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珍珍
摘 要:原創臨時展覽的舉辦,有利于博物館擴大自身傳播力,滿足觀眾文化需求。中小型博物館在設計展覽時通常會面臨選題難、經費缺、文物少、展覽延伸力不足的困難。三明市博物館在設計“客家探秘—福建三明客家民俗文物展”時采取一些方法破解這些難題,結合實際,揚長避短,促進展覽形成,擴大展覽效果。
關鍵詞:臨時展覽;中小型博物館;客家民俗;文物征集
臨時展覽是對基本陳列的補充,是博物館擴大傳播力的形式。捷克博物館學家斯坦斯基認為“博物館傳播是有目標的創造性活動,它源于博物館性內在傳播的需求,同時通過博物館展覽的方式生動地傳播系統化的知識,這也可以說是博物館現實的本質”①。源于內在傳播的推動力,三明市博物館需要推出原創臨時展覽,進行“血液”補充。“客家探秘—福建三明客家民俗文物展”是三明市博物館首次對外推出的臨時展覽(圖1),展覽以客家民俗為主題,多方面展現客家人日常的生活與生產畫面,具有鮮明的客家文化特點。展覽已在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齊齊哈爾市博物館、扎賚諾爾博物館、常州市武進區博物館等交流展出,跨越祖國大江南北,進行了有趣的文化碰撞。這對于一個文物資源并不豐富的市級館來說非常不易。在展覽設計過程中,三明市博物館結合實際情況,采用揚長避短的策略解決了選題、藏品、設計等方面諸多難題。
1 選擇主題
展覽主題是展覽籌備工作的重點,中小型博物館資源有限,如何選擇合適的主題,就需要從自身條件出發,既要保證項目的可行性,又要充分考慮觀眾需求,追求文化輸出。
縱覽各地博物館臨時展覽的主題,一類是依托豐富文物資源的文物精品專題展,如“旗裝雅韻—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滿族服飾展”“琢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典藏玉器特展”,這些是館藏豐富的大館獨有的資源,很難借鑒。一類是以歷史事件為線索,用文物串聯講述的展覽,如“直掛云帆濟滄海—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特展”“虎門銷煙文物展”,這類主題選擇的歷史事件對中國社會影響較大,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容易引發共鳴。我館曾嘗試以影響較大的“湘江戰役”為主題策劃展覽,反映一支主要由閩西子弟組成的紅三十四師在長征途中為掩護紅軍主力渡過湘江流盡了最后一滴血的歷史,但主要是以圖片為主。一類是重大考古發現成果展,如“發現三星堆:三星堆與巴蜀考古—紀念三星堆發現九十周年特展”“‘碗礁一號沉船出水文物大展”。三明有萬壽巖史前遺址、明溪南山古人類遺址等較有影響力的考古發現,但我館僅有少數遺址文物標本,無法達到策劃一場交流展覽的體量。一類是紅色歷史展,如福建博物院“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革命先驅遺書展”、三峽博物館“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國工農紅軍標語展”。三明全市都是革命蘇區,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紅軍標語非常豐富,但都存在于遺址上,若做成拓片或復制品的形式,與策劃文物展的初衷相背離,并且缺少可看性。除此之外,三明紅色文物遺留較少,本市各縣博物館的紅色展廳展品都有用文物復制品代替的,固定陳列的需求尚不能滿足,何談用于臨時展覽。剩下較可行的展覽主題是民俗主題。雖說各地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但三明市有張“客家”名片,可以做客家民俗主題。客家是漢族民系下的一支,三明寧化作為客家南遷的中轉站,有著“客家祖地”的稱號,在客家民系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福建、江西和廣東三省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東南亞地區也聚集著很多出外闖蕩的客家人。延續至今的客家民俗,大體保留了中原傳統習俗;在閩、粵、贛地區又與當地原住民長期相處中注入了新的習俗內容。展覽以客家民俗為主題,有四大優勢:一是鮮明的地域特色更吸引觀眾眼球;二是客家民俗與中原傳統文化間的繼承創新關系,容易產生文化差異的碰撞;三是客家民系的龐大群眾基數有利于觀眾對展覽產生共鳴;四是民俗類文物更容易征集,文物經費上也更節省。
