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柯言 陳振東


摘 要:文章對西周青銅方壺的修復采用了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對銹蝕部分采用化學試劑分析其銹蝕是否存在有害銹,合理保護修復還原了器物的原貌和價值。
關鍵詞:保護修復;青銅方壺;青銅器;西周
1 青銅方壺保存現狀
本文修復的方壺是淮陽縣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材質為青銅,器底有大量泥土附著物,器壁有大量綠色銹蝕,器底有分散不均的棗皮紅銹,沒有堿式氯化銅。器物為方體,頸扁方而直,腹部橢方而寬,兩側為貫耳,自蓋至頸,壺口處輕微向外擴張,下承方形矮圈足。通高36.7厘米,口徑7.8厘米,壺蓋高6.1厘米、長10.3厘米、寬8厘米,保護修復前的重量為504克。剛出土時該壺暫時存放在非恒溫恒濕的文物庫房中,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多,濕度比較大,對青銅器產生一定的傷害。由于墓室坍塌,埋藏環境發生改變,青銅器受外力作用擠壓導致銅蓋邊角處有輕微塑性變形,無殘斷,壺底座連接處有兩處因表面開裂形成的長7厘米的縫隙。器底由于青銅器腐蝕,有4個大小不一的孔洞。胎體較厚,很有時代特點。
2 保護修復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在對該文物進行保護修復時遵循不改變器物原狀、最小干預(可再處理原則)、可辨識性、真實性、完整性等原則,修舊如舊。根據參考文獻的文字記錄,有依據地去保護修復。用傳統的修復工藝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規范操作,使用效果相對穩定成熟的保護修復材料,在保護修復過程中要預防對器物造成保護性傷害。最大化恢復器物原始風貌及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3 具體保護修復步驟
3.1 采集文物基本信息
建立青銅方壺的保護修復檔案。首先,對此次要保護修復的青銅方壺的不同面及細節處進行修復前期影像資料采集并做好文字記錄,繪制出器物病害圖;其次,填寫器物的名稱、編號、重量、時代、等級、材料、尺寸、收藏單位及器物現狀等。
3.2 檢測分析
青銅器長期埋藏于地下,受周邊環境的影響會接觸到氯化物,銅離子與氯離子發生反應會形成氯化亞銅。青銅器出土后,帶有氯化亞銅的器物接觸到空氣,形成堿式氯化銅,俗稱“粉狀銹”。粉狀銹是一種蔓延比較快的銅銹,附著在器物表面,影響器物的狀態及光澤等。有害銹表面上是鮮艷的綠色,往下一層是普通的綠色銹層,再下一層是褐紅色,然后下一層仍是綠色,最后是灰白色蠟狀氯化亞銅。這種病害一旦發展起來,對器物本體的傷害是不可逆的,不僅腐蝕本體器物,還會感染周圍的器物。因此,需要在修復前使用化學方法進行分析檢測。
在一容器內注入小于100毫升的蒸餾水,然后稱取1.7克的分析純硝酸銀,將純硝酸銀溶解在蒸餾水中,用手術刀等工具在器物表面上沒有紋飾和銘文的不同地方上提取銹蝕物浸泡在蒸餾水中,再用試管吸取出10毫升的水樣,滴入3~4滴硝酸溶液進行酸化,然后用膠頭滴管滴入前面已經配置好的硝酸銀溶液,并輕搖晃試管,觀察水樣中有無乳白色絮狀懸浮物,如檢測結果中沒有該物質,即可采用物理去銹。
3.3 清洗及去銹
青銅器去銹秉承著最小干預原則。實踐表明,對于器物上的銹蝕物沒有必要全部去除,一些銹蝕物經過Paraloid B-72處理后,隔絕了水分與空氣中的一些氣體,再加上合理妥善的保管,銹蝕不會進一步發生擴散變化,可長期維持現狀,那么這種銹蝕可以保留。方壺經過硝酸銀溶液檢測并無有害銹,故不需要對其進行化學去銹。方壺底部內外壁有大量泥土附著物,器物表面有少許分布不均的泥土附著物及表面硬結物,部分土銹及硬結物遮擋了壺頸部的紋飾,影響器物整體的美觀和展覽。
