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越浦
摘 要:出于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目的,公眾考古學誕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成為考古學的分支學科,并于21世紀初傳入中國。中國考古學者對公眾考古學理念進行了探索,并大膽進行實踐,然而存在較多問題。文章嘗試對公眾考古學的誕生、傳播、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總結(jié)中國公眾考古學目前存在的問題,以探索公眾考古學在中國的可行之路。
關鍵詞:中國;公眾考古學;現(xiàn)狀;問題
公眾考古學作為考古學的新的分支,在21世紀初由西方引入中國,在中國發(fā)展時間并不長,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一方面,在其誕生之初,公眾考古就一直是毀譽參半,部分學者認為考古的公眾化就是考古的通俗化,會破壞考古的純潔性,部分學者認為公眾考古能實現(xiàn)公眾對考古學科的廣泛認識,能更好地促進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另一方面,考古學界內(nèi)普遍缺乏對公眾考古的認識、討論和實踐,認為它是不務正業(yè)的。筆者深感公眾考古作為一門考古與社會連接的社會公眾服務學科,意義重大,有鑒于國內(nèi)發(fā)展現(xiàn)狀,現(xiàn)嘗試對中國公眾考古理論的發(fā)展、實踐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析。
1 公眾考古學在西方的興起
20世紀初期至70年代,美國歷史遺址的毀滅性盜掘日益猖獗,達到了一種空前的、令人擔憂的程度。為了應對這種挑戰(zhàn),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國考古學界提議制定一個全方位的保護計劃來保護文化遺產(chǎn)。此時,考古學與社會、與公眾的關系逐漸成為西方考古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考古學者將考古成果向社會宣告為初級闡釋,而以普及為目的,將考古知識以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再傳遞給廣大公眾是二級闡釋。二級闡釋也是公眾考古學應該取用的闡釋方式,要關注公眾從考古學的傳播中獲得了多少對自身有益的知識。目前,西方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者更多地考慮公眾先前的知識儲備和公眾的價值認可,看重的是人們可以通過將考古資料與他們自身的生活相聯(lián)系而有所啟發(fā),而與公眾所獲的思想、觀念是否符合現(xiàn)在的考古主流知識、觀點無關。
在以上理論的指導下,歐美國家對公眾考古報以極大的熱情,積極開展各項活動:針對不同群體出版科普圖書、雜志,針對學生進行考古教育,開辟考古教育網(wǎng)站,開展各種考古實踐活動以及志愿者服務等。而最體現(xiàn)公眾考古精神的則是在遺址的保護、發(fā)掘、建設中征求當?shù)厣鐓^(qū)的意見,并邀請他們參與其中。由此可見,西方公眾考古的理念及實踐極其關注公眾的參與及主人翁意識的樹立,并以此來促進公眾對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的認可和保護。
2 公眾考古學在中國的傳播
公眾考古應在21世紀初在中國落地生根。①中國考古學者在與國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時,認識到“Public Archaeology”這一考古學的分支學科,并將其譯作“公眾考古學”引進中國,后又有學者將其譯作“公共考古學”。學界內(nèi)部分學者認為“公眾”和“公共”不可一概而論,“公眾”強調(diào)由個人所組成的多樣化的集體,“公共”則與國家及公共機構(gòu)的概念相聯(lián)系。還有學者認為“公眾考古”實際上包含了“公眾”和“公共”雙重含義②。更有學者認為,兩個術語有不同的含義,允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背景中持不同的理解③。可見,公眾考古學概念在中國仍缺乏定論。本文對“公眾考古學”不進行概念界定,采用廣義的“公眾考古學”代指研究考古學與公眾之間的聯(lián)系的學科。
高蒙河先生曾經(jīng)指出,公眾考古學不是西方的舶來品。他認為中國的公眾考古是伴隨著考古學的出現(xiàn)而漸次發(fā)生的。④其指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的報紙、雜志,即適時起到了向社會公眾開蒙考古工作、闡釋和普及考古學的作用。1950年出版的《大眾考古學》①一書已蘊含了公眾考古的思想,書中認為我們要將考古學普遍一些,讓多數(shù)人知道祖先的文化遺產(chǎn)是人們共同所有,并和人類的發(fā)展有密切關系的。作者更進一步指出,蘇秉琦先生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多次發(fā)文聲明其“考古是人民的事業(yè)”的觀點。
