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 劉濤



2020年,在資管新規引領下,銀行理財、公募基金、信托、券商資管、保險資管、獨立第三方等各類財富管理機構運行態勢平穩,行業加快轉型,在產品和服務等方面持續創新。展望2021年,財富管理行業將迎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
2020年行業發展亮點紛呈
2020年,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不利環境,我國財富管理行業實現了逆勢增長,呈現出以下六個值得關注的方面。
銀行理財加速向凈值化轉型。2020年,銀行理財在凈值化轉型穩步推進的同時,規模同比增長6.9%至25.86萬億元(見圖1)。在戰略層面,加快從零售銀行戰略向財富管理戰略升級、從賣方服務向資產配置和買方投顧轉變。在機構業態層面,理財子公司掀起了第二波申設潮浪,且結構更加多元化,不但有更多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涉足,同時還出現了農商行和中外合資理財子公司的身影。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平穩增長,保本理財產品加速退出,凈值型產品占比總體提升,低風險產品、固收類產品仍是發力重點,FOF、ESG、私募股權等理財產品成為創新熱點。在產品代銷方面,不但銀行的基金代銷規模增長迅猛,銀行理財跨行代銷模式也悄然興起,形成了更為豐富的產品供給。
基金成為重要財富管理平臺。受益于股票市場上漲行情,截至2020年底,公募基金資產規模增長5.12萬億元,同比增速為34.7%(見圖1);權益類公募基金占比為32.28%,較2019年底提高10.69個百分點。目前,公募基金已基本實現對權益、固收、大宗商品、海外市場等大類資產全覆蓋,投資方式也從主動管理拓展到被動指數、量化投資、FOF等多樣化投資方式,能夠滿足不同類型的投資需要。
信托業務結構持續改善。2020年,信托業務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在嚴監管環境下,持續壓降融資類和通道類業務,信托業務結構明顯改善,主動管理能力有所提升。截至2020年底,集合信托規模為10.17萬億元,占比為49.65%,同比上升3.72個百分點;單一信托規模為6.13萬億元,占比為29.94%,同比下降7.16個百分點。
券商資管頭部效應明顯。2020年,證券公司共實現資產管理業務凈收入299.6億元,同比增長8.88%,顯示證券行業服務居民財富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財富管理轉型初見成效。與此同時,行業發展的頭部集聚效應明顯。從已發布的上市券商年報來看,排名靠前的兩家券商2020年資管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分別為80.06億元和65.98億元,兩者合計的行業占比超過40%。
保險資管保持較快發展。截至2020年底,27家保險資管公司和8家其他機構資產管理規模合計為21萬億元,同比增長19%, 為近五年最高;機構管理費及其他收入合計為321億元,同比增幅達到27%,實現了較快增長。
第三方機構突出綜合化服務優勢。2020年,獨立第三方機構依托銷售牌照和綜合化服務優勢,整合市場優秀產品資源,在財富管理市場上確立了自身地位。與此同時,一些領先的頭部第三方機構還針對高凈值和超高凈值客戶的高端化、個性化需求,加快了家族辦公室業務的發展。
當前行業運行存在的問題
部分機構仍持“賣方銷售”思維。為順應資管新規的要求, 越來越多的財富管理機構確立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戰略, 將買方投顧模式作為財富管理轉型的突破口,其中第三方財富機構在推動模式轉型上起到了關鍵作用。從國際經驗來看,在買方投資顧問模式下,投資顧問可全權代客戶執行資產配置、基金挑選、動態調整等操作,其主要是通過投資顧問服務從客戶的資產增值中獲取回報,雙方的利益高度一致。在美國等其他國家,財富管理行業也曾經歷了從“賣方銷售”到“買方投顧”的轉變。但我國財富管理市場上仍有不少機構,尤其是一些規模相對較小的機構,由于缺乏投研能力和投顧服務意識,本質上仍將自己視為賣方銷售。對此,如不盡快轉變,或將影響長期穩定發展。
部分機構和領域的投研能力薄弱。一是國內財富管理機構普遍對海外市場研究不足,尤其是美股、美債及大宗商品等領域, 難以滿足客戶日益強烈的全球資產配置需求;同時,對于養老、ESG、碳排放等新興領域的投研能力同樣較為滯后。二是行業頭部機構的投研能力普遍較強,而中小型機構則劣勢明顯。三是券商資管和基金公司權益類資產投研能力相對較強,銀行理財、保險資管等相對較弱。四是除保險資管外,多數財富管理機構對于長期限資產的投研經驗略顯不足。五是一些領先的銀行私人銀行中心、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對于高凈值客戶、超高凈值客戶的高端化需求研究和把握較為深入,而其他部分財富管理機構尚未真正進入這一領域(見表1)。
投資者教育未跟上產品凈值化轉型步伐。資管新規出臺后, 凈值化轉型導致各類產品的凈值波動逐漸成為常態。財富管理市場金融產品的多樣性、結構復雜性也對投資者所應具備的投資知識和風險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國財富管理行業的投資者教育仍顯不足,主要體現在:投資者金融素養不足,對風險缺乏正確的認識;投資者對財富管理機構資質的判斷能力不足,容易被不正規理財機構誤導,掉入“投資陷阱”和“龐氏騙局”; 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往往存在“羊群效應”,缺乏基本的市場判斷能力。2020年以來,財富管理市場發生金融糾紛的風險陡然上升,加強投資者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
