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晗,陳喜慧,陳阿緣
(1.哈爾濱普瑞眼科醫院屈光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9;2.黑龍江省醫院眼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種可靠的、高分辨率的、非侵入性的新型視網膜血管造影成像技術[1]。目前,OCTA 已廣泛應用于眼科臨床,對一些眼科的常見疾病,如視網膜靜脈阻塞(RVO)、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脈絡膜新生血管等的診斷和治療效果的監測以及管理隨訪,均明顯優于其他檢查。在近視的相關研究中,OCTA的應用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關于小學生OCTA 的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8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于本院行 OCTA 檢查的 75 名小學生(134只眼)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屈光狀態的改變對黃斑區的血流灌注情況以及視網膜厚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于本院行OCTA 檢查的 75 名小學生(134 只眼)。參照 2010 年《眼科學》的診斷標準[2]分為分為正視組(-0.5 D~+0.5 D,n=23)、近視組(>-0.5 D,n=40)和遠視組(>+0.5 D,n=12)。正視組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齡(7.71±1.12)歲。近視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7.56±1.21)歲。遠視組男7例,女5例;平均年齡(7.89±1.02)歲。3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受檢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2.1 實驗設備 5 m標準對數視力表(蘇州愛惟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裂隙燈顯微鏡(蘇州六六視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YZ5J)、直接眼底鏡(德國海涅公司,型號:mini2000)、非接觸自動眼屈光檢查儀(日本尼德克公司,型號:AR-600A)、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Optovue公司)等。
1.2.2 OCTA 檢查 所有接受檢查的小學生均詳細詢問病史,由專業的眼科醫生進行全面系統的眼科基本檢查,包括裸眼視力、裂隙燈檢查,0.5%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后進行眼底檢查,并進行電腦驗光。檢查前,調整好OCTA儀器的高度以及接受檢查的小學生下頜的位置,醫囑被檢查者注視OCTA 鏡頭內部的視標,此過程中允許被檢查者眨眼,將儀器掃描鏡頭對準被檢查者的瞳孔中心,調節眼底圖像至最清晰,獲取掃描圖像。本研究采用頻域系統RTVue-XR Avanti(美國Optovue 公司)采集黃斑區血流圖像。該設備的A型掃描頻率為70 kHz,波長840 nm,頻寬45 nm。選擇黃斑血管成像程序,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進行柵欄狀掃描,掃描范圍為6 mm×6 mm,分別掃描水平相和垂直相各1次,并去除眼球運動偽跡,然后進行校正后獲得黃斑區微血管圖像,圖像分辨率為304 像素×304 像素,各相掃描時間為2.9 s。采用OCTA 設備自帶分析軟件將圖像測定受檢者的黃斑區血流(Flow)面積、黃斑中心凹無血管區(FAZ)面積以及中央視網膜厚度(CRT)。
1.3 觀察指標 比較3組FAZ面積、Flow面積、CRT。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F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組FAZ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組Flow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組CRT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視組、遠視組CRT 均明顯高于近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視組和遠視組CR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圖1~3。
表1 3組FAZ面積、Flow面積、CRT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FAZ area,Flow area,CRT among three groups()

表1 3組FAZ面積、Flow面積、CRT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FAZ area,Flow area,CRT among three groups()
注:Flow,黃斑區血流;FAZ,黃斑中心凹無血管區;CRT,中央視網膜厚度
組別正視組(n=46)近視組(n=78)遠視組(n=10)F值P值CRT(μm)252.60±8.46 244.83±14.12 250.05±10.18 6.036 0.024 FAZ面積(mm2)0.29±0.10 0.30±0.20 0.31±0.10 0.232 0.794 Flow面積(mm2)1.28±0.54 1.22±0.48 1.27±0.50 0.220 0.803

圖1 正視眼OCTA檢查Figure 1 OCTA examination of emmetropical

圖2 近視眼OCTA檢查Figure 2 OCTA examination of myopia

圖3 遠視眼OCTA檢查Figure 3 OCTA examination of farsightedness
OCTA是基于OCT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能提供眼內的三維血管信息,實現人眼功能血管網絡的可視化[3],且其能清晰獲取視盤及黃斑區的視網膜、脈絡膜的血流信息,對活體組織的視網膜和脈絡膜的血液循環進行成像,其血流圖像的獲得不受時間的影響,且OCTA還能定量計算視網膜血流密度、血流面積以及非灌注區面積[4-6]。
Jie等[7]研究發現,單純性近視患者的視網膜淺層和深層的毛細血管密度明顯低于正視眼,該研究初步確定視網膜永久性損傷前,高度近視患者視網膜毛細血管密度下降,視力正常,且這種變化在軸向長度延長和屈光度增高時更明顯,而軸向伸長和屈光度增高是近視加重的臨床標志。Azemin等[8]使用眼底攝影在近視年輕人視網膜大血管中也同樣觀察到相似的結果。推測,隨著近視的進展,眼球的結構伸長會機械地拉伸視網膜組織,導致視網膜毛細血管密度降低。
近年來,大量針對SD-OCT 的研究證實屈光不正(尤其是近視)對視網膜、神經纖維層、神經節細胞復合體、脈絡膜厚度有明顯的影響[9-12]。本研究結果表明,近視組CRT 明顯低于正視組、遠視組(P<0.05),表明視網膜厚度的再分布與近視眼軸向長度的增加相關,與Read 等[13]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為,近視小學生CRT出現上述的改變,主要是由于學齡兒童屈光狀態的改變導致的。臨床實踐表明,學齡兒童的屈光狀態是從輕度遠視向正視,并向近視逐漸發展的過程,這種屈光狀態的改變伴隨眼軸長度的改變。在組織病理學上,這可能是由于隨近視屈光度數的增長,眼軸逐漸伸長,鞏膜持續擴張繼而導致視網膜脈絡膜出現缺血、缺氧改變,玻璃體牽拉視網膜導致視網膜變薄。
FAZ是黃斑區中央的無血管區域,直徑約1.5 mm,黃斑區僅有視錐細胞,對視覺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旦黃斑區發生病變或其他眼病累及黃斑區,患者的視力將嚴重下降。因此,研究黃斑中心凹的血管形態和血流變化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而黃斑作為人類視網膜高度特異的區域,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為FAZ的存在。臨床實踐表明,在高度近視患者中,淺表和深部FAZ面積均與視網膜中央厚度、性別和脈絡膜厚度存在顯著差異,對FAZ區域的測量顯示出良好的可靠性。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與FAZ面積呈負相關,較厚的視網膜對應較小的FAZ。視網膜厚度每降低1個標準差,對應區域的血管面積密度降低1.3%~1.6%。Sung 等[14]研究表明,高度近視患者黃斑部淺層及深層FAZ面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加。本研究結果表明,3組FAZ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 組 Flow 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 組 CRT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視組、遠視組CRT均明顯高于近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視組和遠視組CR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與本研究納入病例較少,導致統計學差異不明顯。此外,本研究的樣本量相對較小,可能限制了對黃斑區定量特征與屈光不正的各種病理變化之間的相關性作出準確結論,且缺乏軸向長度數據來關聯各項指標的定量特征;此外,本研究中使用的OCTA 技術存在運動和投影偽影、分割誤差等局限性。
綜上所述,小學生近視眼已出現了解剖結構變化,OCTA可為評估小學生不同屈光狀態的視網膜組織結構的變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