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衛 高琳
摘 要: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折射出沖突背后存在著嚴重的危機隱患,對抗與和平的戰略選擇考驗著世界人民的智慧。熱衷于對抗的美國在后全球化時代困難重重,實質壟斷的民主排他性揭示了帝國民主的虛偽性,隱性侵略的干涉折射了美國的殖民性,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構成了美國的侵略性,霸權穩定的極端思維顯示了美國的黷武性。美國一度輝煌的自由民主發展模式已無法在全球性危機中引領世界的發展,而中國和平共處的發展模式正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中國再一次吹響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角。中國這只和平可親的東方雄獅正順世界大勢而為,乘世界大勢而上,必將以推動中國和平發展來引領世界未來的走向。
關鍵詞:美國模式;美國弊端;中國和平發展;引領世界未來
基金項目:河北省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協同創新機制研究”(ZD20192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研究”(18BKS015)。
[中圖分類號] D601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1)006-0092-012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1.006.008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寓意是對世界民族歷史興衰在東西方交替的最好詮釋。以美國為主導的20世紀是人類最為苦難輝煌的時期,既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巨大磨難,又享受了三次新科技革命的盛世之光。人類步入21世紀,美利堅帝國發展模式日漸式微,熱衷于對抗的美國在后全球化時代困難重重,舉步維艱。美國大選戲劇化的沖突使美國社會撕裂日漸凸顯,國際形象日趨下降,西方世界資本至上的理性共識日現瓦解。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和人類歷史規律的揭示再次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倡導的和平發展模式應運而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經歷全球疫情的洗禮后,越發凸顯它的理論魅力,為世界未來和平發展展示了美好前景。
一、時勢所趨:美國霸權日漸式微已暴露出帝國發展模式的弊端
人類歷史的興衰進退往往以影響世界的超大帝國的崛起和謝幕為標志,而崛起—擴展—衰落構成了帝國歷史發展的“魔咒”。在世界大國的興衰發展史上,美國以所謂自由的民主形式、文明的發展模式、靈活的競爭機制和超群的發展戰略等曾一度獨領風騷,超越了一切以帝國形式崛起的大國,在20世紀的歷史中一路領跑全球,演繹著帝國歷史“高光”時刻。然而,在看似自由民主的繁榮背后,美利堅帝國奏響的并非人類歷史最完美的華章。盛極一時的帝國日益暴露出其歷史的局限性,單邊主義、強權政治不斷腐蝕著帝國的大廈。
(一)實質上壟斷性的美式民主模式注定難以為繼
美國在“二戰”中享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地理優勢,沒有遭受任何戰亂影響,而是利用自身的政治軍事優勢成為正義聯盟的領袖,充分利用戰亂紛爭時期人們對自由民主的向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鑄就了資本主義的輝煌,向世人展現著其最光鮮的帝國風采,經濟、科技、軍事、教育等一路領先全球。美國精英們以其民主模式沾沾自喜,高喊著“自由”的口號,戴著“普世主義”的帽子,打著“人權”的幌子,似乎有大行其道之勢。然而巔峰背后危機四伏,暗流涌動。美式民主形式上是兼容的、自由的,實質上卻是壟斷的、排他的。這一排他性首先表現為美式民主的雙重標準。它在本國范圍內推行民主,施行人權,對其他國家卻大肆推行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對不能馴服的國家和地區無情打壓制裁甚至不惜發動戰爭。它對西亞北非的“民主改造”已然導致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長期受到美國單邊強制措施制裁的委內瑞拉、古巴、伊朗、伊拉克等國,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更是舉步維艱,其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其次,美式民主的排他性還表現為美國模式的寡頭壟斷。美國選舉人團制度過度偏向州權,強調精英意志,這種以犧牲民權向州權妥協的政治設計、政治權利一開始就被有錢的精英階層竊取,使得所謂惠及全體公民的“民享”政治流于表面。限制性法律使美國普通選民的登記和投票變得異常艱難,公眾利益越來越被有錢階層忽視。兩黨獨大的局面,使得小黨獨立選民難以生存,占選民總數34%的獨立選民找不到政治代言人,多元聲音無法得到充分表達,在經濟持續低迷狀態下遭受苦難的正是美國的低收入人群和非白人民眾。最后,美式民主的排他性終結于美國模式的表里不一。美式民主強調一人一票的表面形式,而對人民民主這一實質內涵視而不見,對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關鍵內容避而不談,當統治集團的經濟利益與人民生命安全發生沖突,美國虛偽的仁義道德就卸下偽裝,徹底暴露出其資本逐利的本性。在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國政府為了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置廣大民眾生命安全于不顧,截至目前,美國是世界上累計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民有、民治、民享”的誓言越來越成為人們心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從這個角度而言,美國民主是徒有其名的形式民主、虛假民主,而非人民共享的實質民主,更非全人類的普世民主。資本主義的民主在美利堅帝國高歌猛進的虛幻贊歌背后,充斥著以自我為中心的變質民主,這種民主體制注定難以為繼。
(二)顯性文明背后的隱性侵略日益演變為帝國發展的桎梏