筆者在此并不認同高蒙河先生的觀點。中國確實很早就有將考古學向公眾宣傳的意識,但這一方面是由于當時的社會背景所要求的,考古學要順應時代潮流,朝著人民、大眾化的方向邁進。另一方面,考古學由于其特殊性,所涉及的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共同文化遺產(chǎn),不可能脫離公眾和社會而存在。但具體實踐中,鮮見公眾的參與,這只能說是考古學公眾化意識的萌發(fā),并沒有將其上升到理論及學科,因此,并不能稱之為公眾考古學。
3 我國公眾考古學實踐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沈辰先生認為,公眾考古要做到提供公眾對考古的參與、增加公眾對考古的體驗、提高公眾對考古的認識。②在公眾考古學理念傳入中國后,部分國內(nèi)學者、考古單位即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舉辦了各式的實踐活動以使考古走向公眾,主要集中在田野考古展示、模擬考古發(fā)掘、科普考古書籍、考古媒體宣傳等方式。
3.1 田野考古展示
田野考古工地在公眾的心目中一直是神秘的場所。田野考古現(xiàn)場的開放,可以讓公眾近距離地接觸考古,了解考古工作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并提高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意識。2007年的文化遺產(chǎn)日,國家文物局即向社會宣布“將開放有條件的考古發(fā)掘工地供公眾參觀”。
圓明園西洋樓遺址的發(fā)掘即面向公眾開放,公眾可在圍擋外觀摩考古工作人員的清理工作。邀請公眾見證考古發(fā)掘過程,可以讓觀眾對文化遺產(chǎn)產(chǎn)生更直觀、感性、深刻的認知。但整體而言,考古工作人員在進行發(fā)掘的同時策劃、組織大型公眾參觀活動,仍實踐較少且影響范圍小。同時,有學者指出,田野考古展示應該成為工作的常態(tài),而不僅僅是轟動效應、特殊需求下的展示。田野考古展示應成為其自身發(fā)展的需要。③
3.2 模擬考古發(fā)掘
模擬考古發(fā)掘是公眾考古的拓展形式,其方法為將文物復制品埋藏在已經(jīng)過科學發(fā)掘的遺址內(nèi),然后公眾在專業(yè)考古人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發(fā)掘。通過這項活動,參與者可以自己動手并進行良性互動,在參與中了解考古常識,感受深刻,進而提高自己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意識和技能。
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便引進模擬考古的形式,向公眾推出一系列參與活動。其按照田野考古學的方法設置探方和文化層,并“埋藏”了先后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然后組織公眾進行科學發(fā)掘,深受觀眾的歡迎。在模擬考古發(fā)掘的過程中,深奧的考古學專業(yè)知識以及神秘的考古工作化作一種快樂的體驗,引人入勝。這項活動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模擬考古發(fā)掘本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活動,然而由于規(guī)則不嚴格,容易變成純粹的游玩活動,這就違背了活動的本意了。
3.3 科普考古書籍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考古是一門冷門學科,其文章晦澀難懂,云里霧里。考古學要走向公眾,勢必要改變其一貫的象牙塔里的學問的形象。科普性考古書籍是考古學的一項有益嘗試,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精美的插圖、扣人心弦的故事來吸引和打動讀者,無形中起到了廣泛傳播文化遺產(chǎn)知識、教育公眾的目的。近年來我國普及性的考古書籍開始增多,代表作品有《中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系列和《人類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考古探秘》《發(fā)現(xiàn)海昏侯》等書籍,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3.4 考古媒體宣傳
考古與媒體的結(jié)合給考古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通過感性、快捷、趣味的媒體,晦澀的考古知識可以普及化地向公眾傳播。在這一方法上取得重大成績的實踐是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發(fā)掘,它不斷通過報紙、電視等媒體對最新發(fā)現(xiàn)進行報道宣傳,引起了公眾的廣泛興趣,且編輯出版了數(shù)部通俗書籍,以饗大眾。其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成果展,得到了數(shù)百萬公眾的熱情參觀,在社會上形成了廣泛關注的氛圍。
