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靜
摘 要:大同市博物館于1973年10月在大同城西發掘了金代閻德源墓,閻德源墓是金代紡織考古上的一個重要發現。墓中出土的羅地絲繡云鶴紋氅衣是研究金代服飾的實物資料,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由于各種原因,氅衣本體出現各種病害,急需對其進行科學保護修復。
關鍵詞:金代服飾;保護修復;氅衣
0 前言
墓主人閻德源(1094—1189),字深甫,號青霞子,汴梁(今河南開封)人。該墓位于大同城西約1千米,大同市博物館于1973年10月發掘了該墓。閻德源墓出土紡織品的紋樣題材、紋樣工藝手法等對研究金代服飾演變、尋找民族繼承與開拓的歷史軌跡具有重要意義,是金代紡織考古的一個重要發現。本文此次主要是對其中的羅地絲繡云鶴紋氅衣進行保護修復。
1 羅地絲繡云鶴紋氅衣保存現狀
大同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這種外部環境非常不利于絲織品文物的保存,再加上保存條件不完善,技術人員缺乏,以致此件鶴氅本體形貌上出現霉菌、破裂、褪色、污染、褶皺、部分地方殘缺等病害,急需對其進行科學保護修復處理。此次修復需清理上面的霉菌、污染物,修復殘缺、破裂部分,并平整褶皺,對其做加固處理。
1.1 羅地絲繡云鶴紋氅衣基本信息
該件織物為羅地黃褐色,長2.34米,寬1.35米,上有絲繡連續的仙鶴及云紋圖案,鶴高14厘米,展翅寬13.8厘米,繡有72只鶴,姿態各異,翱翔于云紋中,四周鑲黑邊,邊寬11.3厘米,繡有32只鶴,整幅共有104只鶴。
1.2 羅地絲繡云鶴紋氅衣的病害及分析
前期對氅衣進行病害分析,發現有以下病害。
①破裂指絲織品的經線或緯線斷裂形成的破口或裂紋。該鶴氅破裂較嚴重,這樣嚴重的破裂現象給織物的強度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其整體強度已變得非常脆弱,使其已不能承受外力的拉扯。這些破裂主要是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所造成絲纖維老化破裂所致。
②殘缺指紡織品在傳承過程中出現缺失,無法保證其完整。這類破損如不及時修復,則會繼續擴大,對文物造成更大的損害。
③皺褶指紡織品表面不平整,包括可調整和不可調整的變形,會影響紡織品的外觀。通過適當的平整,可減輕調整變形所產生的褶皺。
④污染指紡織品在保存、使用、傳承、收藏、埋藏、出土等過程中表面形成污漬。此件羅地絲繡云鶴紋氅衣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污物的污染,有不同顏色的污漬附著于織物表面。究竟是何種污染物,還需進行相關的檢測分析后方可確定。
⑤霉菌指微生物滋生對紡織品產生的傷害。此件織品上附著很多顆粒狀的結晶鹽,如不及時清理,后期會對織物造成更多的損害。
1.3 分析檢測
在實施保護修復方案之前,我們對羅地絲繡云鶴紋氅衣所用的纖維用三維視頻顯微鏡進行測定,來獲取紗線特征信息,包含紗線的細度、紗線的捻度和捻向等方面,并對氅衣所用面料進行組織結構觀察,了解織物品種。經檢測,該氅衣的鑲邊和主體都采用了四經絞紋羅上刺繡的工藝手法。
2 羅地絲繡云鶴紋氅衣的修復過程
2.1 修復原則
在文物修復過程中應遵循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可識別性原則、可再處理原則、最小干預原則等。本次修復是對織物做加固處理,在織物殘缺處添加文物本身的同質材料,使其外觀與織物總風格一致,不能改變織物本身的外觀,包括視覺、觸覺和質感。不能修飾得不見痕跡,更不可任意擴大范圍,應保持原貌,盡量減少對織物的干預,使其在最小的外界干擾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2.2 保護修復步驟
2.2.1 文物修復檔案建立
在文物修復之前應先建立文物修復檔案,對文物現狀做記錄,包括記錄病害情況、繪制病害圖、拍攝文物照片、形制記錄等。
2.2.2 文物消毒
采用低氧法(充氮)對紡織品文物進行消毒,由于紡織品文物材質的特殊性,消毒時濕度設置為55%,氮氣純度99.99%,連續運行120小時,殺滅不同生長階段的害蟲,包括蟲卵、幼蟲、蛹和成蟲。
2.2.3 污染去除
由于羅地絲繡云鶴紋氅衣上污染較多,且不能水洗,利用物理方法將吸附在紡織品表面或內部的松散污跡(如灰塵、沙土等)去除。對于其表面的白色結晶鹽,可用竹篾小心地將其刮除,然后采用博物館專用的吸塵器吸除刮下來的粉末,工作時吸塵器的管口離紡織品至少20毫米,同時使用軟刷拂拭紡織品表面,灰塵即被吸入。局部污跡使用藥用棉簽蘸取無水乙醇沿經緯線輕輕擦拭。
2.3 文物平整