傳統的帝國熱衷于軍事侵略與版圖擴張,但血腥的屠殺與野蠻的掠奪在現代文明世界早已遭人唾棄。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殖民方式也在度過它最輝煌的時期之后迅速謝幕。美國擯斥了傳統擴張方式,極力扮演著“和平大使”,以現代文明的形象走向世界。為贏得世界霸權,美國極力將其個性化的為有錢人服務的現代科技文化包裝成大眾能夠接受的文明樣式進行普世化,用消費主義誘導民眾對這種文明社會的向往。與傳統的直接侵略擴張相對應,蘊藏在顯性文明背后的擴張行為,雖然隱含著侵略性,卻具有間接性、隱秘性和麻痹性,推廣民主、自由等顯性文明樣式的文化在直觀上更容易被接受。美國進行的正是這種悄無聲息,卻更為“高明”的文化殖民,這種文化殖民在彰顯文明繁華的同時,也日益演變成帝國模式的桎梏。縱觀世界帝國興衰史,無論是橫跨歐亞的羅馬帝國,還是號稱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他們領跑世界的發展史首先是一部充滿血淚的瘋狂掠奪史,美利堅帝國的建立同樣誕生于不光彩的殖民侵略。“五月花”號在感恩節后第一天的北美登陸就意味著殖民的開始。善良熱情的土著印第安人用鮮花和美酒迎來的卻是慘無人道的槍炮和屠殺,這種掠奪式的殖民霸權觀念在根源上深深影響著美國殖民文化的形成。美國文化殖民集中表現于文化的強勢輸出,它造就了美國價值觀在世界的流行。包裝了美式價值觀的好萊塢電影、可樂文化和麥當勞文化被第三世界國家所“津津樂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他國家的傳統價值觀,演變和顛覆著他國的意識形態,甚至出現了歷史終結論所鼓吹的“人類意識形態演進的終點”[1]的妄言。當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不受接納時,美國政要不惜對這些國家進行政治污蔑,甚至窮兵黷武,扶持代理人政府,以達到強行輸出意識形態的目的。這種文化殖民已在第三世界出現了嚴重的認同缺失。美國因其強勢文化輸出而名噪一時,也因此給被輸出國家的傳統價值觀造成了混亂,帶來了沉重災難,最終聲名狼藉。經過血與火的歷史比較,這種企圖使受眾從潛意識里徹底喪失抵抗力的文化殖民非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使普通民眾對美國政治體制的認同感越來越弱,對文化殖民的反抗呼聲愈演愈烈,把帝國模式的發展圈進了無法突破的牢籠。其實早在美國崛起之際,就有了“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現了!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2]的預言。
(三)優勝劣汰的競爭原則逐漸蛻變為零和博弈的生死較量
美國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豐厚的利益誘惑,運用優勝劣汰機制優中選優,集聚了全球的科技精英,進而獲得了絕對的競爭優勢,成就了美國霸權的繁榮景象。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本身包含著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思維。在對外戰略上,這一極端思維致使美國在世界上追求狹隘的絕對安全觀。在國際競爭中,美國始終將自身的收益建立在別國的損失之上,以致“世界老大”的心理根深蒂固,絕不容忍別國的真正強大,中國的崛起自然很難得到美國的認同,彼之所得必為我之所失的狹隘利益觀引發了世界對抗的風險。然而,首屈一指的軍事實力也沒能使美國在全球反恐戰爭中取得佳績,睥睨全球的金融實力也沒能使美國幸免于國際金融海嘯,名列前茅的醫療衛生系統更沒能使美國脫身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深陷疫情泥沼的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在公開場合大肆宣揚“病毒起源論”“數據不透明”等毫無科學依據的言論污蔑中國,其荒誕行為令人不齒。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導致世界醫療衛生資源處于緊缺狀態之際,美國為了滿足國內對抗疫物資的需求,上演了一出出現代版的“海盜”,不僅將中國在緊急關頭援助給日本的用于檢測病毒的2 000個試劑盒“錯運”到美國,還將德國在曼谷采購的20萬只口罩洗劫一空。這種極端性思維模式曾在一定時期保持美國的絕對優勢,但同時也暴露出其不可忽視的矛盾。在對內策略上,美國的零和博弈思維導致了帕累托法則的崩潰。美國一直遵循優中選優的精英人才選拔模式,在資源分配的博弈中使得20%的精英階層掌握著80%的資源,以期達到相對平衡。這種分配模式在理論上可以預留出一條供所有人達到頂層20%的上升通道,從而調動全體社會的積極性。但在實踐中卻往往淪為利益固化的藩籬,出現了“強者恒強,富者愈富”[3]的發展趨勢。在少數人的資源迅速膨脹的同時,多數人的資源卻在急劇萎縮。據美國《時代周刊》發文,疫情期間,美國1%的高收入人群占據了本屬于底層90%人群的50萬億美元。由此可見,美國窮人的日子雪上加霜,而富人的腰包卻越來越鼓,美國上下層的斷裂帶日漸凸顯。贏者通吃的博弈結果與帕累托法則“二八”和諧共存的美好預想構成了尖銳的矛盾。在實踐邏輯上,美國的零和博弈思維導致了帝國歷史終結論的終結。美國的戰略目標是將自己建造成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更有追捧者叫囂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將會終結人類的歷史,這種盲目自信的追捧者沒有看到“越來越多的事情是強大的美國所不能控制的”[4]。在滾滾的歷史車輪中,無論是大秦帝國還是羅馬帝國,無論是法西斯德國還是大英帝國,都曾夢想著永恒稱霸,卻都覆滅在歷史的車轍之中。實踐已經證明或終將證明,即使帝國歷史發展到充滿光環的美利堅帝國時期,也沒有展示出存在一種帝國模式能夠終結歷史,而只有終結帝國模式的歷史。
(四)奉行霸權穩定論促使具有頂端優勢的美國日現黷武性
蘇聯解體后,處于國際金字塔之巔的美國超群的頂端優勢日漸明顯,造就了美國一家獨大的超級大國地位。西方霸權穩定論為美國維持頂端優勢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論基礎,但對頂端優勢的追求決定了美國不得不奉行單邊主義政策,對異己往往給予無情打擊,其黷武性的控制手段日漸顯露,隨著時間的推移,帝國必將因此由盛轉衰。首先,單邊主義日漸式微。奉行叢林法則的美國曾經依靠單邊主義維持著自身的霸權,可維持一家獨大的世界警察制度日漸消耗著美國的國力,多邊主義的國際共識和制度安排日漸削弱著單邊主義的合法性基礎,一超多強的世界現狀反制著單邊主義的霸權,新興國家的不斷崛起日益改變著世界力量的對比,美國頂端優勢的力量基礎日漸動搖。其次,美元霸權黔驢技窮。捆綁于他國的美元霸權是美國堅守在金字塔頂端不倒的重要原因。1944年美國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綁定,得以成為世界通用的結算貨幣,美國只需要打開印鈔機,便可將中東的石油、地中海的葡萄酒、亞洲的汽車和廉價的日用品輕易收入囊中;華爾街的金融巨鱷只需要操縱鍵盤便可賺得盆滿缽滿。然而,這種虛擬繁榮所帶來的周期性的金融危機難以避免,美國想通過出口產品形成貿易順差與為了維持美元輸出霸權而形成的貿易逆差構成所謂龐氏騙局,“這種騙局最后一定有它的邊際,當邊際不能供養中心的時候,它就一定會向心塌陷”[5]。