛煉洞察力、決策力、領導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等創新創業素質。引導學生認知企業及行業環境,將所學的創新思維基礎理論與已有的知識、技能、方法結合,提出新觀點、新見解,增強實踐和創新能力;通過專業理論學習和課外科技實踐與創新活動的鍛煉,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和科技學術活動素養,探索、掌握學科前沿動態和新理論、新技術,具備創造性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縱向上按照年級的發展需求和專業培養目標設置活動內容。
1.大學一年級“我與大學”
“我與大學”部分在知識講解環節開展新生入學系列教育活動,包括校史校規校紀教育、安全衛生教育、心理健康指導;在實踐體驗環節進行班級成長導師訪談、心理健康測試、地震消防安全應急演練。知識講解和實踐體驗相輔相成,促使學生順利完成大學生角色轉換,適應大學生活;通過專業導論和專業培養計劃介紹,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興趣;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誠信系列教育,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與大學”不僅是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階段,還會伴隨學生大學四年生活,幫助學生走好第一步。
2.大學二年級“我與社會”
“我與社會”部分進行國情教育、人際關系教育、勵志教育、社會公德與行為美德等多方位的理論指導,并通過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善于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增強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通過舉辦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接觸社會的機會,鼓勵學生將個人的前途與社會的發展進步密切結合,形成社會責任感與集體榮譽感。“我與社會”是大學生與社會的初相識、初接觸,提高各方面素養,掌握各項技能,促使學生在未來能夠深入社會、融入社會[7](58-59)。
3.大學三年級“我與職業”
“我與職業”部分為步入職場做準備,在大學期間引導學生認識并體驗職業。“生涯導航”教育計劃在專業知識學習基礎上,主要通過專業實踐、生涯輔導、就業教育,樹立健康的職業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興趣,增強專業技術和科技活動中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職業世界的了解,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養,增強包括人際交往、組織管理、語言表達、團隊合作等綜合能力。使學生明確職業方向,強化專業本領,扎實學科基礎,拓寬專業技能,為職業發展做鋪墊。
4.大學四年級“我與未來”
“我與未來”部分引導教育學生進入社會,不僅能夠成就自己,還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反哺社會,加快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生涯導航”教育計劃要求學生了解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和政策,把握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不斷進行自我探索,對各方面有較準確的認知和定位;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經常收集分析行業企業信息,客觀認知外部職業世界,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道路,成就自我,貢獻社會。
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教育計劃在“以人為本”原則的指導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推進各項工作。教育計劃將“我與大學”“我與社會”“我與職業”“我與未來”四個主題教育培養模板和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職業發展、創新素質四條教育培養主線融會貫通,明確各教育主題“四年不斷線”,并在不同階段突出教育重點,以點帶線、以點帶面,點、線、面交叉結合并不斷向前發展,貫穿于大學全過程,覆蓋全體學生[8](101-102)。
三、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教育計劃是生涯發展理論在高校的具體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教育計劃從頂層設計出發,有步驟有目標地促進了大學生的生涯探索,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是舒伯生涯發展理論在高校的具體實踐和驗證。
(一)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教育計劃提供了生涯發展探索期的方案。
“生涯導航”教育計劃在橫向上以個體生涯發展內容為主線,從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職業發展、創新素質四個方面進行探索。在縱向上以大學生在校時間為主線從“我與大學”“我與社會”“我與職業”“我與未來”四個階段進行探索。整個“生涯導航”教育計劃將大學生的興趣、能力、價值觀、性格等自我探索和崗位、企業、行業等職業探索有機融合,將大學生試探期的需要、興趣、能力和動機,暫時性的決定、幻想、討論、思量,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領域和工作層次都體現在教育中;將他們轉換期需要接受的專業知識訓練、就業能力增強、就業市場信息了解都設計在活動中,將他們初步承諾期確定的職業選擇、試探成為長期職業的可能性、試探不順暢后的再次重復探索活動都落實到方案中[9](73)。大學生經過四年的“生涯導航”教育實踐順利度過了生涯發展的探索期,為下一步生涯發展建立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教育計劃豐富了大學生生涯角色的定位。