然而,這種手段過于激進冒險。首先,出于文物安全等角度考慮,考古工作應該低調(diào)一些,過早公開所發(fā)掘的文物,勢必會引起投機取巧分子的注意。其次,新聞媒體追求的是大噱頭,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考古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我們要謹防為嘩眾取寵而捏造違背事實的言論。最后,媒體追求的是發(fā)掘出來了多少寶貝,可是考古更注重的是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歷史、科學、文化信息。兩者的不甚協(xié)調(diào)要求兩者在相互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媒體要全面、深入、客觀、真實、準確地呈現(xiàn)考古,考古工作人員則應主動挖掘考古新聞,全面呈現(xiàn)考古,將高深莫測的考古淺顯易懂地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
4 我國公眾考古存在的問題
拉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曾說,只有通過公民參與,“人們的情感和見識才會進步,心胸才會開闊,思想才能豐富”①。文化遺產(chǎn)的公共屬性,決定了其保護、展示乃至利用都應面向公共利益。②文化遺產(chǎn)既是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載體,也是公眾在該價值基礎上表達、溝通、維護自身利益需求的平臺,所以它的保護需要公眾的理解、配合與參與。
雖然我國的公眾考古學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這表現(xiàn)在,國內(nèi)對公眾考古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入,單純認為公眾考古即是考古的大眾化,認為將考古知識向公眾宣揚并允許他們參觀考古工作,使他們能夠了解何為考古即可。然而,首先,一方面這些或許只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一種實踐;另一方面,其仍然是考古學的曲高和寡、自娛自樂,并沒有意識到考古工作是考古學者的工作,但考古成果應是人們共享的成果,考古工作應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并獲取公眾的廣泛支持和理解。其次,目前國內(nèi)進行的大多數(shù)實踐活動只是“事后參與”,遺址的發(fā)掘、再規(guī)劃和建設鮮有公眾的意見和需求被考慮在內(nèi)。而真正的公眾參與,并不只是一個結(jié)果,而是一個過程。以公眾利益為服務目標,以專業(yè)知識為支撐,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廣泛的公眾參與,而不是簡單的“活動式”參與。最后,公眾考古在中國困難重重的一大原因在于,目前很多考古學者并不理解公眾考古,認為是不務正業(yè)。公眾考古的進行,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而這與學者的職稱評獎并無關聯(lián),更多的是一種無私的奉獻,這種奉獻在社會中受到廣泛歡迎,但在學界內(nèi)部遠遠沒有得到認可和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巍先生在提及這一問題時指出,考古學者應轉(zhuǎn)變觀念,不要認為考古就是陽春白雪,或聽不懂是正常的。他回憶自己25年前留學日本,給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考古的大家、大學者從事普及讀物以及面向公眾的演講、電視宣傳,深入淺出。③然而國內(nèi)考古學者多潛心于自己的學術研究,只注重自己的學術觀點在學界內(nèi)的傳播,不關注對公眾的啟發(fā)。學者不屑于撰寫科普讀物,這類作品也不被視為學術成果。
總之,公眾考古對于中國考古學發(fā)展來說尚屬一個新的分支。目前,公眾考古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有了一絲突破,但仍然問題頗多。我們更多的是著重于表面的活動的公眾參與,而并未樹立起“考古是人民的事業(yè)”、文化遺產(chǎn)是人們的共同財富的社會公共意識,未認識到?jīng)]有高素質(zhì)的公眾,遺產(chǎn)保護將只是一句空話。中國公眾考古學的發(fā)展任重而道遠,考古學者要有為公眾服務的意識,同時要建立相應的機制,鼓勵、肯定公眾考古的實踐,把考古知識轉(zhuǎn)化為公眾能理解的話語和其他學科可以利用的知識,將考古知識回報社會,讓公眾能共享考古成果,應當成為公眾考古工作堅定不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