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千
蘭州交通大學
情感過濾假說最初由杜萊和伯爾特于1977年提出的,二者都認為情感因素將直接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后來這一理論同樣也被各界學者們積極探索。他們把情感過濾當成一種內在的處理系統,再潛意識地通過情感的相關因素來阻止學習者對語言的吸收。
美國語言教育學家的著作《輸入假說:理論與啟示》正式歸納了第二語言習得的相關理論包括習得與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控假說、輸入假說、情感過濾假說。他將這五個假說統稱為輸入假說理論。作者提出的這一理論雖然被認為是相對全面的二語習得理論總括,但是也頗具爭議。1994年Ellis提出情感狀態的易變性及個體的差異性對學者們研究如何學習第二語言造成了很大困擾。2000年戴曼純認為以往的學者們都是在不停地進行理論方面的研究,在實際操作研究方面多有空白,操作性弱。同時與情感過濾假說相輔相成的是美國語言學家Schumann提出的文化適應模式,他認為學習者應該逐漸適應新文化,而對于二語習得者來說,文化適應就是指對目的語文化及文化環境的適應過程。
通過知網檢索關鍵詞“情感過濾假說”,總共搜索出相關研究文章467篇,從數量上來看,我國學者研究克拉申提出的情感過濾假說內容較為豐富。以知網的文獻檢索結果數據作為依據,被存入Excel2010并制成直觀柱狀圖,如下圖所見:
由圖1 可以看出1992年——2002年期間有關情感過濾假說的文章內容數量非常少。2003年——2006年期間,研究數量雖有增加但并不明顯。2007年——2016年期間是有關情感過濾假說知網文章研究數量的高峰階段,2012年達到頂峰。2017年——2020年相關研究數量又呈現下降趨勢。
圖1
縱觀我國國內對情感過濾假說的研究,可將其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2年——2002年)
我國最早研究克拉申情感過濾假說的文獻的是劉毅(1992)寫到的克拉申的外語教學原則,其中他對克拉申的五個假設如何運用到成人學習英語中作了簡單評述。之后劉立群(1996)將自然教學法融入了英語口語的教學中,他將“活動”融入口語教學的內容,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放松情緒,將情感過濾降到最低。將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融入英語教學中。由于當時我國英語師資力量薄弱,無法滿足龐大群體對英語的學習需求,并提出要將二語習得的起始階段提前至幼兒園,他認為兒童學習語言的特點是潛意識學習,這也同時對自然的二語學習環境做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們常說的學能也包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高紅云(2000)就將非智力因素與英語教學的關系提出來,他認為學生的個人影響因素與學習成功與否息息相關,提出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我國于1987年正式開始實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宋悅蘭(2000)認為在語言的相關教學中要大量地輸入可被理解的真實性的材料,同時還需調整學習者的學習心態 ,使其在積極主動的學習行動中獲得語言。吳郁良(2001)站在方法論的角度了探討英語口語教學的有效途徑,他運用交際教學法的教學思想、教師的作用、輸入輸出理論、情感過濾假說、以學生的角色聯系口語教學,探討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創造真實的交際語言環境,使學生積極參與交際活動。吳婧(2002)林韶蓉(2002)在之后的一年中研究者也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英語教學方面。
第二階段(2003年——2006年)
這一階段的文章總數共36篇,其題目與“情感過濾”相關的文章共11篇。情感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學習動機、自信心、焦慮等三個方面,根據研究得出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應指導學生具備積極的學習動機、強烈的自信心、低焦慮的情感狀態,這樣才有助于提高學生口語學習水平,達到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張劍波(2003),孟春國(2004),孟建國(2004),薛蓉(2005),蔣蘇琴(2005),任清英;文衛平(2005),汪萍(2005),蔣業梅;秦耀詠,(2005)張楠楠(2006),白民軍(2006),王璐(2006)。從情感過濾對英語的二語習得的作用提出看法,都強調應該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第二語言以達到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狀態。
教師所發揮的作用尤為重要,張劍波(2003),于輝(2003),張楠楠(2006),王璐(2006)都教師應結合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充分利用情感策略對學生進行引導、指導、檢查和督促,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達到較為理想的外語習得效果。
第三階段(2007年——2016年)
承接著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發文數量占據了所有研究結果的主體部分,2007年到2016年這10年間,可以說是關于情感過濾假說研究的繁榮階段、高峰階段。這一階段的文章共有371篇。經過大量的引介,我國國內學者對于情感過濾假說有了深刻的認識。其中,文獻研究就學生類別主要集中在幼兒、小學生、中學生、職業學校學生、大學學生、成人這幾個方面。就地區劃分的文獻研究涉及到農村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就單純從英語來講,可劃分為口語、聽力、寫作、閱讀。其它文獻研究還包括焦慮因素及局限性研究、多媒體教學、教師因素相關內容。
