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倩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社會工作者,也稱社工,通常指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殘障康復等社會服務機構中從事專門性社會服務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對增強社區服務功能、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對促進就業、優化人才資本配置;對落實社會政策、創新公共服務方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社會服務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動文明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眾視野中的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心理異常尤其是精神異常的群體,并認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問題,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怎么解決問題。伴隨著積極心理學的問世,心理學越發注重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升個體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人們生活在社會狀況那個,為了生活和追求自我的價值,會從事各種工作,但人們在選擇一種職業時,除了會考慮各方面物質的條件,如薪資水平,工作量和危險度,還會考慮從事職業的心理感受。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們的需要分為5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此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該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影響人的行為;人的需要按照重要性和層次性可以從低到高排成次序;低層次的需要至少得到部分滿足后,高一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個體最高層次的需要,表現在對認知、審美、創造、潛能發揮等方面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如果缺乏,個體會感到生活有一種空虛感。而在工作中,足夠的職業幸福感通常是滿足個體自我實現需要的關鍵一部分。職業幸福感,是指主體在從事某一職業時基于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的持續快樂體驗。
伴隨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體制、利益格局、社會結構、思想觀念等方面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集中凸顯出來,在“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模式和“以人為本”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影響下,再加上政府與高校的雙重推動,我國的社會工作事業總體上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專業的社工力量和行政的社工力量相差懸殊,社會工作者普遍專業化、職業化程度較低,職業認同感和工作滿意度不高,離職意愿居高不下。
因此,為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走向社會工作領域,穩定社會服務隊伍,推動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加強社會管理,構建幸福、和諧的社會。本研究利用《社會工作者職業幸福感問卷》,抽取河南省社會工作者作為調查對象進行統計分析,最后針對社會工作者職業幸福感現狀,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在河南省內社會工作者。通過實地走訪,在河南省內25個社工事務所、公益基金會、社會組織中抽取200名持證社會工作者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82份,男性100人,女性82人。
采用自編問卷《社會工作者職業幸福感問卷》進行調查,該問卷包含工作情感、工作動機、身心健康、社會支持和工作滿意度共5個維度,42個項目。問卷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是:0.772、0.858、0.686、0.82、0.731。本研究將單題量表作為校標效度,單題量表的得分和各分量表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348、0.401、0.387、0.438、0.366。
由主試人員發放紙質問卷,被試匿名填寫完畢后,主試統一回收問卷。所得數據統一導入SPSS19.0,進行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將《社會工作者職業幸福感問卷》總分除以問卷項目數得到的平均數作為社會工作者職業幸福感指數,簡稱職業幸福感指數。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社會工作者職業幸福感各維度得分
所謂社會人口統計學分析是指以受試者的性別、年齡、民族、婚姻狀態等社會人口統計學資料來考察其與職業幸福感的關系。
對不同性別的社會工作者職業幸福感進行T檢驗分析,結果顯示如表2所示。
表2 男、女性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幸福感的得分及其比較
由上表可知,女性持證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幸福感普標高于男性持證社會工作者。主要原因在于:中國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男性面臨的經濟壓力比女性大;男性在事業上的追求和定位高于女性,大眾對于男女的事業期待不同。
對不同婚姻狀況、年齡、學歷、級別和收入水平的社會工作者職業幸福感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因素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幸福感的得分及其比較
由上表可知,同一組別不同類別下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幸福感存在顯著的不同。婚姻對于個人的幸福感有著極大的影響,這點具有跨文化、跨性別的一致性;而對于不同職稱級別下的社會工作者而言,社會工作師有一定的工作經驗,處理事情較助理社會工作師更得心應手,加上工作收入的增加,所以更容易感到幸福對于不同學歷的社會工作者而言,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個體學歷越高,成就欲望越大,期望越高,而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短時間不會改變,由此帶來較低的職業幸福感;對于不同年齡的社會工作者而言,30歲以下的社會工作者因為剛接觸工作,對薪資待遇要求相對較低,50歲以上的社會工作者往往工作、生活已經逐步穩定,已經積累一定的家庭財富,壓力較小,因此這兩種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幸福感較高。而30-50歲的社會工作者面臨生活壓力較大,生活和工作之間的沖突較多,因此他們的職業幸福感最低;對于不同收入的社會工作者而言,有研究指出收入越高,幸福感體驗越多,當收入不能滿足個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時,幸福感水平就會下降。因此,收入較高的社會工作者職業幸福感較高
根據調查,河南持證社會工作者職業幸福感處于中值水平,為了更好服務社會大眾,改變社會民眾對社會工作者的刻板印象,還需要不斷提升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幸福感。社會工作者職業幸福感的構成是相當復雜的,相應的,提高職業幸福感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所以,我們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提升社會地位,增加社會支持;完善制度體系,夯實發展基礎。建立健全完善的社會工作人才使用和激勵制度,倡導大家正確看對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的基本角色是服務提供者、支持者和倡導者,間接角色是管理者、資源獲取者、協調者、政策影響人和研究者。只有明白社會工作者的角色,才能讓社會工作者回歸自我,肯定自我能力和價值。
完善機構管理制度,協同管理社會工作機構與以盈利性為目的的其他社會服務組織不同,其服務對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僅僅依靠機構自管或政府管理都不能最大限度發揮機構的功能,政府監督、機構與社會工作者協同管理則最能發揮好機構的作用;改善工作環境,提高薪酬水平,目前社會工作者的薪資水平較低,未能滿足社會工作者的需求;改進考核機制,強化工作動機,完善考核方式,堅持年度考核和過程考核相結合,推動考核結果差異化。
樹立正確職業價值觀,提高職業認同感,職業價值觀是對職業價值的基本認識和態度,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可以提高職業認同感,從而提高職業幸福感;充分利用業余時間,持續進行自我提升,一方面可以增強職業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適應社會發展,實現自我超越,從而提升職業幸福感;平衡家庭與工作關系,互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