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摘 要:近年來,隨著城市更新改造和社會變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的文化空間發生變化,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改變,客觀存續條件不足,甚至面臨消失。在當前倡導非遺進博物館的大環境下,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博物館設施,考慮各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點,將博物館和非遺項目充分結合起來,積極調動傳承群體的積極性,最大化促進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筆者以廣州市黃埔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博物館為例,結合實際,就非遺進博物館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非遺;博物館
在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環境下,博物館在非遺的保護、傳承、展示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在倡導非遺進博物館的大形勢下,如何更加有效地發揮博物館的作用,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博物館之間的互通,是值得長期研究的課題。
1 博物館與非遺保護
關于博物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中都有體現,均將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博物館職責范圍。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大會通過的《關于保護與促進博物館和收藏及其多樣性、社會作用的建議書》中對博物館的定義為:“服務于社會及社會發展的非營利、永久性機構,面向公眾開放,以教育、研究和娛樂為宗旨,收藏、保護、研究、傳播與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中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顯然,這一定義認同了博物館收藏和展示“非物質”的職責。
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中,同樣明確了博物館應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展示、整理、研究、學術交流等活動。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印發的《廣州市發展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則明確提出了“非遺進博物館”,以期打通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之間的通道。
至此,“非遺進博物館”這一暢想實現了從法規到行動,從傳統的“物質”到“非物質”,將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緊密聯系在一起。
2 黃埔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博物館基本情況
2.1 黃埔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情況
2.1.1 非遺類型
黃埔區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3項,其中民間文學類3項,傳統音樂類1項,傳統舞蹈類3項,傳統戲劇類1項,曲藝類1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2項,傳統美術類3項,傳統技藝類5項,傳統醫藥類1項,民俗類13項。
2.1.2 非遺項目特點
黃埔區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呈現出項目類別齊全但分布不均的特點。在3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民俗類代表性項目有13項,遠超其他類別的項目。另外,鑒于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具有時間和地點的特殊性,在組織非遺進博物館活動中,缺乏可實施性。
2.2 黃埔區現有博物館情況
2.2.1 國有博物館
黃埔區現國有博物館3家,分別是廣州海事博物館(掛廣州市黃埔區博物館、廣州市黃埔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辛亥革命紀念館和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廣州海事博物館于2021年6月29日建成開館,黃埔區博物館是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海神廟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玉巖書院建立的。辛亥革命紀念館和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原歸屬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管轄,與黃埔區合作和溝通較少,2020年8月辛亥革命紀念館下放黃埔區管理,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委托黃埔區管理。
2.2.2 非國有博物館
黃埔區現有備案登記的非國有博物館3家,分別是廣東環亞美容化妝品博物館、廣東省涼茶博物館、廣州好普藝術博物館。
廣東環亞美容化妝品博物館以美容化妝史、化妝品、妝具等作為展覽內容,該館建筑面積4055平方米,展覽面積3600平方米。廣東省涼茶博物館以涼茶和中醫藥作為基本展覽,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室內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廣州好普藝術博物館展覽以中國古代陶瓷史為展覽內容,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展覽面積1100平方米。
上述三個非國有博物館有較為完善的展覽場所,具備開展相應非遺展覽及展演的條件。
3 黃埔區非遺進博物館現狀
近年來,廣州市黃埔區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非遺進博物館方面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1 場所利用受限
國有博物館中,廣州海事博物館處于建設階段,尚未開館;黃埔區博物館依托古建筑,基于文物保護的要求,在非遺展覽、演示上有較多限制。辛亥革命紀念館和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原屬市級管理,與黃埔區在展覽、展示上的溝通和交流較少。由于區屬國有博物館場所使用、利用的限制,黃埔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博物館開展展覽、演示等相關活動受到一定的制約。
3.2 缺乏合作機制
由政府主導的非遺進博物館活動,場地的選擇上以國有博物館為主,主要是在黃埔區博物館,即在南海神廟和玉巖書院內開展非遺展演、體驗活動。組織非遺項目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并不是首要選擇,且非國有博物館在組織和開展非遺活動方面也缺乏一定主動性。當前黃埔區缺少與區內非國有博物館的合作,未形成聯動,所以對非國有博物館的場所利用并不理想。
3.3 缺乏主動性
黃埔區的非遺進博物館活動受到場地的限制,目前尚未開展相應的非遺專題展覽。在非遺項目的展演中,舉辦時間多在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博物館日以及波羅誕、玉巖誕等民俗活動中,在其他時間段缺少開展非遺相關活動的主動性。另外,參與活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主要以黃埔區內的為主,與其他區的非遺項目互動交流較少。
3.4 創新性不足
黃埔區的非遺項目類型齊全,但因各個類別的項目分布不均勻,非遺進博物館的項目的可選擇性較少。非遺進博物館的形式主要是展演和非遺體驗,非遺項目的選擇上體驗方面主要是傳統美術類、傳統技藝類,展演主要是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和傳統舞蹈類。以本區非遺項目為主,未有其他區的項目參與,不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參與的項目和人員上,未能做到百花齊放,創新性明顯不足。
