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發展公共服務成為必然趨勢,公共服務在各行業中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提升其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項任務。服務設計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公共服務的效果和質量,只有做好服務設計,才能充分發揮出公共服務的作用,繼而為人們提供生活與工作上的便利。服務設計人員需要重視服務設計在公共服務中的應用,不斷挖掘服務設計在公共服務中的可接入點,然后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設計,以此推動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發展。本文探討服務設計在公共服務中的應用,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服務設計;公共服務;應用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2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現代設計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現代設計與各行業的融合,促使消費水平大大提升,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經濟的增長。但現代設計在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如物質消費過度導致資源浪費,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對設計領域進行創新和改善。20世紀末,服務設計的概念在服務營銷管理領域被提出,近年來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將其應用于公共服務行業能夠實現進一步的創新,發揮出重要的設計作用,從而有效改善公共服務行業的現狀。
1 服務設計的概念和基本原則
1.1 服務設計的概念
服務設計的概念最早在服務營銷管理領域提出,其適用對象是所有可以提供服務的行業,既可以說是有形的,也可以說是無形的,將其應用于設計行業非常必要,不僅能夠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形象,還可以帶來更多的商業機遇。服務設計是指設計的思維和方式,設計人員通過創造和改善,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多樣、豐富的服務體驗,有利于增加合作機會,使服務更加高效、有用。根據《設計詞典》所指的概念來看,“服務設計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上進行服務的,其內容和形式是為了確保用戶的服務需求,使用戶感覺到服務是有用的和可用的[1]。同時,服務設計也應該是有識別度的、有效的和高效的”。目前來看,這個定義是較為權威和官方的,但仍無法準確概括服務設計的定義,所以仍需要對此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研究。
1.2 服務設計的基本原則
《服務設計思維:基本知識方法與工具—案例》指出,服務設計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五點。一是明確客戶的主體地位,在進行服務設計時以客戶為中心,站在客戶的角度上提供服務,這樣才能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二是將所有利益相關者考慮到服務設計流程中,實現服務設計的共同創造。三是有次序的,服務設計應該遵循相互關聯的設計原則,將其轉變為可視化的關聯行為。四是有證據的,服務設計需要實現可視化的發展,將無形的服務轉變為有形的、可以看見的服務,使用戶感受到服務設計的有效性。五是整體性,改變服務領域單一化的發展特點,不斷提升服務設計的整體性,能促進服務設計行業的良好發展[2]。
2 服務設計的思維
在實際生活中,服務是隨時可見、必不可少的,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是人與社會交流的主要媒介。服務設計是新興的設計領域,主要是通過有效整合有形的、無形的媒介,創立一個完整的服務體系,以此為用戶提供豐富的服務體驗,其本質是利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設計的思維方式,體現出了服務設計的整合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設計的發展空間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服務設計的價值,傳統的經濟模式得到創新,逐漸轉變為“服務+產品”的經濟模式,為我國各行業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服務設計領域興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和社會發展形勢。在新時期背景下,傳統的產品交易市場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需要進行創新和改革,以此獲取更大的競爭力和商業價值。另外,服務設計也推動了新服務的產生,促使服務領域更加個性化,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不同人群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從而發展為新的服務經濟思維方式[3]。
服務設計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涉及的學科領域眾多,如社會學、設計學、心理學等,并且包含多個領域的研究方法,自身具有獨特的設計流程。服務設計能使問題變得可視化,同時也細化了解決問題的分工,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使設計出來的系統更加清晰、明確,有利于相關研究人員進行評估和研究。另外,服務設計是服務方和被服務方建立的關聯方式,與傳統的關聯方式不同,能為服務雙方創造出共同價值,不僅能夠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案,還可以優化原先的品牌經營策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從而創造出更加高效、更加科學的工作模式[4]。并且,服務設計可以提升員工滿意度,提升品牌企業的經濟效益,促使用戶獲得良好的服務體驗,繼而與品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對提升用戶對品牌的信任度有很大的幫助,能推動服務行業的穩定發展。
3 公共服務的市場化趨勢
公共服務是為了滿足公共需求而向公眾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交通、醫療、教育和司法等都是當前社會上常見的公共服務。過去,公共服務的提供者為國家政府,但西方國家的政治改革逐漸打破了這一限制,公共服務開始向市場化方向轉變,傳統的公共服務體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的公共服務水平仍處于較低位置,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因此必須推動公共服務朝市場化方向發展。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人們每天要接觸大量的信息數據,各行業也開始朝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互聯網+經濟”模式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為人們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服務體驗,從而推動我國服務行業進一步發展[5]。