美國實體經濟日漸萎縮,工業化的美夢因國內眾多產業鏈的斷裂,終究難以實現,國內失業率節節攀高,頂端優勢的經濟基礎日漸瓦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響而不亮。再次,信息網絡控制陷入困境。美國人發明了計算機和互聯網,一度成為世界的信息控制中心,享受著“鍵盤移動,世界遙控”的成就感。隨著互聯網在世界的普及,網絡內生的去中心化特點不斷彰顯,導致美國頂端中心優勢難以維持。世界權力結構和信息結構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帝國無法在信息公開的網絡時代實現它所期待的資源壟斷和信息壟斷。互聯網的發明者因對互聯網技術的依賴,無法逃避權力分散化的厄運,每一個鍵盤都敲打著脆弱的帝國主義鏈條,頂端優勢的技術基礎日漸分散。當獨一無二的頂端優勢四處遭受危機時,奉行霸權穩定論的美國統治者不得不訴諸武力,黷武性的帝國主義本質開始顯現,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背后時不時暴露其背后的武力威脅。
“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的歷史邏輯無法避免,美國模式的威力日漸衰落。歷史和現實向世人證明,曾經一度輝煌的帝國發展模式已無法在全球性危機中引領世界各國的發展走向,一種惠及世界人民的新的發展模式的出現必然成為時代的呼喚。
二、順勢而為:中國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大國崛起模式的全新探索
金融海嘯給資本主導的世界經濟亮起了紅燈,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使全球經濟雪上加霜,世界的發展模式日現拐點。在歷史的聚光燈下,一個充滿魅力的自信的中國率先走出疫情的泥淖,以東風壓倒西風之勢在世界舞臺上一枝獨秀,拿破侖眼中的“睡獅”早已抖落身上的泥土重新醒來,這只和平可親的獅子踏上了大國崛起模式的全新探索之路,在和平發展的征程中順勢而為!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已逐漸失去市場,中國和平發展模式日益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一)遵循唯物史觀,扎根中華文化,為和平發展厚植了理論根基
中國和平發展戰略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在當代中國的現實表現,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自覺探索自由人聯合體的必由之路。它追求的是與資產階級的虛幻共同體迥然不同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中國和平發展戰略始終遵循唯物史觀的一般規律,深入生產方式的沃土,力圖在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中論證發展道路的正確性。首先,中國探索的和平發展道路緊緊依托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是人民群眾自身追求發展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生動體現,它匯聚了十四億中國人和更多海外華人乃至國際友人的磅礴力量。其次,在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探索研究中,我們探索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動力機制,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邏輯秘密中,取得了緊抓生產方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牛鼻子”的重要理論突破,把準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命脈,探索出了符合當前人們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五大新發展理念。最后,中國和平發展戰略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廣大人民群眾斗志昂揚、和諧向上的精神面貌,這來自人民群眾對當前生活狀態的認可。在和平發展道路上,我們矢志不渝地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納入國家發展目標,不遺余力地為實現人類自由全面發展這一美好目標而努力奮斗。馬克思曾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7]31,而是用“實際手段來追求實際目的的最實際的運動”[7]91。中國和平發展戰略正是馬克思這一思想在中國社會的生動體現。
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僅扎根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而且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它的文化前提是尊重差異,文化目標是凝聚共識,文化理想是和諧狀態。第一,存異是求同的前提。與西方霸權思想孕育出的文明沖突論不同,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和而不同價值理想,強調在差異中和諧共存。中國制度的選擇并非陷于民主與專制的二元對立范式,而是側重于良政與劣政的選擇,只要是有利于人民共享、有利于世界發展的發展模式,都予以尊重和支持。第二,求同是存異的升華,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目標。中華文化的“一”包容了多樣性的“多”,貫穿中華民族血脈的中華文化凝聚著中國大大小小的少數民族。在多元中立主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顯著特征,中國為在世界范圍內塑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而全力以赴。第三,和諧是求同存異的良性狀態。自由平等并非西方文化所特有,中國主張的和諧狀態才是自由平等的理想表達,是和合文化的精神結晶。幾千年前,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就橫跨歐亞東非,但以和為貴的中華文化傳統卻很少與各地文化發生實際性的沖突。新中國一直致力于追求“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和諧世界,這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交相輝映。我們正是厘清了中國和平發展戰略在哲學和文化層面的思想邏輯,才為我國的和平發展掃清了理論障礙,進而在世界發展理論體系中取得合法性。