“生涯導航”教育計劃既豐富和完善了大學期間生涯角色定位,又為下一階段生涯角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大學生在校期間生涯角色主要有子女、學生、休閑者、公民等,“生涯導航”教育計劃中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會尊重包容理解溝通等完善了子女的角色;尊師愛校、遵守校規校紀、互幫互助、勤奮刻苦、敢于批判等完善了學生角色;發展多樣興趣、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健康的體魄、享受生活等完善了休閑者的角色;遵守社會公德、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主動適應社會等完善了公民角色。同時,“生涯導航”教育計劃“我與職業”部分設計了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樹立學科意識、開展職業探索了解就業方向、培養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增強求職技能工作能力等內容,為下一步工作者的生涯角色做好了鋪墊[10](73-74)。
(三)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教育計劃影響了大學生生涯發展模式的路徑。
“生涯導航”教育計劃以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為主要抓手,融入“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積極探索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工作模式,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鍛煉了身心健康,促進了職業發展,提高了創新素質,體會到了家庭經濟水平、父母社會地位、自身心理素質、個人特長能力、人生成長經歷等對自己未來選擇職業方向,所從事職業的社會評價、職業價值觀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11](199-201)。受此影響,他們大學畢業后,有的選擇遵循傳統模式,穩扎穩打,穩步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有的選擇多種形式的嘗試,不斷比較各種職業優劣,最終選擇一份穩定的職業;有的不停地轉換工作,嘗試不同行業和崗位,一生都沒有固定從事某種職業。
(四)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教育計劃促進了大學生生涯成熟的程度。
“生涯導航”教育計劃在縱向上根據大學生成長和認知水平依次推進,從認知身邊的“大學”和“社會”上升到將來必將經歷的“職業”和“未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大學生不斷走向成熟。“生涯導航”教育計劃在橫向上的“職業發展”模塊里,從激發學生愛學習、愛專業的動機和情感到養成刻苦學習、努力鉆研的良好習慣;教育計劃中的一系列活動方案培養了大學生的生涯規劃、生涯探索和生涯決策的能力和對工作世界的認知能力,促進了大學生對未來的思考和計劃,對擁有資源的處理,對未來做出的決定,對未來自身的掌控,都促進了大學生職業生涯的成熟[12](347)。
總之,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教育計劃深入貫徹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踐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切實加強和改進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保障和促進了大學生健康地成長成才。整個“生涯導航”教育計劃的設計架構、貫徹理念、活動內容、育人結果、最終成效與舒伯生涯發展理論互為印證、相輔相成,從實踐角度提供了大學生生涯發展探索期的方案,豐富了大學生生涯角色的定位,影響了大學生生涯發展模式的路徑,促進了大學生生涯的成熟,在人才培養和育人模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吳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3]路美瑤.從生涯發展理論視角下談職業規劃課程在基礎教育中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5).
[4]朱兆紅.Super生涯發展理論及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啟示[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5]太原理工大學學工部.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教育計劃實施指南(2018版)[EB/OL].(2018-9)(2019-10).http://student.tyut.edu.cn/index.htm.
[6]邵沁妍.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以太原理工大學“生涯導航”模式育人為例[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4,37(2).
[7]吳玉程.“生涯導航”理念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與實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30(4).
[8]張恵元.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的“生涯導航”教育研究與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
[9]許錦民.基于生涯發展理論的高校生涯教育內容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5(28).
[10]魏萍.生涯輔導與大學生角色轉變[J].江蘇高教,2007(6).
[11]黃輝.大學生職業生涯的輔導[J].學海,2012(6).
[12]王輝.高校創新型人才個性化培養探究——基于Super生涯發展理論[J].東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13(4).
基金項目:
1.本文為2018年太原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課題“太原理工大學工科學生職業成熟度調查及提升方法研究”(課題編號:F2018014)階段性成果。
2.2019年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高校學科競賽實踐育人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研究(課題編號:2019zsszsx00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