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 江帆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是理化教學內容設計的重點之一。初中物理、化學課程內容充分反映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有大量愛國主義教育材料,教師要深入發掘;科學家嚴謹求實、敢于創新的崇高思想品德和科學態度,能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甚至影響其終身,需要教師掌握契機。
[關鍵詞]理化教學;德育;組織實施
[中圖分類號]? ? G632.4?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21-0070-02
初中生開始進入青春期,他們通過多種媒介了解社會,思想波動較大。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注重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德育,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發展。德育工作不能靠一味灌輸,尤其是文化學科中德育的滲透,更不能強行施加,否則學生會心生厭煩,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理化課程在這一方面有自帶的優勢。自然科學跟社會科學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哲學思想來源于實踐,又回歸實踐。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我國古代文明和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國防科技成就是我們增強文化自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且最有說服力的教材。以下從教育契機、應用舉例、成效驗證三個角度談談德育在初中理化教學中的實施方略。
一、教育契機
1.教育契機主要靠備課發掘來尋找
德育的準備應該作為一條主線,教師要進行單獨梳理,至少是應該以一冊書為整體進行準備。首先是通備,就是把整冊書進行通覽,確定教育重點方向;其次在通備的基礎上,經過縝密的考查和論證,確定最具代表性的素材,并與相應的德育方向聯系起來,進行點背;最后滲透和融入課時教案,形成春風化雨不著痕跡的教育方案。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整合物質的性質、分類、結構、反應條件以及運動變化規律等內容,將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傳達給學生,讓其建立科學的世界觀,抵制迷信思想,初步辨識偽科學;利用我國從古及今的發明創造,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國防、科技取得的成就,科學家獻身科學以身許國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他們積極學習、建設祖國的強烈責任感;用相關內容教育學生愛護環境、保護自然。
2.教育契機既要有一個備課階段的整體準備,又要抓住課堂上隨時可能出現的小意外
比如講到自由落體運動時,有學生思維活躍,提出問題:“雨點從高空落下,按照自由落體的運動規律會有很大的動能,形成很強的沖擊力,可為什么沒聽說過雨點砸傷人呢?”這個時候僅僅用類似“雨點是液態的,不是固態的,如果是冰雹就能砸傷人”這樣的解釋是無法讓學生完全信服的,而且錯失了一個教育契機。雨點之所以對人沒有造成傷害,與液態水滴下降時底部有一個平面相關,但更重要的是自由落體有極限速度。假設物體從無限高處進行自由落體運動,它的速度不會一直按照重力加速度增加,而是在某一個時點和高度達到極速后,不再增速。其中蘊含的道理是:萬物有限,不可膨脹!教師可據此進行發揮,融入德育內容。
3.尋找教育契機要避開幾個誤區
這幾個誤區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會成為學生課余的話題,飽受詬病。其一是強推思想教育,生硬施加德育;其二是以偏概全,片面主觀;其三是盲目自大,進退失據;其四是態度敷衍,嘩眾取寵。比如有的教師把色散現象的發現做了東西方差異對比,說我國很早就有相關的記載,想借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我們很早就觀察并做了記錄是不錯,但是近代西方的研究把這一現象推進到光譜分析上,廣泛用來鑒別物質及其化學成分,甚至可以用來鑒別外星物質,發現外星生命,而我們止步于對顏色、形狀、實驗過程等現象的觀察,這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如果用這一對比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了無止境,要不斷更新思想、深入研究,倒是可取的。
二、應用舉例
具體操作中,教師主要是發揮教材的資源作用,在活動中加大教育力度,在考試命題中適當體現德育的理念。具體闡釋如下。
1.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教材的資源作用
培養愛國情懷方面,用教材里的豐富知識,聯系我國古代科技狀況,還有家鄉有代表性的古人,再關注現在我國的相關成果,增強文化自信、自豪感、榮譽感。在培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上,用具體的知識,如浮力定律、電磁感應的發現和應用等,訓練學生辯證地思考問題,進行個人價值實現的德育。創新意識、科學素養方面的資源就更多了,每個探究性實驗都能達到要求,是進行德育的最好素材。