(二)注重合作共贏,堅持與時俱進,為和平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
與零和博弈思維不同,中國自主探索出了一條合作共贏的常和博弈模式。這種模式在對外策略上體現為一種和諧共生的準則,即奉行“彼之所得,亦為我之所得”的價值理念。中國在和平發展過程中不僅借助他國發展經驗使自身實力顯著增強,而且使周邊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乘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實現了多國共贏的目標。這種模式在對內邏輯上表現為共同富裕的準則。中國的和平發展在強調先富帶后富,鼓勵有序競爭的同時,更加強調共同富裕目標。2020年11月23日,貴州最后一批貧困縣摘帽,標志著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部完成。這一從整體上消除絕對貧困的史實在世界減貧史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克服了兩極分化的發展模式,對全人類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這種模式在實踐邏輯上進化為歷史突破準則。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堅持兼收并蓄的原則,反對將世界納入中國發展戰略的霸權模式,而是將中國的發展主動融入世界的發展軌道。中國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平發展戰略展現了中國的國際胸懷和宏大戰略,在自身和平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各國創造和平發展條件,打破了修昔底德陷阱,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
馬克思不是歷史終結論者,奉行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重返世界舞臺中央絕不會終結歷史。馬克思認為,人類步入共產主義社會僅僅是人類史前史的結束,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一個與時俱進的上升過程。中國雖然已經踏上了崛起之路,但也還需要開拓創新。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真理,就是因為它是開放的、不斷發展的,任何有生命力的科學理論必須具有與時俱進的高尚品質,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也是如此。自黨的十八大后,我們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牽引,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不斷突破改革瓶頸,中國這艘“和平號”巨輪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揚帆起航。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發展模式雖飽受詬病,但“它可能在腐爛狀態中保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8],因此,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非但不會在疫情的沖擊下馬上崩潰,反而會在自我調適中存在不斷發展的空間,他們還存在反制中國的手段和余力。對此,我們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善于在危機中尋找新機,并敢于直面自身問題,善于大膽創新以彌補短板,凡是有利于發展的積極因素都不拒之門外。此外,加強頂層設計是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先手棋。頂層設計帶有方向性和全局性,在國家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是中國和平發展道路逆風而上的方向標和定盤星。在謀劃中國和平發展戰略時,我們真正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9]的真諦,在對事物的肯定理解中要加強對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大膽創新,為中國和平發展的藍圖設計長效機制,為世界的永續和平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三)主動融入全球化,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為和平發展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
隨著生產方式、交往形式和國際分工的日益完善,各國之間輔車相依,全球化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中國奉行的和平發展道路使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不僅是參與者,更是支持者和引領者,在做出主要貢獻力量的同時成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推行弱肉強食法則的國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強權政治作為維持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基礎,致使弱小國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和維護,也嚴重威脅了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中國作為一個勇擔責任的大國,堅決摒棄以強凌弱的霸權思維,堅持在尊重中謀交往,在協商中求合作,與世界各國聯手打造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為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贏得廣泛的和平環境,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引擎。在全球化進程遭遇美日等國逆全球化思潮的威脅時,中國沒有采取獨善其身的狹隘做法,而是在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的檔口,積極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舉辦了一系列世界博覽會,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宣告“中國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10]34。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中國一直以來是以和平競爭的角色參與世界全球化進程的,中國的和平發展是世界持續和平與永恒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貢獻者。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世界的和平發展離不開中國,許多關于世界的“疑難雜癥”需要中國有效參與。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追求的不是中國繁榮的一枝獨秀,而是世界共同發展的春色滿園。