1.情感過濾假說與學生類別的研究。
針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年齡較小,尚未形成完善的抽象思維,學生容易感到學習英語時態是枯燥乏味的。嚴青(2019)從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動機、自信、跨文化交際,人際交往和教學氛圍等方面展開問卷調查,整理并分析了現象背后的原因。郭芳(2016)認為學生中心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實證研究由80名五年級小學生參加,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最終得出對小學生進行積極正向及興趣激發有助于學生對英語時態的掌握和學習興趣的提高,而對照班無明顯變化。曾悟?。?013)對某中學初三年級的230名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學生的情感狀態。然后采集了該校學生2013年4月的月考成績數據,最后作為對定量研究的補充,作者對20名學生進行了訪談。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受外在動機影響。內在動機涉及到個人興趣。研究顯示,內、外在動機均與英語成績呈正相關,但內在動機與英語成績的關系更緊密。高中英語學習效率跟學生自身的情感同樣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姚有臣(2014),曾悟?。?013)。大學生的英語學習運用相對來說更加廣泛,大學生英語學習涉及綜合英語、英語聽說、CET-4、CET-6、研究生入學考試、雅思、托福等,章鳳花(2014)基于克拉申的五項假說從課外練習、課堂實施、教材選擇、自主學習、教師素質等六個方面擬定措施,使學生學習動機增強、更大程度上降低情感過濾、適當逐級增加有效輸入,最后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改革的目的。然而,成人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更多屬于工具型、融入型動機,他們更偏向與自主、自覺的二語學習。所以他們的情感因素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一般都是正向性的。
2.學生焦慮感高。
單純從英語來講,所有的論文都是在針對學生對于英語口語、聽力、寫作、閱讀四個方面進行情感過濾的焦慮性因素分析,對于英語的四個方面,綜合來說就是學生對各方面都是抵觸的,焦慮感高,對于文章調查對象來說都不情愿接受口語、聽力、寫作、閱讀的測試與挑戰,學習的效能不夠理想,學習動機弱,自主性差。他們的焦慮主要來自生詞詞匯、句意理解、文化差異、缺少真實的第二語言習得環境等方面。然而,運用第二語言較好的學生,他們的語言學習的外在動機占據主要地位,常見的就是工具型動機,特別需要說明的就是他們的內在動機往往跟他們的興趣相關度高,個人興趣越濃,第二語言習得的情感過濾就低,反之情感過濾就高。鄒璐(2012)曾悟稀(2013)等學者都已經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并結合SPSS17.0對問卷調查進行數據分析。之后,學者提出相關可實施的建議,包括通過采用有趣的課堂活動、布置難度適中的課外學習任務、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等來加強學生的內在動機;并通過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采用合作學習等合理的教學模式來幫助學生降低焦慮感。
3.焦慮因素及局限性研究。
外語學習的兩條路徑不僅僅是把學得和習得分割開來的,而是為同一過程的不同階段。將已經學習了的知識通過實踐逐漸內化吸收,在之后的自然會話中就變為了“習得”。實際上,學得的知識也會慢慢滲透到習得知識中去,兩種方式所獲得的能力和知識之間會相互影響,而非正式的習得和課堂上的正式學習可以相互借鑒、相互補充。但是這一假說也不能特別準確地解釋為什么同一組學生在接受同樣的“可理解輸入”的情況下,他們的語言習得結果卻不一樣。McLaughlin(1987)認為該理論是循環論證的:任何導致習得的輸入都是可理解性輸入。
4.多媒體教學。
在21世紀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為主要的信息交流媒介時代,信息之間的大量且迅速的交互極大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我們始終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為主并主張“關注學生情感”的基本理念。鼓勵并倡導運用多媒體技術,改進英語聽說教學,培養學生情感策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四階段(2017年——2020年)
這一階段共有25篇論文,內容大多依舊涉及英語教學,包括小學、初中、高中、高校、成人的英語學習問題。與第三階段相似性高,在此不做贅述。
我國國內研究柯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說主要有一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英語方面涉及情感過濾假說的文章數量特別多。根據知網文獻檢索文章數量來看,在英語方面,研究克拉申情感過濾假說的文章數量占總體的83.4%,數量之多,內容更加完善詳實。而且文章涉及面廣,針對各個年齡都有多篇文章加以論述。
二是研究時間早,持續時間長。我國國內第一篇研究克拉申的文章是1992年劉毅的克拉申的外語教學原則,1992年后針對情感過濾假說的研究從未間斷,涉及方面也逐漸增多。期間還有多篇文章加以論證,橫向來說。
三是對外漢語研究方面文章數量少,例證少。情感過濾假說屬于克拉申的五個假說之一,這一假說的運用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對外漢語的對象是學習漢語的第二語言習得者,我們可以運用我們國內學習英語的角度反方向理解并運用該理論教授外國人學習漢語。其中也包括動機、焦慮等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