去銹采用物理去銹。把器物放入注滿去離子水的容器里浸泡2~3小時,然后再用軟毛刷去除器物表面浮土及殘存的鹽分。使用軟毛刷是因為其可以減少對器物表面的劃傷。再用手術刀、竹簽剔除附在器物表面上的土銹和附著物。對于其他硬度高、不易用手術刀去除的硬結物,采用超聲波潔牙機。利用超聲波產生的高頻率波段震動,使銹層逐層脫落,銹蝕物表面的空化氣泡的劇烈振蕩,促使銹蝕物剝離顯示出紋飾。超聲波潔牙器使用時一定要掌握好力度,不要用力過猛,過大的壓力會傷害器物的底銅,影響器物整體的美感和對器物造成二次傷害。
3.4 矯形
青銅器矯形分為高溫矯形和低溫矯形兩種。一般對于銅質較好的青銅器采用冷處理的方法,如捶打法、壓模法;對于銅質較差且不穩定的青銅器,20世紀最常用的方法是鋸解法,先把需矯形部位鋸成幾個小塊,然后逐個小范圍矯形,全部整完后再把這些碎片焊接在一起,后由于此法會對器物本體造成損害,同時也違背了最小干預原則,所以現代修復矯形中已禁止鋸解器物。現在使用工具來矯形,根據不同的器物、不同的質地來合理地挑選合適的矯形工具。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矯形工具有多功能壓力整形架、G形鉗、方盤多角度定位修復整形器、內外雙環套矯形器、圓筒頂拉整形器等。由于該件銅方壺的銅蓋大部分銅質較好且韌性強,需要矯形的地方不大又容易操作,通過對比各種矯形工具,最終采用機械工具G形鉗冷處理的方法來對變形部位進行矯形,這種方法操作簡單效果好,同時不受人力大小影響。該件銅方壺在銅蓋邊角處有輕微殘斷及塑性變形,邊角處的上沿部分受埋藏環境擠壓使得銅蓋斷裂處向前內凹扭曲變形。首先,鋸兩個3厘米左右的木條,一塊放在需矯形處內壁,另一塊放在外壁,作為墊片,木塊緊貼器物,在木塊上再放上G形鉗,找到受力點,相互作用橫向向內擠壓,找到合適的支點旋轉慢慢施加壓力。加力時應注意掌握力度,不要用力過猛,一定要循序漸進,邊觀察邊加力,避免對變形處過度矯形,從而造成人為因素的損害。待變形處慢慢矯正后去掉木塊和矯形器。
經過G形鉗矯形后的銅蓋矯形效果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銅蓋邊緣處仍有小范圍向內凹陷,于是選用傳統的人為捶打法。把銅蓋需捶打處反方向緊貼鉛砧,再用錫錘輕輕反復錘打,使其不斷向外擴散,直至與周邊齊平,恢復原貌。
3.5 焊接
由于該件器物的茬口處仍余有部分銅質,可承受錫焊,故采用焊接。焊接使用的烙鐵有傳統的火烙鐵和現代的電烙鐵,傳統的火烙鐵溫度高,操作起來相對電烙鐵而言不是那么容易上手。目前為止,運用最廣的是現代電烙鐵,因為電烙鐵相較傳統火烙鐵它的溫度不會隨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它的功率一般是150~300瓦。焊錫采用的是鉛錫合金,錫占63%,鉛占37%,其熔點是183攝氏度,焊錫在常溫下凝固速度很快,易打磨修整。
為保護器物避免受到二次傷害,該件銅方壺使用現代電烙鐵低溫錫焊接。由于銅蓋需要焊接的地方無紋飾和銘文,因此把坡口選擇在器物外壁,方便操作。首先在器物需要焊接的斷裂茬口處用電磨以斜角25度打磨出坡口,坡口的作用是方便后續的掛錫焊接器物,再用脫脂棉蘸取少許的無水乙醇清洗器物表面的茬口。在打磨好的茬口處先用棉簽涂上一層助焊劑,熟鏹水焊油能起到更好的粘接作用。傳統的修復中常使用的焊油是松香,因其不僅便于焊接還可對焊接工具起到一定清潔的作用。但如果器物中留有因清洗不凈存在的銹蝕或其他雜質,即使有松香作為助焊劑,仍會有焊不上或焊不牢的現象發生。焊接銅蓋時要先在器物的內壁墊上耐高溫材料,當電烙鐵的溫度達到錫的熔點時,先在器物焊接面上放一小塊錫,再用電烙鐵蘸上少量焊油,將錫塊與器物焊接為一體。錫固化的時間非常快,一般不到1分鐘即可凝固。固化后用去離子水清洗焊接面,再用銼刀打磨修整,使其看起來光滑平整。然后在處理好的錫面上用化學試劑三氯化鐵(FeCl3)對其表面進行咬舊,使其顏色變深。
3.6 粘接補配