例如,受傳統市場經濟的限制,人們出行只能依靠國家政府管轄下的公共交通,服務體驗單一化,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而隨著公共服務市場化的發展,多樣化的服務出行機構出現,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人們可以擁有愉快、美好的情感體驗,大大提升了對公共服務行業的信任程度,這是傳統公共服務不具備的優勢。另外,互聯網背景下,技術水平日益提升,這為公共服務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也擴大了公共服務的發展空間,預約服務、遠程服務等都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有助于我國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另外,社會現代化建設速度越來越快,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廣大群眾開始重視服務體驗,個人維權意識逐漸增強,對公共服務的建設效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需要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隨著公共服務市場化趨勢的發展,傳統的服務模式得到了創新和優化,公共服務朝競爭性服務模式發展,是提升服務水平的有效途徑。相較于其他服務市場,公共服務市場具有很強的特殊性,涉及的內容和問題較多,只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創新,才能更好地推動公共服務的發展,因此需要重視服務設計的應用,將其應用到公共服務市場中,有效解決民生需求[6]。
要推動公共服務的發展,需要及時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其他國家成熟的管理經驗,不斷改善當前模式的不足之處,還要借助互聯網技術,確保我國公共服務市場的運行效率,從而為廣大人民提供良好、豐富的服務體驗。
4 服務設計在公共服務中的實踐應用
目前,服務設計得到了公共服務行業的廣泛關注,將其應用到公共服務中能創新傳統服務模式,使公共服務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而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公共服務領域的參與主體是國家政府及相關部門,同時服務形式面向人民群眾,涉及的群體關系較為復雜,包括政府、私有化負責人、服務人員和被服務方等,所以要保證服務設計應用的合理化,明確各個利益相關方的責任和義務,并且要根據實際情況和用戶需求設計方案,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務體制。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改善服務流程和運行系統,從而推動我國公共服務領域的可持續發展[7]。
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發展的過程中,不少國家已經開始將服務設計應用于公共服務,并且創新了公共服務模式,建立起了新的公共服務體系,利用全新的公共服務模式提供良好的服務體驗,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相關設計人員對服務設計進行了深入研究,也邀請專業人員和用戶參與其中,使公共服務設計逐漸朝一體化的方向發展,所設計出的服務解決方案充分發揮出了應用效果,推動了公共服務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在構建公共服務系統的過程中,服務設計研究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服務設計研究方法不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會導致公共服務系統的建設受到阻礙,使公共服務創新得不到進一步的發展,繼而無法為被服務者提供良好的服務體驗。因此,研究公共服務系統時,需要重點分析人員關系和結構,掌握人員結構復雜性的特點,然后重新審視各個角色之間的利益關系,并采取影子觀察、期望地圖、用戶角色等方式進行分析,以此獲取被服務者的真正需求[8]。
除此之外,服務設計人員需要遵循整體性的原則,邀請專業服務人員與消費者參與設計,鼓勵兩者加強互動和交流,使服務產出更加流暢,從而營造出良好、親和的運營氛圍,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同時起到提升工作效率的作用。最后,設計人員需要充分掌握當前服務市場的發展形勢,并且增進對被服務者的了解,然后構建具體的服務藍圖,將有形、無形的服務變得可視化,以此增強公共服務的效果,進而有效提高我國公共服務的整體水平[9]。公共服務領域應該重視服務設計的應用,將環境、人員、產品等多個媒介進行融合,不斷改進傳統流程,繼而實現公共服務體系的真正優化,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5 結語
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公共服務是社會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隨著市場化的發展,傳統的公共服務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群眾的實際需求,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對公共服務進行創新和優化,所以公共服務領域面臨巨大的挑戰。在傳統設計理念的影響下,設計人員往往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產品設計和客戶體驗不夠理想,嚴重影響了公共服務領域的穩定發展,也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公共服務行業需要重視服務設計的應用,并根據社會的變化形勢進行改變,不斷創新傳統的服務模式和服務理念,使相關設計人員將服務設計原則應用到其中,并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優化,從而設計出合理的解決方案。設計人員應該認識到自身的職責和義務,肩負起社會責任,努力設計出符合大眾需求的公共服務產品,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的服務體驗,以此促進我國公共服務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延章.智媒時代移動閱讀APP體驗設計藝術[J].編輯之友,2020(02):97-103.
[2] 柯平,袁珍珍,張暢.主題圖書館的中國實踐[J].圖書館建設,2020(01):8-15.
[3] 柳冠中.設計是“中國方案”的實踐[J].工業工程設計,2019,1(01):1-8.
[4] 錢丹丹,劉洋,胡姍姍,等.智慧圖書館知識服務構成要素及服務架構研究[J].情報科學,2019,37(12):52-56.
[5] 李國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視野下的圖書館學[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9,45(06):4-11.
[6] 徐延章.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文化服務公眾號設計策略研究[J].中國編輯,2019(10):81-85.
[7] 高穎.服務設計中體驗價值的創新路徑研究[J].新美術,2019,40(04):92-96.
[8] 許平.公共服務設計機制的審視與探討——以內地三城市“設計為人民服務”活動為例[J].裝飾,2010(06):18-21.
[9] 周沁.產品設計與服務設計關系再思考[J].設計,2017(24):106-107.
作者簡介:胡玨(1995—),女,四川成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設計倫理、服務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