由于整件文物褶皺明顯,為了使織物恢復到最初的狀態,達到經平緯直,一般采用回潮法,利用纖維在濕潤狀態下不易變形的特點,使織物最大限度地恢復到初始的平整狀態。在潮濕的狀態下逐步將褶皺部位理平,整理經緯線,對于破損處散落的紗線需仔細理順。調整形狀后,在織物四周壓放磁鐵繼續干燥。如干后皺褶仍存在或圖案仍變形,則需用蒸汽加濕機給織物加濕,再次進行平整,直至達到理想狀態(平整的基本過程包括:回潮紡織品、整理織物、壓放磁鐵、干燥)。平整的時候會發現很多褶皺由于形成時間較久,所以很難一次性恢復到平整的狀態,所以整塊織物需采用循序漸進的保濕平整法,使織物逐步恢復平整狀態,這個過程在整個文物的修復中所占的時間是比較久的??刂瓶椢锘爻钡臐穸炔荒苓^高,操作手法需較普通織物更為輕柔,選擇較輕的重物壓放,避免薄透的紗羅織物在潮濕狀態下因外力作用而導致受損。平整后發現缺失的部分并不是很多,而有些地方通過平整后是可以拼合的。
2.4 背襯織物準備
文物受到各種病害的侵蝕,導致文物顏色略有改變。為了長久保存,保持它的色牢度,可采用現代化學染料染色,經過科學儀器測定與之相近的色調。選用與其組織結構相同、密度相近的定制二經絞紗來做背襯材料,染色后進行背襯面料平整,以防止將來收縮,切記不可采用電熨斗熨平,而是在襯布濕潤的狀態下用手撫平并用磁鐵壓住固定。
2.5 針線縫合
針對這件紡織品的病害情況,本次修復方法采用針線修復法。針線修復法是運用縫制服飾的針線技術來修復紡織品文物的一種方法。選用修復面料縐絲紗的經緯線和絲線作為縫線,染色后用于文物的修復。針線修復屬于物理方法,具有可再處理性。沒有向紡織品文物上添加任何化學成分,而是利用各種型號的縫紉針和各種材質的縫線對紡織品文物破損部位進行支撐和加固,使文物的強度增加、纖維受到保護。日后一旦有其他需要,可以非常方便地拆除。
在縫合前應注意確定縫針的位置,并且盡可能以少縫為原則。因為針線從織物上穿過,對文物必然會造成一定的傷害。所以針線應盡量從織物紗線的縫隙中穿過,以免刺破紡織品的經線或緯線。縫線不能拉得太緊,否則會對織物施加一定的壓力,使其彎曲起皺,易使脆弱老化的纖維折斷。對于需拆線的地方,需提前做好相關記錄,尤其是要在關鍵連接處做好線釘記號,之后將各部位縫合加固后,依原始形制、按原有針法將打開的地方進行拼合。
在針線法操作過程中根據不同類型的破損選用不同的針線縫補方法。此次修復主要采用的針法有鋪針、跑針、絎針、釘針等。
鋪針中縫線對于織物經緯線的作用力較為均勻,多排鋪針的運用可較柔和地保護所修復部位,與其余較完好的部分融為一體,主要用于裂縫的縫合、破洞和裂縫的修復、破損部位與背襯材料的縫合,以及將松散的紗線固定于背襯織物等。
跑針一般用于兩層或多層織物的縫合、單層或多層織物收皺打褶、襯料與面料的縫合等。跑針針法中的縫線施加于織物紗線的力較小,織物紗線在受到外力產生位移時,不會被縫線死死地固定住,而是有一定的活動余量,這對脆弱紗線的保護是非常有利的。跑針多用于縫合、拼接織物、加固、破洞和裂縫部位的修復、固定縫口、為破損處添加背襯織物等。
絎針是一種臨時固定織物的針法,主要用于兩層或多層織物的縫合,該針法與跑針類似,只是針腳較跑針長。絎針主要是為破損處添加背襯織物,暫時縫合等。
釘針是縫線沿破損邊緣呈90度壓線縫合,主要是針對邊緣較糟朽的織物,能將其與背襯材料固定,也可以將織物上卷翹的繡線梳理后歸于原位并釘牢在織物上,使其不僅牢固性增加,外觀上也較為整潔美觀。釘針的針腳非常小,多用于處理細節部位。
2.6 包裝與保存
修復加固后的紡織品應放入無酸紙盒中,便于運輸。對于氅衣這種平面類紡織品應平攤放置,平攤使其纖維獲得最大限度的放松。羅地絲繡云鶴紋氅衣繡工精湛且價值極高,由于北方溫濕度難以達到紡織品的保存標準,所以專門為其制作一套恒溫恒濕展柜,將其展開平鋪于展臺上,以便更好地對其進行保護。
3 部分細節修復前后對比照
經過修復人員多月的精心修復,羅地絲繡云鶴紋氅衣平整度、強度、柔韌度都得以提高,也滿足了陳列和保管的需要(圖1~圖6)。
4 結語
墓葬出土的紡織品是我國珍貴的服飾文化遺產,然而出土的紡織品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且長期埋藏在地下,受潮濕、尸腐等因素的影響,所處的情況復雜,非常難以保存,這也使紡織品修復和保護工作更加艱難,它不僅需要有熟練的修復技藝,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歷史、化學等多方面知識,堅持文物修復的基本原則,能不拆的盡量不拆,保持原狀,使復原的部位均有據可查。由于每一件出土的紡織品款式不一,破損狀況也不同,因此修復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學習提高的過程。隨著科學的發展、新技術的出現,紡織品的加固修復工作必然會不斷完善和提高,從而能更好地完成對紡織品文物的保護與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