3.5 缺少活力
近幾年來,縱觀參與非遺活動的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積極活躍的人員隊伍較為穩定。但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的傳承隊伍活力不足的問題,傳承群體亟須擴大,存留民間代表性項目仍需繼續挖掘,需要新鮮力量充實隊伍,給予非遺進博物館活動新的活力。
4 非遺進博物館的幾點思考
4.1 古建類博物館與非遺的共生現象
目前,廣州海事博物館尚未開館,黃埔區博物館依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海神廟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玉巖書院而建立,每年在南海神廟舉辦的波羅誕廟會和在玉巖書院舉行的玉巖誕祭祀活動,讓這兩處舉辦地成為非遺文化傳承的空間載體,換個角度看,這也讓非遺與博物館的關系密不可分,可謂是黃埔區的一大特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間信俗(波羅誕)演變為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至今已成功舉辦15屆(2020年第16屆波羅誕廟會因新冠肺炎疫情取消)。波羅誕廟會活動在南海神廟南廣場舉行,活動期間,不僅有舞貔貅、廣東醒獅藝術展演活動,還有廣繡、波羅雞、波羅粽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的展銷。
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玉巖誕是以蘿崗鐘氏族人為主體的地方民俗活動,玉巖誕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舉辦一次,時間為一天,拜祭玉巖公(鐘玉巖)為保留下來的核心內容。
依托古建筑建立的黃埔區博物館,其獨特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空間,不是讓非遺進博物館,而是依托南海神廟和玉巖書院這兩個文化載體,進一步實現了非遺與博物館的共存與共同發展。
4.2 非遺進博物館的拓展與合作方向
從黃埔區的非遺項目來看,民俗類的非遺項目占大多數。民俗類活動的開展具有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的屬性,若進入博物館,其展示的空間和場地不僅受到限制,且時間上也不“應景”。黃埔區博物館是依托古建筑建立起來的,非遺進博物館活動的開展主要是在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節日里,組織區內非遺項目參加活態的展演活動。在靜態的藏品展覽、展示上,因受到博物館的古建筑格局以及文物保護的限制,目前還未涉及。
就黃埔區目前的非遺進博物館活動來看,由政府主導的非遺進博物館的活動在場地的選擇主要是國有博物館,而非國有博物館未被考慮。黃埔區的3家非國有博物館,在文化宣傳和展示上不落人后,這些非國有博物館擁有現代化的展覽場地和展陳設施,在國有博物館不能滿足非遺展覽條件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將其考慮進去?建立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聯動機制,筆者認為這是未來黃埔區的非遺進博物館活動開展時可以思考的一個方向。
非遺進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的性質不應成為阻礙,不論是國有的博物館還是非國有博物館都承擔著宣傳教育的職責,在非遺進博物館方面也應發揮作用,一視同仁,共同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作出貢獻。
4.3 打破非遺名錄帶來的思維局限
廣州市各區非遺項目的申報和認定立足本地,從歷年廣州市公布的市級非遺項目來看,不難發現,除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外,如黃埔的波羅誕、花都的盤古王誕,大多數的非遺項目各區都有申報,且級別各不相同。如非遺代表性項目廣東醒獅,在番禺區非遺名錄的級別是國家級,在越秀區是市級,而黃埔區的廣東醒獅目前列入了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多數非遺項目的重復性和少數項目的獨特性,很容易帶來思維局限,形成狹隘的非遺發展觀,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給非遺傳承、傳播限定區域,同時也給能進的博物館和進博物館的非遺項目設置了限制。
在目前的非遺進博物館活動中,需要打破非遺名錄帶來的思維局限。各區在開展非遺進博物館活動時,不僅要積極促進本地區的非遺項目進博物館,還需要與其他區加強互動。例如,沙灣水牛奶傳統小食制作技藝是番禺區的非遺項目,黃埔區非遺名錄中無此項目,那么黃埔區在舉辦非遺進博物館活動時,是否可以邀請其參與展示呢?筆者認為是可行的,非遺進博物館的項目可以不限于本區的非遺項目類型,引進“人有我無”的非遺項目參與進博物館活動,不僅可促進各區非遺交流,還可以豐富博物館展示、展演的內容。
進博物館的非遺項目不受本區范圍內的影響和限制,才可以真正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和交流。在今后的非遺進博物館活動中,是否可以考慮加強與其他區合作?互通有無,加強交流,讓非遺進博物館內容更加豐富、精彩。
4.4 非遺進博物館與傳承群體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離不開傳承人,同樣,在非遺進博物館方面,不論是活態的展演還是靜態的展示,都少不了傳承群體的貢獻和支持。黃埔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32位: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位,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位,黃埔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7位。但目前在傳承活動中比較活躍的傳承人僅占總數的一半,傳承群體老化、后繼乏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不但會影響到正常的非遺傳承,也對非遺進博物館的活動開展帶來消極影響。如何提高傳承隊伍的積極性,為非遺傳承輸入新鮮血液、增添活力,是黃埔區要面臨的一大難題。筆者相信,這也是所有非遺項目傳承中需要直面的問題。
4.5 實施搶救性保護和挖掘新項目
非遺進博物館,首先要有符合進博物館條件的非遺代表性項目,目前,黃埔區的民俗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居多,其他類別的非遺代表性項目較少,且部分代表性項目出現瀕危現象,這也為非遺進博物館帶來限制。
針對這一困境,筆者認為,一方面是要加強對現有活躍度不高的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利用現代音像和文字記錄手段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利用搶救性保護成果開展非遺宣傳,達到教育展示作用。另一方面,在搶救保護的同時,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申報和認定,挖掘深藏民間的文化瑰寶,充實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非遺進博物館創造更多可能。
5 結語
非遺進博物館,是促進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一步,也是推動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的重要舉措。組織和實施非遺進博物館相關活動,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積極推動,同時還需要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和傳承人的配合,只有充分發揮各個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的優勢,各區增強交流與合作,提高傳承人群活力、動力和積極性,才能促使“非遺進博物館”從口號變行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事業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