對中小型博物館來說,臨時展覽雖有絕佳創意,但脫離文物的支撐也無法實現。盡管有些展覽采用模型、復制品和照片等形式,但文物才是博物館的重要資源,也是最吸引觀眾的地方。展覽選題時要結合展覽目的選擇最優主題。
2 學術支撐
一場優秀展覽的籌備前期缺少不了深厚的學術研究。學術研究是展覽內容設計的強大支撐,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直接影響展覽的品質。“學術研究成果和展品形象資料是博物館展覽策劃設計的基礎,直接影響展覽的質量和水準。”①科研人員少、學術研究基礎薄弱是中小型博物館策展遇到的瓶頸。中小型博物館可發揮當地人文資源優勢,重視地方史研究,做“偏科式”的研究。在文物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將當地歷史研究得越透徹,越有利于展陳策劃。
客家文化是我館一直堅持研究的方向,有其優勢。首先,“客家祖地”展廳是我館的一個基本陳列,前期進行了大量的客家研究。展廳以時間為脈絡,分“歷史根基”“人文底蘊”“鄉土民俗”三個部分全面展示了三明地區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歷程以及獨特的客家祖地文化。策劃以客家民俗為主題的臨時展覽,一定程度上可視為是對“客家祖地”陳列的延伸和補充。
其次,我館承擔了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課題“三明客家土堡調查研究”。課題組成員深入寧化、清流、明溪、永安、大田、沙縣、三元等縣(市、區),勘察了近60座土堡,開展田野調查,收集客家資料,并做了課題匯報。三明土堡是客家人的一種典型住所,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土堡是寧化巫羅俊所筑土堡,始建于隋末唐初。土堡作為一個“容器”,收納保存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最后,廣泛收集客家文化研究成果。我館人員研究出版的專著有《神秘的客家土堡》《福建土堡(三明)》,發表的論文有《土堡裝飾藝術》《富有特色的閩西客家土樓》《客家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也談閩西北客家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名滿天下話擂茶》《文物收藏與客家文化》等。館內圖書室收集了一批客家研究相關書籍。這些都為籌備臨時展覽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
展覽雖以民俗為主題,但民俗包含的范圍極廣。“民俗是民眾在生存活動中為了持續發展生命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具有模式化的生活文化。”②任何展覽都無法全景式還原地方民俗,不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特點。我館經過學術研究,并結合文物特點,提煉了在客家日常生活語境中較有特色的民俗亮點:客家穿戴服飾,客家飲食擂茶,客家土堡建筑,客家婚嫁習俗等。
3 補充藏品
藏品是博物館的基礎。“博物館陳列是在一定空間內,以文物、標本為基礎,配合適當輔助展品,按一定主題、序列和藝術形式組合成的,進行直觀教育和傳播信息的展品群體。”③可見展品在博物館陳列中的重要地位。博物館藏品來源主要有購買、接受捐贈、考古發掘、行政調撥等。中小型博物館受資金少、無考古發掘資質的影響,普遍存在藏品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
三明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資源并不豐富,原因有二:其一,三明市是新興的工業城市,本市區的文物資源較少;其二,我館成立才30余年,館齡短,又無考古發掘資質,所以館藏文物少。因此,我館文物擴充渠道基本靠購買征集,可財政撥款文物征集經費有限,至2015年,我館館藏文物總數2000多件。
