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倉
我國青少年七至二十四歲在學校度過,其身體素質的高低、健康意識、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更多受學校體育的影響。當提到學校體育,體育課似乎成了學校體育的代名詞,學校課外體育始終被忽視。隨著近年來部分學者開始關注國內外的課外體育發展情況,學校課外體育文化氛圍不足成為廣泛的共識。但就如何構建學校課外體育文化并未提出相應的具體措施。本文在了解國內外學校課外體育發展的基礎上對我國學校課外體育文化,物質、精神、制度三個層面進行反思,從中國節日文化的視角對學校課外體育文化發展進行物質、精神、制度三個層面進行架構。
學校課外體育與課外體育不同,課外體育指體育行為為主體在體育課之外參與各種體育活動的總稱。學校課外體育則是學校和教師安排學生在課外時間,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學校課外體育由于其計劃性、目的性和組織性,相比課外體育更有助于構建健康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發揮體育文化整體作用,實現學校體育價值。
1.1.1 體育場地空間不足發展不均
據《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2019)》顯示,全國體育場地面積25.94億平方米,田徑場地16.10萬個占總面積的37%;游泳場地2.44萬個占總面積的2%;足球場地8.76萬個占總面積的9.56%、籃球場地90.36萬個占總面積的20.97%、排球場地8.2萬個占總面積的1.08%、乒乓球場地69.69萬個占總面積的1.81%、羽毛球場地16.61萬個占總面積的1.31%。冰雪運動場地1133個占總面積的1.89%;體育健身場地89.81萬個占總面積的17.73%。
球類和田徑占了全國體育場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游泳和冰雪場地面積所占比例較少。球類場地中籃球體育場地數量和面積最多,排球和羽毛球場地數量和面積最少,各類體育場館發展不均見圖一。

圖一 我國各類體育場地面積占比
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顯示,全國民用場地面積,城鎮占68.60%,鄉村占31.40%,城鄉體育場地分布不均衡。全國各類系統體育場地面積占比中,體育系統占4.79%;教育系統占53.01%;軍隊系統占2.16%;其他系統占40.03%。管理學校體育發展的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占據全國體育場地總面積一半以上見圖二。

圖二 我國各系統體育場地面積占比
據《學校體育場地調查數據》和2012-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我國學校體育場地面積東部占44.62%,中部占31.63%,西部占23.75%。存在東、中、西發展不均現象。在2012年我國存在小學、中學和高中,體育場地器械不均現象,為實現小學、中學和高中體育場地器械均衡發展,國家以小學與中學作為體育資源配備重點。實現了近七年小學、初中和高中體育器械配備達標率和體育場(館)面積達標率逐年增加。但總體上體育器械配備達標率和體育場(館)面積距離實現100%達標率還有一定距離見圖三。

圖三 近7年小學、中學、高中體育器械配備與體育場(館)面積達標比例
1995年至2018年人均場地面積從0.65平方米增長至1.86平方米,人均場地面積增長了2.86倍。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雖持續增加但距離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5平方米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見圖四。

圖四 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曲線
綜上所述,我國體育場地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城鄉體育場地分布不均,各類體育場館發展不均現象。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雖占據全國體育場地總面積一半以上,但學校體育場地建設仍存在東、中、西地區發展不均;小學、中學、高中體育器械配備與體育場(館)面積未全面達標。學生體育空間和體育設施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
1.1.2 體育時間不足休息日成為 “ 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 ” 盲區
時間是體育鍛煉的前提,為保障學生體育活動時間,國家要求學校 “ 開足體育課 ” “ 落實大課間 ” “ 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 ” 。據2015年教育部在全國中小學校體育工作專題調研中了解到:中小學校體育與健康課平均開足率為95.39%,每天一小時鍛煉活動平均落實比例為96.92%,大課間體育活動平均落實比例為92.83%。又由于教育制度和考試壓力的影響,老師、學生和家長在價值觀層面上唯分數論、唯大學論,部分學校沒有開足體育課、落實大課間。在學校常常出現體育課給中、高考科目讓路的,體育課似乎變成了應付上級檢查的 “ 擺設 ” 。
據2013年 “ 學生體質健康相關行為調查 ” 和2015年《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報告》了解到:學生在放學后,70%以上的學生不會參加戶外體育鍛煉,93%以上的家長反對中小學生放學后離家與同學玩耍只有12%的學生在休息日參加體育活動,其中只有39%累計時間在1小時以上,本為學生提供休息、娛樂的雙休日被各種補習班占據,雙休日變成學生的第二課堂,成為開展 “ 學生每日鍛煉一小時 ” 的時間盲區。