然而,世界共同繁榮需要良好的國際治理環境,這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全球化本身固有的內在矛盾使其推進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一些大國以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主導全球化進程,各國之間因自身利益差異導致宏觀政策不協調、不一致,使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空間受到擠壓,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十分棘手,給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帶來巨大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全球性挑戰來襲時的舉措,暴露出當前全球治理體系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這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良好機遇。中國倡導的和平發展道路,不搞單邊主義,堅持全球治理體系“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11]41的原則,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11]41-42。中國在和平發展過程中,奉行多邊主義,堅持發展成果由世界各國人民共享。在國際上與亞非歐國家保持密切聯系,在國內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發揮數字經濟在網絡時代的引擎作用,暢通世界經濟運行脈絡,推動構建高質量“一帶一路”新模式,為改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10]58-59貢獻中國方案。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中,不斷為我國和平發展贏得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現和平發展的美好前景
扎根于唯物史觀一般規律的中國和平發展戰略自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在現實發展道路上切實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全新表達,是唯物史觀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核心要義,中國共產黨用百年奮斗史和四十年改革開放史鏗鏘有力地證明,謀勝利就要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謀發展就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就必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的價值導向,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不斷為之奮斗的偉大目標。
盡管大自然孕育了不同種族的人,但對于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的我們來說,對周圍的生活世界都懷著同樣的期待,人們都希望過美好的生活,渴望我們的世界能夠安全穩定,繁榮發展,開放包容。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成功實現為這一世界性追求展現了美好的前景。首先,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展現了人們對普遍安全的現實訴求。美國作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由于追求狹隘的絕對安全觀,將本國的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的基礎上,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恐慌。其對核武器的追求與核訛詐戰略引發了世界核對抗的風險,導致人類把對安全的追求置于最不安全的怪圈之中,絕對安全的預想目標反而帶來了安全恐怖的實際后果。面對世界安全存在的風險,長期穩定發展的中國成為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壓艙石。世界并不存在一個像“桃花源”一樣的與世隔絕的絕對安全之地,互聯互通的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安全的環境需要世界人民共同來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脈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疊加的國際形勢,在總體安全觀的指導下提出要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在平安中國建設過程中,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堅決反對以犧牲他國安全來謀求自身安全的做法,將以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來積極推動世界實現普遍安全。其次,共同繁榮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物質要求。“消除貧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12]然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存在,貧窮落后仍然是困擾部分國家繁榮發展的主要矛盾。