2021年行業運行展望
伴隨著疫情進一步得到有效控制和經濟穩定復蘇,2021年財富管理行業將總體上保持穩定運行,并呈現出以下九個發展趨勢和特點。
市場規模趨穩、結構趨于平衡。2021年,在我國經濟逐步回歸常態的背景下,國內A股市場將呈現“前高后平”的走勢,盡管仍不乏一些結構性的投資亮點,但整體來看,較難重現2020年下半年高歌猛進的火熱行情?;鹦袠I也將趨于理性,雖然2021年一季度公募基金發行延續了2020年的勢頭,新發規模較大;但進入二季度以后,4月公募基金新發規模相對于1至3月份已明顯下降,但仍超過2020年同期。隨著權益市場進入調整期,主打“固收”“固收+”的銀行理財可能會得到更多投資者的青睞。在資管新規的推動下,近年來各財富管理子行業在業務模式和產品類型上“殊途同歸”的趨勢也將進一步加深,如銀行理財、券商資管、保險資管等產品都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類公募化傾向??傮w判斷,2021年我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很可能出現以穩為主、穩中略進的格局;從市場結構來看,各財富管理子行業的發展將保持相對平衡。
行業整體加快向“買方投顧”角色轉變。從財富管理行業之間、行業內部的競爭趨勢看,隨著客戶群體高度重疊、投資者需求日趨多元化、金融產品類型走向同質化、銷售渠道交叉混同等市場特征不斷強化,預計2021年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將財富管理戰略擺在突出位置,圍繞服務好超高凈值客戶、高凈值客戶、準高凈值客戶、大眾富裕階層等轉型升級,從過去的“賣方銷售”角色向“買方投顧”角色加快轉變,不斷增強投研能力和基礎服務能力,及時為客戶提出金融資產配置策略建議,運用先進的配置方法和工具為客戶降低風險、提高組合收益,大力發展顧問式財富管理、全權委托,努力做全市場的產品采購和資產配置專家,以此改善投資者的體驗感,增強獲客能力和客戶黏性。在此過程中,各機構也將不斷提升財富業務對收入的貢獻比,提高零售AUM規模,拓展利潤增長點,獲取更高的綜合回報。
全市場、全球化資產配置需求增強。受全球疫情防控不同步、經濟復蘇不同步、貨幣政策不同步、金融市場熱點不同步等因素驅動,尤其是在2021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海外通脹預期升溫等背景下,包括大宗商品市場、歐美股市、國內債市(主要是利率債、高等級信用債)等在內的各大類資產市場投資機遇有可能出現此消彼長的輪動。從風險控制的角度看,投資過度集中于任何單一市場,其潛在風險也將難以預測和控制。2021年一季度以來,國內權益市場已逐步進入了調整階段;4月開始,公募基金發行也出現大幅波動。從投資者的需求變化來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已從單純的資產保值增值需求,升級為關注財富規劃、稅務規劃、家族傳承、海外教育和投資等多元化需求。預計2021年將有更多的財富管理機構整合內外資源,為客戶提供覆蓋全市場、全球資產的配置方案。
大中型機構舉集團之力做強財富管理平臺。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強化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確保金融創新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對于財富管理機構而言,加強對包括母公司、子公司等在內的全面監管,有助于健全風險隔離,防控潛在金融風險,對于長期行穩致遠是非常必要的。面對市場的新機遇、新挑戰,不少財富管理機構也將積極探索,如何在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的同時,整合協同母公司和整個集團的多牌照、跨業務、跨市場、跨幣種等資源優勢,共同為客戶,尤其是高凈值客戶提供個性化、一站式的財富管理服務,滿足其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如中信集團已表示,將發揮旗下銀行、證券、期貨、保險、基金、信托和租賃等金融全牌照優勢,共同打造中信“財富管理聯合艦隊”;興業證券、新華保險資管等機構也提出了2021年及未來幾年全面加強集團協同,打造統一、融合型財富管理平臺,推進財富管理大發展的思路。
不同行業機構“外部抱團”揚長補短。在財富管理市場上,不同行業和機構各有優勢和短板。銀行理財可依托母行的龐大客戶資源,同時長期耕耘固收領域,但對于權益市場的投研能力相對薄弱;券商、基金等機構投研能力較強,但客戶資源和產品分銷渠道相對有限;保險資金對于中長期資金的運用具有豐富經驗,尤其是在養老領域,而這一塊恰好是其他機構所欠缺的。2021年是資管新規的最后過渡期,各類財富管理機構都必須加快轉型,同時又都面臨服務好客戶多元化財富管理需求的挑戰。在此背景下,不同機構之間存在加強合作的共同需要。2020年12月,交通銀行推出基金投顧服務平臺,由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中歐財富三家獲得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的機構根據客戶委托進行基金產品投資和管理,由此促成銀行的客戶資源與基金、券商的專業投研經驗形成強強聯合。即便在某一財富管理行業內部,這種合作趨勢也在增強。如在銀行理財業領域,部分中小銀行利用渠道優勢代銷非本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的現象也日漸流行。2021年,預計將有更多的財富管理機構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探索形式多樣的戰略合作。