銅方壺底座因青銅腐蝕造成的孔洞,經過多種材料對比篩選,最終采用不飽和聚酯樹脂(原子灰、汽車膩子)補配。原子灰的特點是固化速度快、易打磨、可逆性可再處理性強。先用熱風槍加熱雕塑泥使其可塑形,把吹熱的雕塑泥捏成一個長4厘米、寬4厘米的正方形,把雕塑泥扣在器底孔洞處內壁,緊貼器物。原子灰和固化劑的比例是100∶2,為使顏色與周邊銹色相近,為接下來的修復提供便利,在原子灰里加入了少許的礦物顏料,充分攪拌后涂抹在器物缺失處進行補配處理,待原子灰固化后用砂紙打磨處理直至器身本體與補配處結合自然一體。通常情況下,短時間內即可干燥成型。在半干燥的情況下用砂紙、銼刀打磨平整。
銅蓋焊接處經過打磨后低于周邊,遂在其表面用原子灰加礦物顏料混合后涂敷一層。
底蓋與器身連接處的裂縫采用高分子聚合物環氧樹脂超能膠粘接。環氧樹脂是環氧氯丙烷與雙酚A或多元醇的縮聚產物,它的特點是:①附著黏結力較強,穩定性好;②膠的固化不受環境影響,常溫下一天時間即可完全固化;③耐高溫,不易掉落;④耐酸堿、防水;⑤易打磨刻畫;⑥膠體不會腐蝕器物本體。修復前要先用無酸紙膠帶將外壁表面裂縫處的反向粘起來,并用熱熔膠槍定點加以固定,這是為防止注膠時膠從縫隙處流失。再用玻璃棒將AAA環氧樹脂超能膠的A膠和B膠混合攪拌均勻,并在3A超能膠里加入少許與器物底色相近的礦物顏料,為后期的作色提供便利條件。此時的3A膠有較強的流動性,用手術刀蘸取少量的膠,涂在裂縫處,利用其流動性使之向下滲透,直至膠體不再往下滲并高出周圍。AAA環氧樹脂超能膠通常固化的時間是24小時,待環氧樹脂超能膠完全固化后,用電磨把器物表面高低不平的地方打磨平整,為后期的修復提供便利的條件。
3.7 做舊
完成上述保護修復后,為使器物焊接、補配處與周圍結合看起來和諧自然,并遮擋住前面焊接補配打磨的痕跡,遂需要對修補處進行作色處理。作色的第一步是先觀察器物上的銹色和地子色,銹蝕的變化是有層次之分的,一層一層往上堆積疊壓而成,受不同的環境因素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器物的地子也各有各的不同。通過觀察發現方壺的地子色是灰黑地,這一類地子色的青銅器時代跨度較大,茬口處為紅色或黃白色。常見的地子大概也就那么幾種,如綠漆古地、棗皮紅底、黑漆古地、灰黑地、白黃綠地、水銀侵地、套色地子、翻銅地、紅黃綠地子等。
方壺需要作色的地方不多,僅是需對孔洞、裂縫補配處作色。作色選用礦物顏料,首先在調色盤上用礦物顏料調出與器物地子色相近的灰黑色,再用毛筆蘸取少量漆皮汁混合到調好顏色的顏料盤里,關于漆皮汁使用的稀稠程度,隨器表顏色深淺的變化而改變,如果需要做出來的顏色發亮,就把漆皮汁做得稠一點,少加些乙醇稀釋,反之相反。蟲膠漆皮汁是以3∶5的比例把蟲膠漆片浸泡在無水乙醇里。其次在第一遍做的地子色上涂一層泥水,等待其自然陰干,然后再重復上述操作。一層顏色一層泥,把銹色逐層堆積起來,直至與器物其他完好處的銹色遠看如以、近看有別即可。
3.8 封護
為了防止環境因素、人為因素對器物可能造成二次損害,更加有效地保護已修復銅方壺不受侵害,在完成以上修復程序后,對其表面做封護處理,主要是在器物與大氣之間形成一個隔離膜,以阻止可能出現新的腐蝕。天然的封護材料有石蠟、蜂蠟、蟲膠、微晶石蠟等。其中微晶石蠟是文保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材料,因其硬度相對其他材料來說比較大,熔點高,在滿足封護需求的同時,還可作為加固材料。
此次封護采用的是合成高分子封護材料Paraloid B-72丙酮溶液,因其無色透明、有較好的穩定性和可逆性。用毛筆蘸取適量濃度為3%的B72均勻涂刷在器物表面,達到封護效果。
3.9 完善保護修復檔案
對保護修復后的青銅方壺進行稱重、測量。在背景布下,使用數碼相機對修復后各個面及細節處進行照相記錄并填寫保護修復步驟,完善修復檔案。
4 結語
該件青銅方壺的修復經歷了檢測、去銹、矯形、焊粘接、補配、做舊、封護等步驟,通過對該器物的修復認識到了自身仍有許多不足,仍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地學習和提高修復技術,更好地恢復文物其本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