中國和平發展戰略始終秉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將每一個人的繁榮發展愿望融入世界繁榮發展的大前提中,不斷為創造有利于世界各國繁榮發展的物質條件而努力奮斗。最后,開放包容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自世界歷史成為經驗性的事實以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早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客觀現實。然而秉持霸權主義思維的西方文化因其強勢輸出意識形態,嚴重阻礙了廣大發展中國家與其他國家文化的交流互鑒。隨著物質生活條件日益得到改善,人們開始了對多樣性文化的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海納百川、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為實現世界文明的百花齊放提供了思路借鑒,各國在互相尊重、彼此包容、求同存異的理念下,定能推動構建共同繁榮、共同發展和美美與共、和諧共生的幸福和諧地球村。
三、乘勢而上: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何以能引領世界未來?
根本制度的缺陷使得美國必定將帝國模式引向終結之路,霸權思想呈日落西山之象,世界將何去何從?歷史的鏡頭在搜索新的崛起方式。乘勢而上的中國既不會推崇布熱津斯基的地緣戰略,更不會用馬漢的制海權理論去爭奪世界霸權,而是在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的和平精神的鼓舞下,運用新的和平外交思想,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做和平交流的使者。中國的崛起之路將拋棄刀劍和血淚的戰爭,遠離被歧視和排斥的混亂,追求鑄劍為犁的和平與包容,在共產主義理想的昭示下將構建目標定位為與每個人都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一目標構建的過程中,中國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展現中國自信,在乘世界大勢而上的和平崛起中展現大國擔當。
(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指向
中國的和平發展既不是隱藏不露的韜光養晦,更不具有霸權模式的排他性,中國的和平發展體現出開放性與共享性的特質。這里的開放性體現在它的兼收并蓄,一切積極因素都積極吸收,一切有利于發展的思路都充分吸納;這里的共享性不僅體現在它立足于將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中國人民,更體現為它的發展成果和經驗可以為世界人民共享。中國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置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整體框架中展開思考,以追求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為奮斗目標。這種追求既是傳統中國天下情懷的當代延伸,也是奉行馬克思主義理想的必然邏輯。2017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表決通過將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載入(2344號)決議,這表明我們達成了國際共識,在此基礎上中國吹響了構建和平發展新模式的號角。為了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世界永續和平,我們首先在宏觀上著力將富有感召力的理想目標轉變為現實生動的機制構建,推行了一項項重要的戰略舉措。實施“一帶一路”倡議,設立亞投行,壯大亞太經合組織,積極推動G20、金磚五國等各種峰會達成更多共識,與更多國家和地區一起謀劃共同富裕、共享紅利,為共同提高、共享太平提供了機制上的保障。其次,我們在微觀上深入共同體內部,更關注現實個人的生活。讓機制構建的落實扎根于人民這一主體,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命運共同體的紅利。不僅做到國富,而且強調民強,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從而讓一切發展回歸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歸宿上來。再次,就長遠目標而言,我們不提倡也堅決不采取“中國中心論”代替“西方中心論”的霸權思維,而是追求多中心論或無中心論的和諧狀態。通過對話使國與國之間逐步達到同舟共濟的認識高度;通過協商促使國與國之間的壁壘逐漸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逐漸消失,推動世界人民最終沿著馬克思主義指示的超越階級、民族和國家的世界共同體的道路不斷前進。在舊的(原有的)社會形態“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13],我們有足夠的耐心、信心以及決心推進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解體,循序漸進地引領世界人民完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質構建這一項艱巨的、長期的、復雜的系統性工程。
(二)以建設“世界大同”為文化基礎
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文化基礎不是富有侵略性的文化輸出思想,而是反映全人類心聲的世界大同理念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世界具有深厚的大同土壤,世界大同有著廣泛的文化共識,而廣泛的文化共識將會造就穩固的世界向心力。大同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上源遠流長、歷久而彌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思想熏陶和影響了無數代中華優秀知識分子,近代有康有為、孫中山對大同思想的不懈探索,當代有中國共產黨人對全球永世之太平的努力追求,孕育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世界共同體思想。在西方,從柏拉圖的“理想國”、莫爾的“烏托邦”到康德的“永久和平”論直至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都有對大同理想的設想。