1.1.3 學校課外體育活動內容單一缺少趣味
為促進青少年體育發展,學校課外體育內容從單純的課外體育活動發展為早操、課間操、課外班級體育鍛煉、運動訓練和競賽等多形式。但是許多學校開設的早操內容為跑步。課間操為廣播體操,武術操、健美操等閉合性的操類運動。其優勢在于易教學,易組織管理。其缺點是運動量小缺少趣味性,增強身體素質的作用微乎其微。雖然春、秋季舉行的運動會、 “ 陽光體育活動比賽 ” 等,具有一定的競爭性。但是開設次數少、時間短。并且比賽內容多為傳統的田徑類項目,競技性較強,趣味性不足,普通學生參與率低,成為少數學生的盛會。
1.2.1 體育精神標識缺失
由于多元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學校體育文化逐漸多元化。 “ 實證主義 ” 思想意圖運用科學的理性解釋校園體育文化,把心率、運動負荷等作為衡量體育的標準化范式但忽視了對 “ 人性 ” 的文化認同與思考。如今00后成為青少年的主力軍,他們不再僅僅追求物質上的享樂,而更多追求精神方面,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他人的認可和個人價值的實現。然而家長和老師仍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定位學生的成長需求,只重視學生的智力和學習成績,忽視學生的心理、社會適應和體育行為的培養,缺少了敢于拼搏、不怕失敗、尊重規則、團結進取、互幫互助的精神澆灌。
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通過學校課外體育運動對青少年精神的培養,積極鼓勵青少年參與合作性的集體性運動,培養青少年尊重規則、尊重他人、與人交往、與人合作、發揮個人作用體現個人價值,與同伴一起通過努力,共同分享勝利的喜悅和承擔失敗后的痛苦,塑造了美國的 “ 肌肉文化 ” 、日本的 “ 劍道文化 ” 符號。追溯歷史,我國作為多元民族文化的國家,對青少年精神的培養需構建多元的精神文化內涵和特有的精神文化符號,向青少年傳遞敢于拼搏、不怕失敗、尊重規則、團結進取、互幫互助的精神。
1.3.1 政策發展反思
學校課外體育考核具體措施缺失。縱觀我國1949年至2019年學校體育發展政策。學校課外體育內容方面:政策要求:學校體育要每天堅持做早操、課間操、眼保健操并且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辦一次全校性的運動會。在學校課外體育時間方面:政策要求學校開足大課間,每天讓學生參與1小時的體育鍛煉。為了保障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國家制定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關于落實保證學生每天體育活動時間工作的意見》從法律制度層面進一步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良性開展。在學校體育開展考核方面:2019年《關于印發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要求將 “ 中小學生每天校內體育活動時間(小時) ” 作為考核的基本內容。
雖然通過多種方式確保了 “ 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 ” 但是這1小時包括了體育課和學校課外體育,體育課尚能依據體育課程標準評價,但是學校課外體育開展狀況如何評價?其具體措施相對缺乏。
1.3.2 政府管理反思
政府管理從縱向向橫向轉變。政府對學校教育的管理主要采用由上至下的 “ 縱向 ” 管理模式,依次通過國家教育部下發文件經省教育局、市教育局、縣教育局下達學校由學校執行,一切由政府包辦。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結合本國國情積極學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在2016年《體育發展 “ 十三五規劃 ” 》指出要加快供給側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使政府從傳統的縱向垂直管理模式向政府組織、社會組織、市場組織良性互動、共同合作的橫向管理模式發展。
面對國家推行的供給側改革,上海、北京、長沙、武漢等一線城市積極探索。以北京市政府購買青少年課外體育服務實踐為例。北京市政府在 “ 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學校組織、學生自愿 ” 的原則下構建了 “ 1+3+N ” 的制度體系,形成了體育俱樂部形式、政社合作形式、社區教育形式和校與校 “ 結對子 ” 形式。2015年北京市又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將5萬余名學生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委托給社會組織,開創了 “ 政府購買+互聯網+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試 ” 新模式。政府的角色從管理者變成了資金提供者、監管者;社會組織為治理者、服務者,節約了公共服務成本,提高了服務質量。形成了政府監管橫向合作模式。北京的成功經驗向我們證明了,政府監管 “ 購買服務 ” , “ 橫向合作 ” 的方式將成為促進青少年體育服務發展的重要途徑。
1.3.3 學校管理反思