在備課的基礎上,教育契機已經非常明確,課堂教學中只要順勢為之就可以了。比如學到酸堿鹽的內容時,純堿可以作為一個非常好的素材。純堿是鹽類物質,它的水溶液含有碳酸和氫氧化鈉,碳酸的酸性較弱而氫氧化鈉的堿性較強,所以整體呈現堿性。人們約定俗成就把它叫作“堿”了。侯德榜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他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研制成功被命名為“侯氏制堿法”的聯合制堿法。這不僅打破了西方對純堿的壟斷,而且提高了純度,能制取價值很高的副產品氯化銨。這個內容至少有兩處德育契機,一處是物質特性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就像純堿由鹽類物質溶解于水后可變成堿性溶液——要辯證而不要機械、唯心地看待問題;另一處是學習和繼承侯德榜身上體現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
2.在活動中加大教育力度
組織形式上我們倡導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性實驗和綜合性實踐活動,因為這能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堅定執著的意志。只要組織得當,在具體的活動中,學生會表現出活躍的思維和高漲的求知欲。這時候教師給予一定的思想引導就會事半功倍。比如觀察液體表面微粒表現出的“布朗運動”時,可以適當拓展,引入拉普拉斯妖和測不準定律。拉普拉斯妖是說世間萬物都是可以經過精確的計算確知其狀態的,包括過去和未來。這是一種機械唯物主義觀點。布朗運動的存在和測不準定律、量子力學理論說明了物質相互作用的復雜性以及狀態的不確定性,這就對拉普拉斯妖提出了懷疑。這是辯證唯物主義打敗機械唯物主義的勝利,是人類不懈探索精神的勝利。
理化教學活動常能與諾貝爾獎相結合,諾貝爾身上就有若干教育契機。其一是獻身科學的執著精神,其二是設置獎項的傳承精神。同時,還可以前勾后連,改變人們狹隘的觀念。炸藥是受火藥的影響發明出來的,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爆炸物。之后,相關研究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泛,直到原子彈和火箭推進燃料的研發。人類文明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由點到面積累和發展起來的,所以學生學習要有充分的自信,也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3.考試命題中適當體現德育理念
試題中適當展現我國古今科技和偉大成就,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偉大復興的使命感。比如,考查力學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連弩等器械機關圖,考查浮力定律時教師可以要學生計算航母空載和滿載艦載機的排水量,了解其戰斗能力等。
今年北京學業水平測試物理試題中就有一道題目是要求學生分析“天問一號”相關材料,考查萬有引力定律,結合火星有關數據,分析地球、火星的特點,對火星探測器的發射作適當探究。這既體現了對知識遷移的考查,也彰顯了我國的國力,能給學生極大鼓舞。
三、成效驗證
檢驗理化教學中的德育成效不像思想政治學科那樣可設置相關題目進行考查。但是從管理學角度來看,既然有所行動就要有所驗證,閉合的系統才有效。驗證途徑大致有以下三類。
第一,課堂提問交流。課堂上教師對相關內容的講解完成后可提問學生,看看他們能聽懂多少、接受多少。
第二,組織討論會、辯論會,設置與德育項目密切相關的話題,觀察學生能不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能不能正確把握相關的德育信息。比如結合物質屬性,討論垃圾科學分類的問題;從物理學角度把握5G移動通信技術的特點,結合近代物理電磁波、光學相關知識,了解其波段、信號頻率等信息,進行較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并且用遠程手術等實例展示這一技術的優越性和給人們信息交流、互助、共享帶來的極大便利。
第三,與其他學科的教師一起設置題目,開展知識競賽。題目內容要多學科共融和滲透,不能是一兩科題目的簡單組合。
總之,在理化教學中加強德育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其本身固有的特性決定的。這關系到我國教育方針的執行和落實。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用科學知識和優秀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塑造其良好品格,意義重大。
[? ?參? ?考? ?文? ?獻? ?]
[1]? 陸水明.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創新與實踐探究[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版),2017(6):16-17.
[2]? 江旭峰,陸燕海.讓核心素養在化學教學中落地——基于中學化學實驗應用與創新視角[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10):4-9.
(責任編輯? ? 黃? ?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