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國



摘 要:眾所周知,在考古發掘過程中,由于文物長時間處于密閉無氧環境中,出土后一旦與空氣接觸將會加快氧化速度,導致文物損壞。因此,做好考古現場文物保護工作至關重要。整體提取技術作為文物保護中的常見技術之一,具有種類繁多、操作復雜等多種特征,需要工作人員全面掌握文物周圍環境特征、水文條件等具體信息,并針對性選擇整體提取技術對文物與土質進行統一提取和搬移,從根源上保證文物安全性。基于此,文章針對整體提取技術的概念及適用條件進行分析,并深入研究整體提取技術,希望能夠為專業人士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整體提取技術
2020年12月23日,山西省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正式成立,這不僅標志運城市文物保護工作進入全新階段,還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游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品牌改革創新發展進程。運城市文物保護工作需要從實際出發,嚴格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物保護工作相關指示,在打造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文物保護隊伍的同時,全面強化文物監管力度和修復水平,有效提高考古發掘現場反應能力和處置能力①。結合以往考古經驗綜合分析,想要保證文物絕對安全、萬無一失,可以根據考古現場實際情況針對性選擇整體提取技術,將文物與其覆蓋物同時提取和轉移,避免文物與空氣接觸產生氧化反應。這不僅是保證文物安全性的有效措施,也是考古挖掘整個過程的重要環節。
1 整體提取技術的概念及適用條件
1.1 整體提取技術概念
在考古活動中,利用整體提取技術保護文物,就是將出土文物與裹挾物同時提取和搬移,使文物和裹挾物形成一個整體,避免文物與空氣直接接觸,使其產生氧化反應引發質量問題。簡單來說,整體提取技術就是最大程度保護文物完整性和封閉性,保證文物主體不受損害。
1.2 整體提取技術適用條件
1.2.1 損害嚴重的文物
結合以往考古經驗總結分析,在文物發掘和提取過程中,時常存在文物破損嚴重問題,并且破損的碎片在短時間內無法全部整理。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采用整體提取技術遷移文物,避免文物出土后再次受到損害并造成不可逆影響②。具體來說,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整體提取技術,將文物連同裹挾物同時遷移到外部較為穩定的環境中,展開后續修復和復原工作,如此不僅能夠保證文物提取過程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還能夠降低文物碎片遺失率。與此同時,通過整體提取還可以維持碎片之間原有關系狀況,有利于為工作人員拼接碎片提供便利,從而提高文物修復工作質量和效率。
1.2.2 易碎型文物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如果遇到材質較脆、容易破碎的文物,也可以利用整體提取技術遷移文物。應用該技術能夠將文物提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降到最低,從而充分保證文物整體性和安全性。
1.2.3 周邊歷史信息豐富的文物
山西運城是華夏之根、誠信之邦,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儲存著大量文物資源。所以在文物發掘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文物周圍蘊含豐富歷史信息的情況。為了維護其研究價值,需要采用整體提取技術遷移文物③。一般情況下,周邊歷史信息豐富的文物不僅是一個單獨個體,還與周圍環境有密切聯系,并且研究價值較高,在短時間內無法全面了解文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此情況下采用整體提取技術,能夠盡可能將文物與周邊歷史信息同時提取,并快速掌握文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關系,有利于在保證文物安全性基礎上,為歷史研究提供準確依據。