學校課外體育形式主義嚴重。自1964年學校體育實行 “ 兩課 ” “ 兩操 ” 以來早操和課間操構成了學校課外體育的固有內容,其中早操為晨跑,課間操為廣播體操,形成了學校策劃安排,教師組織管理的模式。近年來隨著特色體育學校的發展,一些學校與體育教師,從社會閱歷和工作經歷出發,定位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內容,將交際舞、武術操、健美操和流行舞蹈等引進學校,看似充滿特色的學校體育,使得如今的體育課變成為了舞蹈課、廣播體操課和武術操課等,大課間則成為體育課學習成功的展示舞臺。學校體育背離了提升青少年的體育活動參與度、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初衷,使 “ 陽光體育運動 ” 、 “ 每天鍛煉一小時 ” 等體育政策只流于形式。
管理固化,體育教師人微言輕。學校管理呈垂直化的管理模式,校領導對學校內的一切事務具有決斷權,出現了非體育專業的領導人根據學習經歷、工作經驗和他校開展經驗,選擇學校課外體育內容,定位學生需求。對其內容體育老師無權過問只能執行決定。體育教師作為體育事業一線工作者的是政策執行的終端環節。但是由于國家尚未建立合理的反饋通路,學校體育政策的制定者往往不能充分的聽取體育一線教師的意見,出現體育一線教師失語現象。
2.1.1 學校課外體育空間的擴延
空間是學校課外體育開展的基礎,面對我國學校課外體育存在場地空間不足,發展不均等現狀。我們應盡充分現有體育空間資源,做好學校課外體育工作。
自《全民健身條例》頒布以來,公辦與民辦學校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陸續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充分地利用了教育系統的體育場地空間。為滿足學校開展課外體育,占據我國體育場地面積44.82%的體育系統和其他系統也應該效仿學校體育設施對社會開放辦法,將體育系統和其他系統的體育場地空間向學校學生開放,擴大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空間。
2.1.2 學校課外體育時間的搭構
時間是學校課外體育開展的前提。面對我國學校課外體育時間不足,我們應該積極地將目光轉移至 “ 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 ” 的盲區 “ 休息日 ” 。休息日本是國家為青少年提供休息娛樂的時間,但是現在的休息日早已變成學習的第二課堂。學生在休息日毫無休息可言。作為教育工作者,為了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我們應該考慮將學校課外體育時間擴延到休息日,彌補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時間不足。
2.1.3 學校課外體育內容的搭構
面對學校課外體育內容的單一固化,毫無樂趣的現狀。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國外發達國家開展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經驗,重視具有集體性、競爭性、協作性、充滿樂趣的體育項目。使學生喜歡參與、主動參與,達到學生喜歡體育、熱愛體育、終身體育的目的。
2.2.1 學校課外體育文化 “ 符號 ” 搭構
在歷史文化發展的進程中,節日文化往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特有文化,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符號。從節日文化的視域出發,搭構屬于中國特有的學校課外體育文化節,有利于構建敢于拼搏、不怕失敗、尊重規則、團結進取、互幫互助的精神 “ 符號 ” 。
學校課外體育文化節的構建就如春節、端午節、勞動節等節日,擁有特定的文化內涵。提起春節是家人的思念;提起端午節想起屈原;提起學校課外體育文化節,則想起敢于拼搏、不怕失敗、尊重規則、團結進取、互幫互助的體育精神,
2.3.1 政策支持
學校課外體育文化節只有政策的支持才能建立,休息日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和每天鍛煉1小時的時間盲區,從政策法規上將休息日設置為學校課外體育文化節將有利于解決學校課外體育時間不足的問題,將學生從第二課堂解放出來。
2.3.2 政府監管扶持
根據北京市政府實踐經驗,可知學校課外體育文化節的舉辦可以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外包的形式,外包給體育俱樂部、高校、社區等社會組織或團體。政府變成資金提供者、監管者;社會組織變為治理者、服務者,學校、教師變為協助者、家長、學生變為參與者,共同合作開辦學校課外體育節。
2.3.3 學校課外體育文化節組織與評價模式搭構
承辦方為學校課外體育節策劃內容并組織管理,學校提供場地創造參與環境,體育教師以體育家庭作業的形式督促學生參與,學生家長受邀來校觀看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然后以學生、家長和體育教師為評價主體。學生和學生家長為政府提供參與滿意度的回饋,體育教師對運動量、運動時間等做出相對應的評價。由政府整合反饋與評價,給出社會組織服務滿意等級支付資金。形成了政府監管;學生、學生家長和教師評價;社會組織服務的評價模式。
學校課外體育是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重要內容,將休息日構建為學校課外體育文化節,將是創建我國特有學校課外體育文化 “ 符號 ” ,豐富學校課外體育精神內涵,轉變學校課外體育活動內容,解決學校課外體育時間不足的重要路徑。總結學校課外體育發展的經驗,學校課外體育文化節的搭構必須要以政策支持為前提,政府監管投資為保障,利用學校課外體育文化節外包的形式,讓社會組織對學校課外體育內容進行策劃管理;再由學校與體育教師創造參與環境;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并評價反饋的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