館藏文物數量少、文物征集經費不足是我館的劣勢。如何補足短板?第一,在展覽主題選擇時就充分考慮到了,相對于玉器、青銅器等貴重藏品,民俗類藏品的價格較低,可確保有征集購買的能力。第二,民俗類藏品市場存量較多,征集購買來源豐富。第三,堅持“集小流成江海”的精神,以陳列展覽為目的制定征集計劃,連續幾年補充客家民俗藏品。征集的文物要能夠體現展覽主題內涵、意義,補充收藏鏈的缺項,完善博物館藏品的完整性。“在征集過程中,博物館堅持的首要原則是以自身為屬性、特點界定征集的范圍和內容。”①以此為征集原則,我館征集小組和陳列、典藏部門協作在2014—2016年陸續到光澤、龍巖、寧化、沙縣等多個縣開展文物征集工作,具有較強的目的性與選擇性。征集范圍涵蓋了客家手工金銀器、手工銅器、木雕、民族手工刺繡、民族服裝、銀圓、地方瓷器等方面,文物基本滿足展覽設計目標,能夠體現展覽的內涵。
4 設計展覽
任何陳列都不是隨意性的產物。要實現具有社會教育性的展覽就需要在陳列中體現先進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陳列形式設計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陳列設計總的原則是形式必須服從內容,而要突出內容,則需要良好的表現形式來襯托。”②臨時展覽尤其是用于館際交流的展覽,在展館裝修、燈光照明、聲像動態輔助方面會有各不相同的硬件條件,要想取得較好的陳列效果,則需多在展覽結構、文物擺放、版面設計上下功夫。
此次展覽在結構上分五個部分:“客家傳統服飾”“客家銀飾文化”“客家土堡魅力”“客家飲食特色”“客家的傳家寶”。展覽設計的邏輯是以客家社會中自然村落的“小傳統”的繼承為描述對象,展示了客家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傳承和享用民間文化,力求展覽的生動化、故事化表達,配合講解,將觀眾帶入三明傳統村落的意境中,使展廳文物還原到世俗化生活中使用的場景。展覽引導以進入客家村落的游客自身為視角,如進村第一眼看到村口大樹下三三兩兩圍聚的穿著傳統服飾的客家人,再觀察到他們身后居住的防御性強的土堡,被客家人歡迎進門后,品嘗客家特色飲品擂茶和糕點,有幸的在客家祠堂里遇到大修族譜或婚嫁儀式。展線用客家服飾、首飾、銅鎖、建筑構件、擂缽研碗、木質餅模、銀圓、活字雕板等文物串聯。
文物擺放上講究對稱和均衡。如帽箍、童帽、銀圓等體積較小的文物,以對稱形式形成一個組合,除了文物的精彩細節外,文物組合也充滿藝術美感。除此之外,用立體模特展示成套服飾,形成上升感的參觀視覺,有動感和均衡美。文物擺放時利用輔助展品盛盒、契約、婚書等烘托展覽氛圍,也便于觀眾更直接理解文物用途。
展板設計上強調整體性,底色搭配、字體變化、文字數量、配圖處理等都要綜合考慮。此次“客家探秘—福建三明客家民俗文物展”共設計了15個展示版面,根據各個博物館的展廳情況不同可進行調整。展板底色用了灰色系加陰影圖案,古典雅致。配圖文物使用白色線勾形式加工,既保證整體上不突兀,又突出文物的紋飾造型。展板文字力求精練,不面面俱到,概括客家民俗特點。
5 延伸活動
展覽展出后,通過開展相關社教活動、講座等方式能延伸展覽意義,增強對觀眾的吸引力,擴大展覽的教育功能。如展示客家飲食,開展制作擂茶社教活動,或開展客家土堡專題講座等。這類延伸活動靈活多變,有較少的硬件條件限制,中小型博物館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實際實施中,中小型博物館要擺脫“懶惰”“畏難”的心理,拋開缺經驗、缺人員、缺策劃等顧慮,先是思想上高度重視展覽延伸活動的重要性,再不斷嘗試總結經驗。
我館還以客家文物藏品為創作原型設計了一批文創產品作為展覽的延伸設計,也遇到了中小型博物館在文創開發中都會面臨的經費短缺、專業設計人才匱乏、產品缺乏特色的情況。我館向其他博物館學習文創經驗,先向上級部門申請啟動資金,洽談多家設計機構,選擇一家合適的機構合作。采用IP授權的形式,以啟動資金作為文創設計費用,設計公司負責創意產品的商品化生產,根據合約條款,產品銷售時雙方獲利。這樣即使只有少量經費也能開始文創開發,也解決了缺少專業設計團隊的問題。此次客家刺繡文創產品是我館在文創設計上的一次嘗試,有客家刺繡燈罩、復古花紋馬克杯、梅花雙面團扇、復古印花帆布單肩包、客家文化衫等。觀眾參觀展覽中后也可以購買一份文創產品,加深文化記憶,達到了文化傳播的效果。
6 結語
臨時展覽作為基本陳列的補充,有豐富的形式、靈活的展示方法,在博物館工作中擔任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都積極探索策劃自身特色臨時展覽。中小型博物館即使和大館存在諸多差距,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更要抓住發展機遇,發揮展覽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