但是在追求大同思想過程中,存在著一國同化世界的單邊主義與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思想的文化差異。美國將世界秩序建立在飽受詬病的“虛幻的普世主義基礎之上”[14],其組建的共同體雖“同”①而不和;而中國推行合作共贏理念,用和而不同的思想去凝聚不同國家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用這種理念去組建共同體,其共同體雖“異”②卻十分和諧。廣泛的文化共識將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提供前提條件,中國和平發展不搞赤裸裸的文化輸出革命,將大大降低借鑒阻力和邊際成本,其不可比擬的世界影響力和廣泛代表性,已經和必將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困擾在第三世界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掀起借鑒學習的陣陣熱潮和滾滾波濤,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的漢語熱就是較為有力的一個例證。單方面的歷史終結論只是一廂情愿的臆想,而越來越廣泛的文化共識卻是活生生的現實。萬眾一心的文化共識一旦匯集在一起,將會形成摧枯拉朽的凝聚力,造就的將會是多邊主義的積極響應,奠定的將會是穩固的文化合作基礎。
(三)以超越帝國發展模式為根本遵循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能否引領世界未來,關鍵在于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是否能夠跨越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打破國強必霸的魔咒。古語有云,“國雖大,好戰必亡”。今可推之,“國雖強,稱霸必衰”。稱王稱霸的一枝獨秀絕對不是中國發展道路所堅持追尋的目標,東方雄獅的崛起帶來的必然是滿園春色的無限風光與靚麗景色。因此,在人類歷史上,如果說美利堅帝國的崛起是對傳統帝國模式的一次成功的取代,那么中國和平發展模式將是對帝國發展模式的一次飛躍。要想順利完成這次飛躍,我們就必須要達成下面三個層次的遵循。第一層次的遵循是實現全人類范圍內硬實力的提升。即借助全球經濟水平的提升,以此為基底保全硬實力,進而實現人類物質生活的極大提高與生活水平的飛速進步。正如馬克思所言:“共產主義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15]539中國只有倡導全人類共同崛起,才能實現自身的和平發展。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胸懷世界,致力于走先發展帶動后發展,最終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的發展之路,試圖以中國和平發展昭示世界未來發展前景。唯有如此,才能確保人類不會陷入“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15]538。第二層次的遵循是實現全人類范圍內軟實力的增強。即依靠著全球文化的發展,憑借著炙手可熱的軟實力刺激精神生活的提升,極大地開拓人類精神境界。中國和平發展不是帝國文明崛起的“翻版”抑或是“再版”,而是在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基礎上促進全人類軟實力共同提升的“加強版”。它充分挖掘諸如兼愛、非攻、和諧、互利等的深厚文化基因,吸納全球文化智慧,提高政治倫理的吸納力、文化形態的感召力和國家形象的親和力,不斷增強精神層面的感召力。第三層次的遵循是以全人類范圍內巧實力為依托。即通過不斷加強巧實力,最終能夠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根本目標。全人類的和平發展絕不是烏合之眾的盲目集會,群氓幻想的集體倒退,更不是粗暴蠻力的簡單組合,而是軟實力和硬實力兼具后,實現了優化升級的最優組合。要綜合利用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多股平衡力量,將每個人的自由發展視作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將中國和平發展之路打造成一切國家和平崛起的條件,以此追尋所有國家的自由聯合體,最終促進全人類的無國界的完全解放,從根本上杜絕國強必霸現象的發生。
(四)以堅持合作共贏為主要抓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類的文明不會止步于短暫的幻象輝煌,依靠侵略這種可恥的方式尋求發展終究會被歷史淘汰,世界和平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合作共贏也終將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和平發展面貌向世人展示的“是一個尋求不同體制和平共處、互相學習、互利共贏的國家”[16]。中國合作共贏的和平發展方式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性。第一,合作共贏的方式具有必要性。以往帝國崛起的方式無不充滿著屠殺、血腥和掠奪,即使以現代文明方式崛起的美國仍然沒有拋棄擴張掠奪的帝國本性,這種模式注定難以為繼。新的歷史條件呼喚新的發展方式,合作共贏理念深入世界各國人心,符合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和平發展期望。走合作共贏的新發展之路對于中國而言,其必要性和緊迫性顯得尤為突出。第二,合作共贏的方式具有可能性。合作共贏的關鍵是合作,目標是共贏。在當前環境資源不斷縮減,競爭漸趨激烈的情況下,暗流涌動的國際時局中只能攜手共進,才能達到“1+1>2”的系統性效果。合作共贏始終符合各方訴求,各個國家作為世界不同的組成部分,通過廣泛的合作將自身做大做強,可以保持持久性的合作態勢及和平發展方向。第三,合作共贏的方式具有可行性。采取傳統的霸權挑戰行為是美國的絕對霸權所不能容忍的,此消彼長的崛起也會遭到西方帝國集團甚至第三世界的反對。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各個國家需要發展,給合作共贏的方式提供了世界環境。中國超越零和博弈思維的局限性,用對話、合作、協商、雙贏的方式減小了國家崛起過程中來自對手和外界的壓力,不失為一種和平發展道路的良方妙藥。
四、小結