2 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整體提取技術
整體提取技術具有種類多樣、操作復雜等特征,需要工作人員在文物提取和遷移過程中,結合考古發掘現場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提取技術。結合文物保護經驗總結分析,較為常見的整體提取技術有以下幾種:
2.1 基本提取技術
基本提取技術是整體提取技術中較為常見,并且操作方法最為簡單的一種技術。在考古發掘文物保護過程中,無須借助提取材料,只需結合土壤強度,就能夠完成文物提取、遷移目標。雖然該技術操作便捷,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容易受多種條件限制影響文物提取質量,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①必須保證文物所在位置土壤強度達到一定標準。②文物體積不能過大①。只有滿足這兩個需求,才能夠采用基本提取技術。該技術在操作過程中,具體流程如下所示:
第一,清理文物周邊泥土。在清理過程中,不需要將所有泥土全部清除,而是清除包裹文物裹挾物周圍的泥土。清理完畢后需要將文物放置在一個截面為矩形的土質臺基上,如果土質臺基土壤強度足夠高,也可以制作成倒梯形。在對文物展開一系列操作時,需要保證文物與臺基邊緣距離至少為5厘米。如果臺基呈倒梯形,需要保證側邊與地面角度為80度,如此能夠降低后續切底處理工作強度。
第二,對周邊進行加固處理。為了保證土質臺基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需要合理選擇加固材料對臺基周邊進行臨時加固。一般可以選用石膏繃帶法、樹脂繃帶法、紗布繃帶法等加固方式。
第三,切底處理。切底處理是基本提取技術中的最關鍵環節之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利用長度適中的金屬絲、鋸子或帶刃金屬板對土質臺基底部進行切割,將地面與臺基相分離,在操作過程中要注意,切割過程需要平穩運行,不能出現晃動、撬動等行為。如果操作不當,容易導致土質臺基坍塌,無法為文物提取提供安全保障。
第四,剛性支撐。上文在切底處理中提到,利用帶刃金屬板可以將土質臺基與地面分離開來,并且分離效果較好。而在剛性支撐過程中,可以將帶刃金屬板作為臺基剛性支撐結構。通常情況下,在切底處理工作完畢后,需要將提取出的文物遷移到剛性支撐板上,而后再借助剛性支撐板將文物移至實驗室中。如果在切底處理過程中便采用了金屬板工具,可以直接利用金屬板將文物遷移到實驗室,如此不僅能夠減少工作強度,還能夠提高文物整體提取效率②。
2.2 套箱提取技術
套箱提取技術也是文物發掘現場較為常見的文物保護技術之一。該技術操作簡便,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主要通過木質框架對土質臺基進行加固處理,充分保證文物提取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結合以往工作經驗總結分析,該技術適用于土壤強度較好、文物體積較大的情況,其操作流程如下所示:
第一,清理泥土,與基本提取技術相同,需要先將文物裹挾物周圍的泥土清理干凈。但需要保證土質臺基必須為矩形。
第二,周邊加固處理。在該技術應用過程中,大多數采用木質框架作為土質臺基加固材料。在文物發掘過程中,如果現場沒有足夠條件制作尺寸合適的木質框架,也可以利用表面平滑的木板代替。另外,在保證地面與土質臺基基礎嚴密的情況下,采用石膏繃帶法、樹脂繃帶法、紗布繃帶法等方式進行加固處理。
第三,切底處理。套箱提取技術與基本提取技術在切底處理方面操作技術基本相同。但是如果存在文物體積大、土壤強度高等情況時,也可以利用掏空插板底切法進行切底處理,這種切底處理方式操作方式如下:首先需要沿著木質框架底部將兩端泥土全部掏空,其次在掏空位置插入寬度適中、長度大于木質框架的底板,并用磚塊填補縫隙,避免泥土泄漏。再次將底部泥土全部掏空同時插入底板,最后用鐵絲對整體進行加固處理③。
第四,剛性支撐。工作人員在切底處理完畢后,需要在整體提取塊下方一段水平放置一塊剛性支撐板,而后在沒有支撐板的一段施加推力,使文物能夠安全遷移到剛性支撐板上,而后利用剛性支撐板將其運往實驗室。如果在切底處理過程中已經使用剛性支撐板作為切割工具,可以省略這一步驟,直接在切底完畢后將文物遷移到實驗室。
2.3 石膏提取技術
石膏提取技術相對于上述兩種技術而言,操作難度較大,操作流程較為復雜,適用于土壤強度較差環境下。在該技術應用過程中,需要使用石膏材料對土質臺基進行加固并將其安全遷移。眾所周知,石膏本身重量較大,所以石膏提取技術只能夠應用到體量較小的文物提取方面。其操作流程如下所示:
