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力平
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19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按現價計算為70892元,按全年平均匯率(1美元兌6.8985人民幣元)換算為10276美元。2020年中國GDP現價為101.6萬億元,換算為人均值,約為72433人民幣元或10811美元。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在國際上已屬于上中等收入國家。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中國人民的需求已從過去的數量追求為主轉變到質量追求為主,從過去追求基本物品的供給保障為主轉變到追求物品和服務的多樣化為主。伴隨著這種轉變,中國經濟進入到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理念是新發展階段的指導思想。以前階段的指導思想是擴大供給,不斷增加投資,以粗放的數量擴張為主。那時,強調的是現有技術的應用,“單兵突破”,甚至不惜犧牲環境和生態。如今的新發展階段,指導思想轉變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強調的是可持續發展,區域協調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積極對外開放,以及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新發展理念不僅與新發展階段的新需求相適應,而且具有前瞻性。
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在新發展階段將要實現的基本局面。“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不僅是對國內經濟現狀和未來作出勾畫,也是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動的一個應對之策。最近一些年,中國加快對外經濟金融開放,積極推進高水平國際經濟多邊協議的締結,體現了朝著這個新發展格局不斷邁進的姿態。以中國等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在最近幾十年所取得的快速經濟增長,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經濟上的表現。近年來,百年變局在多方面呈現加快調整的新趨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進一步加劇了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變動和調整。中國努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任務更加迫切。
百年大變局和疫情大流行既給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
以全球供給鏈為核心的國際貿易關系,以及以直接投資為主體的國際資本流動的快速變化,使我國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和嚴峻挑戰。一些國家加強了對商品、資本和人員跨境流動的限制,經濟民族主義勢頭進一步上升。不僅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受到了一定沖擊,而且針對國際供應鏈的經濟政策也開始發生變化。疫情期間各國所推行的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雖然有利于防止國內經濟進一步下滑,但也會給未來的經濟穩定帶來隱患。歷史已經表明,每一輪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之后都有新一輪緊縮性調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將面臨實行宏觀經濟政策“回調”。疫情期間,一些國家強化了安全審查,并使之沖擊了國際經濟關系的多邊和雙邊框架。國際經濟治理結構浮現出一些穩定性和效力減失的跡象。
同時要看到,加速推進的創新和新技術應用,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的重大機遇。在疫情防控中,數字技術成為抵御封閉措施不利影響的有力工具。目前數字經濟方興未艾,數字貨幣正在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新領域,而中國在這個領域中正努力爭取大作為大成就。由于率先控制疫情擴散,中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早實現經濟穩定和復蘇,并是2020年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正增長的經濟體之一。
未來的經濟發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為了更好地應對挑戰把握機遇,我們需要更加清晰地認識國內外經濟環境現狀的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認識自身的優勢,認識別人的長處,提升開放理論的水平,發揮好自己優勢,獲取新的競爭優勢,在新一輪國際經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有效構建新發展格局。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