當今世界,互聯互通,利益交融,命運相通。中國和平發展戰略指導下的發展道路不是排斥他國的一家獨大,而是追求惠及全球的世界大同。縱觀人類發展史,大國興衰的過程中不乏刀光劍影與血淚哀傷,人類對和平與發展的渴望從未停止。無論是大秦帝國的雄起與毀滅,還是古羅馬帝國的興旺與衰亡,無論是大英帝國的“日不落”豪情,還是美利堅帝國的巔峰榮耀,無不顯示了其在巔峰之后的衰落命運。當前的世界性發展困境,已向世人提出警示,以美國為首的霸權思維主導的世界不再是人類的美好家園。放眼全球,科索沃火藥桶狼煙未盡,西亞北非難民如潮,敘利亞爭端難解難分,地緣爭端此起彼伏,無不滲透帝國霸權的擴張之殤。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安寧的生活成為主流,和平發展模式成為大勢所趨。中國和平發展戰略應運而生,以自身的話語體系叫響世界,指導中國和平崛起順勢而為,開啟了大國探索和平發展道路的新篇章。自信的中國主動展現出中國攜手世界人民共商共建共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必將推動世界走向和平發展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 ?FUKUYAMA F.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M]. Free Press, 1992.
[2]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67.
[3] ?朱云漢.高思在云: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56.
[4] ? JOSEPH, NYE. The New Rome Meets the New Barbarians[C].The Economist,March 23rd-29th, 2002.
[5] ?喬良.帝國之弧——拋物線兩端的美國與中國[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115.
[6]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1.
[7]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 ?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7.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5.
[10]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 ?習近平.攜手消除貧困 促進共同發展——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EB/OL].[2015-10-16] 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16/c64094-27707818.html?_t=1447375255548
[1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14] ?干布爾.政治和命運[M].胡曉進,羅珊珍,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25.
[1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張維為.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9.
Peace and Confrontation: China-Americas Strategic Choice and Future Prospects
Zhang Qingwei 1, 2 ? Gao Lin 1
(1.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2.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Abstract: The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that swept the world has revealed the serious hidden dangers behind conflicts.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onfrontation and peace inspects the strategic wisdom of the world people. The confrontational United States has difficulties in the post-globalization era. The democratic exclusiveness of the substantive monopoly reveals the hypocrisy of the imperial democracy. The interference of recessive aggression exposes the colonialism of the Empire. Cold war thinking of zero-sum game constitutes the aggressiveness of the Empire. The extreme thought of the hegemonic stability demonstrates the militaristic empire. In the global crisis, the free and democratic development model that once glorious has been unable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model is becoming the focus of world attention and has won widespread recogni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China once again blew the clarion to 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 China, a peaceful and amiable sleeping lion, has awakened. China will follow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world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world. It is sure that China will lea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world by promoting peaceful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American model; The drawback of the Empire;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hina; Leading the future of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