“固收+”、再平衡策略大行其道。2020年,公募基金、銀行理財、信托等行業紛紛將“固收+”業務作為發力重點,取得了不錯的投資收益,同時產品波動性相對較小,為投資者帶來了較好的投資體驗,其價值得到了市場的普遍認可。2021年,各大類資產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有可能進一步加大,預計“固收+”將繼續成為投資者在低利率環境下增厚固收投資收益的重要來源。財富管理機構可根據市場熱點變化,靈活運用“固收+”策略,推出“固收+股票”“固收+打新”“固收+可轉債”“固收+指數基金”“固收+量化”“固收+定增”“固收+期貨”等各種組合。2021年財富管理機構應對跨市場機遇和風險不確定性的另一個有效策略是“再平衡”。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財富管理機構和投資者從心理上都要適當調整收益預期,在堅持跨市場戰略資產配置的前提下,根據長期目標對投資組合進行再平衡,當大類資產比例偏離目標配置一定程度后,通過交易買賣將資產配置恢復到目標比例,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除FOF外,2021年首批公募MOM基金已正式進入市場,FOF、MOM及與之結構類似的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等也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碳中和、綠色及ESG主題乘“熱”而上。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鄭重承諾我國2030年和2060年將分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從中美大國關系角度看,碳減排也是目前雙方為數不多可以達成合作共識的領域。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等具體目標。央行也表示將積極推動碳減排支持工具創設。截至2021年4月末,市場已出現或正在醞釀不少碳中和主題的信托、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等金融產品。此外,2021年與碳排放相關的綠色、ESG(環境、社會和治理)主題將繼續受到監管和投資者青睞,如2021年中國銀保監會工作會議已明確提出,“積極發展綠色信托”。
公募REITs產品迎來爆發式增長。為加快推動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繼2020年證監會、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通知和業務指引之后,2021年1月,滬深兩市交易所、證券業協會進一步公布了公募基礎設施REITs業務的配套規則,為產品正式上市交易做好了制度準備。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兩地交易所已儲備并發行了多單由券商、基金等機構參與發行的公募基礎設施REITs項目。預計2021年公募基礎設施REITs業務進入正式試點后將迎來快速發展的一年,在支持國家和地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將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方向。
第三支柱養老產品邁入規范發展時代。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中央制定了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2021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公布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重申,“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2021年以來,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監管部門多次強調,要支持養老金制度轉型,把大量個人資金供給轉化為長期的、有養老屬性的、有相對安全保障和一定收益的第三支柱養老產品,如2021年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政策盡快落地。在區域層面,2021年4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也聯合發文支持在海南自貿港發展多種形式的養老金融。但從近年來的實踐來看,一些金融機構發行的養老金融產品僅有“養老”之名,其底層資產、產品結構等與其他理財產品相比區分度不大,養老特色不鮮明、養老功能不突出。2021年銀保監會在推進養老金融改革發展方面將雙管齊下:一方面,規范市場秩序,清理打著“養老”噱頭、名不符實的短期金融產品;另一方面,積極開展養老金融試點,大力發展真正具備長期養老功能的養老金融產品,包括養老理財產品、專屬養老保險產品、商業養老計劃等,供不同風險偏好的消費者選擇。預計2021年我國養老主題金融產品將在規范有序的前提下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作者連平系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劉濤系植信投資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