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楠
摘 要:濟南是中國近現代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留存大量的工業遺產,它們見證了濟南和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史,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在工業遺產資源的調查基礎上,總結濟南近現代工業發展特點,根據其保存狀況和保護利用的現狀,對濟南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思路進行初步研究。
關鍵詞:濟南;中心城;工業遺產;調查;保護利用
工業革命是全球近代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它推動社會生產力呈幾何倍增長,給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帶來重要變革。當下人類社會已進入到以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生產方式也經歷由傳統工業制造模式向高科技、數字化、信息化模式的轉變。工業遺產是人類工業活動的重要見證,是一個社會、國家和城市獨特的文化遺產符號。作為一種新型的歷史文化遺產,工業遺產保護已成為當下遺產保護工作關注的焦點。2006年國家文物局在《無錫建議—注重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工業遺產保護》《關于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將工業遺產作為文化遺產進行研究與保護。2007年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首次將工業遺產納入專門的普查范圍。為推動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7—2020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中國的工業遺產保護正逐步被納入國家層面統籌管理。
濟南作為東部沿海省份山東省的省會,是近代中國最早自開商埠的城市之一,也是當時中國北方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在工商業繁榮發展的背景下,濟南在城市的歷史進程中存留下了眾多寶貴的工業遺產,它們見證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與興盛,見證了中國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逐步發展為工業制造強國的過程。文章以濟南中心城工業遺產資源調查為基礎,研究探討城市發展中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思路方法。
1 調查對象與范圍
調查對象主要為近代以來建成時間在50年以上的,與濟南工業發展密切相關、展現濟南工業發展歷史的各類工業遺存。包括辦公場地、倉庫、廠房以及其他附屬相關的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社會、文化價值的建筑物和構筑物。
調查范圍重點為濟南中心城1022平方千米,涉及歷下區、市中區、歷城區、槐蔭區、天橋區、長清區等。基于前期濟南市規劃部門已全面開展的工業遺產調查工作,再結合濟南市文物部門已掌握的工業遺產類文物,對26處可能存在一定文物價值的工業遺產共210座建筑物、構筑物進行深入調查。
2 濟南工業遺產發展概況
濟南近現代工業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近代工業萌芽時期、近代工業發展時期、現代工業發展時期、市場經濟發展時期四個歷史時期。
2.1 近代工業萌芽時期(1875—1903):官辦軍事工業
①形成和發展機制:自1875年,山東機器局創辦開始,在“清末新政”背景下和當地政府“振興實業”的口號下,興辦實業。②工業門類上:以軍事工業為主。③空間分布上:零星分布于小清河沿線和古城周邊,城市建設開始向北推進。④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濟南由一座封建城市開始走向開放,近代工業開始萌芽。
2.2 近代工業發展時期(1904—1948):民族工業的發展
①形成和發展機制:1904年,濟南自開商埠以后,在新的市場需求,資金、消費渠道的便利條件,振興民族經濟的良好愿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規章制度,城市發展空間的打開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濟南的現代工業快速發展。②工業門類上:到1930年,形成了面粉、紡織、化工、機械等民族工業體系。主要涉及輕工業,產業發展極不平衡。③空間分布上:形成“古城—舊商埠—北商埠—西南片區”的城市格局。④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開放及其帶來的外力沖擊,是濟南工業現代化的最初動因和歷史起點。工以商興,濟南開埠之后,國內外貿易所培育的市場需求是濟南現代工業發生、發展的根本動力。
2.3 現代工業發展時期(1949—1978):輕重工業的發展
形成和發展機制:在國家計劃經濟政策的背景下,濟南成立眾多全民所有制企業。工業門類上:輕重工業并重發展。輕工業以化工、紡織、面粉、印染、制藥等為主,重工業以冶金、電力、機械等為主。空間分布上:輕工業主要分布于舊城及其周邊,主要包括北商埠區和洛口輕工業區(紡織、印染、面粉)。重工業向東、西南、北郊形成“飛地型”布局,形成西南工業區(機械工業)、黃臺工業區(綜合)及王舍人工業組團。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這一時期工業的拓展是城市空間拓展的主要動力,城市在工業化的帶動下圍繞舊城快速蔓延。
2.4 市場經濟時期(1979至今):工業布局園區化
①形成和發展機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開始發展,明確規定市區內部再擴建和建設大中型項目時應同時注重工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②工業門類上:以機械、汽車、電子、化工、輕工、紡織為基礎,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③空間分布上:工業布局向園區化方向發展,工業用地由王舍人、七里河等8個工業區和美里湖、濟齊路等11個工業街區及若干分散的工業點組成。④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這一時期通過市區企業搬遷至工業園區的集中建設,為城市發展房地產、金融、商貿、都市型工業等產業提供了大量發展用地,同時工業園區的建設也帶動了東、西郊城市片區的發展。