第一,清理文物周圍泥土。石膏提取技術在清理文物泥土操作方面與上述兩種技術相比有所差異,具體體現在臺基外形方面,臺基不能呈倒梯形或矩形,應該為高度至少5厘米的梯形。因為在土壤強度較差的情況下,矩形和倒梯形臺基容易坍塌,而梯形臺基更為安全和穩定。
第二,周邊加固處理。石膏提取技術在加固處理方面也不同于上述兩種方法,在土質臺基加固方面只能使用木質框架,并且在加固過程中要預留出2~3厘米范圍,為后續石膏填充奠定基礎,而后需要在文物頂端采用石膏繃帶法設置隔離層。
第三,石膏填充。石膏填充是石膏提取技術中較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需要先在木質框架包圍區填充熟石膏,無須填充過滿,只要保證石膏覆蓋文物和臺基即可。待石膏硬化后,可以在上方放置具有支撐作用的閘板,而后繼續向包圍區填充熟石膏,既要保證熟石膏填滿包圍區,又要保證填充后的石膏表面光滑平坦。
第四,切除處理。石膏提取技術的切除處理與基本提取法相同,將地面與整體提取塊分離即可。
第五,翻轉處理。完成上述4個步驟后,此時石膏層會置于臺基上方,如此不僅無法發揮石膏支撐效果,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質臺基重量,不利于保證文物安全性和穩定性。因此,需要通過翻轉處理保證文物萬無一失。具體操作步驟如下:先在木質框架頂端加裝木質剛性頂蓋,而后利用帶刃金屬板將整體提取并翻轉180度。完畢后沿木質框架邊緣將多余土壤全部清除,使其與木質框架齊平,充分發揮石膏支撐作用,為文物保護奠定良好基礎。
2.4 聚氨酯泡沫提取技術
聚氨酯泡沫提取技術適用于土壤強度較差、文物體量較大的情況下。聚氨酯泡沫具有強度大特點,能夠為土質臺基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另外,聚氨酯本身為蜂房結構,蓄水能力較強,適用于需要持續保濕的文物提取環境①。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認識到聚氨酯材料的不足之處,即易燃性較高,應用聚氨酯泡沫提取技術時需要遠離火源、熱源。該技術操作流程如下所示:
第一,清理文物周圍泥土。聚氨酯泡沫提取技術清理文物泥土與石膏提取技術相同。
第二,周邊加固處理。聚氨酯泡沫提取技術周邊加固處理與石膏提取技術基本相同,但是在填充聚氨酯泡沫前要在文物表面設置隔離層。為保證文物安全,可以采用鋁箔和聚乙烯薄膜構成雙層隔離層,并將邊緣折疊,而后利用分色膠帶將其進行密封。與此同時,由于聚氨酯泡沫在發泡過程中堅固度較高,所以會對木質框架以及土質臺基造成一定作用力。為了保證文物安全,需要在加固處理過程中提前預留10~15厘米距離,從根源上避免因聚氨酯泡沫發泡造成的安全隱患。
第三,聚氨酯泡沫填充。在填充聚氨酯泡沫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操作說明和工藝流程操作,保證黑料、白料配比科學,并將二者混合進行充分攪拌。攪拌至出現發泡后立即展開填充作業。通常情況下,聚氨酯泡沫在發泡15分鐘后會進入凝固狀態,工作人員需要在其固化后,沿著木質框架邊緣,將多余發泡全部清理干凈,保證泡沫頂端與木質框架邊緣齊平。
第四,切底處理。在應用聚氨酯泡沫提取技術時,其接地處理與上文提到的掏空插板切底方法相同,需要將整體提取塊與地面相分離。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考古發掘現場要充分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避免文物受外界環境影響發生質量問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壞。而如何保證文物從出土到遷移到實驗室這一過程的安全,是文物保護中心需要高度重視和深入分析的一個問題。新時期背景下,整體提取技術被廣泛應用到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工作中,該技術能夠使文物始終處于安全環境內,避免文物與空氣直接接觸發生氧化反應,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容易受環境和工藝影響降低文物提取效果。因此,本文針對基本提取技術、套箱提取技術、石膏提取技術以及聚氨酯泡沫提取技術進行詳細分析,深入研究其操作流程和步驟,希望能夠為出土文物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