綜上所述,濟南工業發展的主導因素經歷了“政策—市場—政策—市場”的螺旋上升過程。
3 典型遺產概述
3.1 山東機器局
位于濟南市天橋區新黃路2477號,始建于1875年,時任山東巡撫丁寶楨為“加強海防”、實現“軍工自給”上書清政府,后由清政府正式批準創設山東機器局,它是山東第一個官辦兵工廠,也是中國近代最早以蒸汽做動力進行機械化生產的企業。該廠區內現存遺跡有公務堂、倉庫及火藥庫。公務堂(圖1)位于廠區東南側,始建于1875年,原為辦公場所,現為檔案室。火藥庫位于廠區東北側,始建于1876年。
3.2 津浦鐵路局濟南機器廠
位于濟南市槐蔭區槐村街73號,1910年始建,1913年4月1日建成,現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20年王盡美等革命先驅來到這里,支持成立了津浦鐵路濟南大槐樹機廠工會,其也是全國建立最早的工會之一,素有“北有北京長辛店,南有上海小沙渡,中有濟南大槐樹”之說。1925年,山東省第一個企業黨支部中共津浦鐵路濟南大槐樹機廠黨支部成立,領導開展了工人運動和對敵斗爭,這里一度成為山東乃至津浦鐵路早期黨組織活動的“中心地帶”,因此也被冠以“紅色大廠”的美譽。現存的舊有建筑主要有1911年首任德籍廠長道格米里辦公樓(圖2)、道格米里寓所、高級職員公寓、日式廠房和水塔共5幢建筑,均為較典型的日耳曼風格建筑。
3.3 濟南第二機床廠
位于濟南市槐蔭區機床二廠路2號,始建于1937年。現存建筑大多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滿足生產的需要,其廠房層高及跨度均較大,隨著生產產品的不斷變化,其廠房也不斷被改造,但整體外觀基本沒變,仍保留原有風貌。廠區東部有一座建于1967年的禮堂(圖3),目前仍具有當時時代特色。濟南機床二廠較為重視老建筑的保護,現存的建筑整體保存較好,大部分廠房被整體加固且每座建筑上都有建設年代標識,墻體均被重新涂刷較為整潔,現被正常生產使用。
4 現狀評價分析
4.1 保存情況
上述26處工業遺產保存、利用情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已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工業遺產,由于文物保護單位的特殊身份,產權及使用單位均能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整體保存情況較好。同時部分工業遺產經重新改造設計,賦予其新功能,達到合理利用目的。如膠濟鐵路濟南站現被打造為膠濟鐵路博物館使用,2020年4月15日,入選第二批“山東省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第二類是企業仍在正常生產使用,且重視廠房維護,整體保存較好,如濟南第二機床廠、濟南重型機械廠等。第三類是多數工業遺產原建筑物多被閑置,或被出租為倉庫用作其他用途,由于未得到及時有效的修繕保護,加上使用單位的不合理利用,保存情況一般。如濟南變壓器廠的廠房建筑現作為紅場1952使用,面臨著被改造的風險,山東造紙總廠東廠面臨被開發的風險。
4.2 價值分析
濟南工業遺產價值突出,見證了濟南各個時期工業發展取得的成就。現存的工業遺產見證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輕工業和重工業并重,以及改革開放后工業園區發展的整個歷程。現存的山東機器局、成豐面粉廠、濟南第一機床廠等均是各個時期生產技術、設備設施等方面的杰出代表。此外,國棉一廠、國棉三廠、國棉四廠、津浦鐵路局濟南機器廠、濟南第一機床廠、濟南第二機床廠等均建于近代,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改造升級繼續用于工業生產,歷史悠久,功能延續性強。
濟南近現代工業發展具有明顯的空間特征,是帶動濟南城市空間拓展的主要動力。近代工業帶動城區突破古城沿河、沿鐵路向北和西南方向發展格局,促成舊城中“古城—舊商埠—北商埠”三核并立的城市形態(圖4);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以前,在近郊陸續建設了北郊輕工業區、西南郊機械工業區和東郊冶金石油工業區,舊城外陸續形成了一條工業帶,出現了工業繞城格局;改革開放以后工業園區的建設帶動城市空間向東西方向快速拓展。
5 保護利用策略
根據調查對象的保存情況,結合現存建筑物、構筑物的價值分析,提出以下策略。
①部分老企業內公共建筑物、構筑物保存較好,可推薦申報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研究保護。如濟南鋼鐵總廠、濟南試驗機廠、濟南第二機床廠、濟南第四棉紡織廠、濟南化肥廠、濟南重型機械廠等廠區內保存較好的具有文物價值的禮堂、醫院等公共設施以及水塔、煙囪等構筑物,可作為推薦申報文物保護單位的研究對象。
②部分工業遺產產權或使用單位對申報文物保護單位一事表現出極大的顧慮,認為一旦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后,建筑使用改造條條框框限制太多,不能更好地利用使用。建議可將這些工業遺產更多地納入山東省、濟南市工業遺產或歷史優秀建筑名單中,降低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對其保護利用的限制,使其既能得到有效保護,又能被更好地利用。例如濟南第二機床廠還處于正常生產的狀態,且效益良好,其廠房、禮堂等建筑均正常使用。該廠對廠區歷史文化宣傳保護十分重視,每年都會投入大量資金對老廠房等建筑進行加固,使所有老建筑都能得到較好地保護。若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在建筑維護改造方面必須受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限制,而國家又不能及時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因此對這類工業遺產是否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還需慎重。
③對于目前閑置的工業遺產,通過合理地規劃設計,賦予其新功能,使其發揮工業歷史文化傳播和工人精神教育作用,提升城市歷史文化品位,展示建筑特色風貌。對工業遺產建筑物、構筑物應盡可能保持它們的外觀風貌,對于能重點體現工藝流程、工業技術的設備、材料、構造等理應同樣予以保護。對工業遺產建筑的改造利用應在不破壞建筑物、構筑物的外觀風貌,并保證結構安全的前提下,對內部空間進行適當改造,同時應注意新的使用功能應與工業遺產的原有精神價值相符合。另外結合當下倡導的綠色宜居城市概念,對于具備條件的工業園區可結合公園景區規劃,建設成為綠色休閑場地,做到建筑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
以上分析及策略是根據初步調查的結果所進行的分析判斷,在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應結合進一步的專題性深入調查做相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