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蘭芳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學生在疫情期間和疫情后的心理發展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研究和關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疫情中經歷了嚴峻的考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過多年的發展,在管理模式、工作機制、工作內容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然而面對新的社會形勢和教育生態,如何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需要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一、經驗與成效
1.?工作機制與管理模式已建立
從2002年國家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始,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過了最初的起步階段,在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的部署和指導下,各地各校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和機制的探索,在師生比例、學校心理咨詢室建設、專兼職教師配置、課程研發等方面都有了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形成“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學校校長負責——心理工作團隊實施”的有效運行機制。教育行政部門對轄區心育工作負管理職責,學校承擔心育工作的主體責任,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推動各項任務措施的落地實施,學校心育團隊制定具體的工作方案并實施操作。
部分先進地市亦已建立起相對清晰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成立了心理危機干預領導小組,組建了心理危機干預專家和骨干心理教師組成的團隊,制定了學生心理危機篩查、評估和干預的流程和指引,并依托專業的醫療機構和專家力量開展培訓與督導,科學有效地開展工作。
目前,心育工作機制在實踐中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學生極端事件干預等危機中,能及時統籌部署、靈活調動資源、高效配合應對,在預防和處理學生危機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工作內容與流程現雛形
在心育工作的規范化發展上,廣東省走在了全國的前列,2008年省教育廳就印發了《廣東省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范(試行)》《廣東省中小學建立心理危機“三預”工作機制實施方案(試行)》《廣東省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工作職責規范(試行)》《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指南(試行)》等四個文件,引導和推動了全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8年,又對其中的三個文件進行了修訂,進一步科學指導和規范中小學心育工作,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發展和全面普及。各地市學校根據省的指引,細化工作流程與內容,如東莞市就制定了《校園危機干預》《高危學生心理排除工作流程》等工作指引,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修改。經過多年的發展,心育工作已從最初的無序化、形式化和單一化轉變為規范化、科學化和多元化,工作模式也逐步由“醫學模式”向“教育模式”轉變,重點開展以學生為中心、活動為載體、發展性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心理防疫工作中顯成效
在新冠疫情中,學校心理防疫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維護學生身心成長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①疫情初期,學校能迅速行動,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工作方案、組建工作團隊,為有效應對疫情危機打下基礎。同時紛紛開通心理援助熱線、提供網絡輔導服務等,利用心理老師的專業知識為廣大師生和家長提供心理服務和專業支持。②居家學習期間,教育部門提出“停課不停學”,針對學生此時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和行為問題,心理教師通過網絡問卷調查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分析了解學生心理發展動態,并根據不同時期學生心理的變化特點,從居家心理調適、親子溝通、宅家學習自控力提升等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發。引導學生積極應對變化、及時疏導情緒。③面對長時間居家,家庭矛盾升級,容易引發親子沖突的情況,各地教育部門也大力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如錄制家庭教育講座、微課,組織開展“云家長會”等,指導家長關注孩子身心問題,調整情緒狀態,協助學生做好居家學習、返校復學前后的心理調適,為家長提供適切的支持與幫助。④對部分特殊的學生,學校也積極發起“關愛行動”,通過電話訪談、視頻聊天等,發動班主任、心理教師和同學的力量,及時排查和關注學生情況,搭建安全防護網。⑤在疫情間,各地也積極完善“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安全防護機制建設,如東莞市就聯合11部門印發了《東莞市關愛學生心理健康聯動工作方案》,推進建立跨部門關愛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聯動機制。
二、當前工作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1.?學生心理監測與評估機制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學校較多依賴于心理問卷調查,定期對學生心理狀況進行檢測并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心理監測手段較為單一。其實,學生的心理狀況是一個動態發展變化的過程,而且往往具有一定的隱秘性和防御性,監測結果難以及時有效呈現。如何長期有效跟蹤監測學生心理狀況,并根據監測結果發出警示,提出工作預警,是目前心理危機預防干預工作的難點。另一方面,過度的“心理測試”也使得教師和學生成為驚弓之鳥,談“心理問題”色變,或造成部分師生動不動以“心理問題”做借口,逃避或掩蓋真正的問題。
心理危機干預只有在對干預者心理狀況進行全面科學評估的基礎上,才能有序、科學地進行。然而受限于學校專業人員不足、專業知識缺乏、家校互信不強等因素,目前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的評估與干預,只能依托于醫院等專業醫療機構,造成部分學生問題被“視而不見”或“過度重視”,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2.?專業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①教師配置不足,按照廣東省“學生規模1000人以上的中學、1200人以上的小學須配備專職心理教師”的要求,目前專職心理教師的配備仍有較大缺口。②心理教師隊伍專業素養有待提升,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技能,其對心理教師的專業能力、教育教學水平要求非常高,不僅需要掌握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具備開展心育工作的扎實素養和能力,還需要一定的生活實踐經驗。目前心理教師隊伍較為年輕,缺乏實踐鍛煉,部分專職教師由其他學科轉崗,缺乏專業基礎,教師隊伍專業素養參差不齊。③教育部門和學校對專業教師的成長培訓體系不完善,缺乏長期督導,理論知識陳舊,成長速度慢。④對心理教師的工作評價和考核缺乏標準,在學校工作分配、績效考核、職稱評聘等方面,未能考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給予適度的調整和傾斜,打擊了部分心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3.?課程建設較為落后
心理課程課時一般安排在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中,缺少課程標準,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學校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行之有效的管理,活動課的開展缺少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在具體課程設計中表現出隨意性強、目標過高過大、忽視學生的整體發展和個體需求,或同一教學目標出現在不同年齡段的課堂中。心理課堂的隨意性不僅無法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有可能適得其反,造成了心理課就是“熱熱鬧鬧玩一下”的負面印象,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面。
4.?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不完善
轉介是中小學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是解決學生心理危機的重要策略,也是充分利用校內外專業資源的手段之一。但目前實際工作中常常出現轉介渠道不暢的問題,原因之一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不完善。雖然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才,但遠遠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特別是醫療機構心理健康服務能力有限。同時,由于職業培訓和資歷制度不健全,缺乏專業的持續教育和行業監管,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這造成了學校心理轉介工作陷入困境,轉與不轉都難,也造成了部分學生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介入,嚴重影響其身心成長。
三、未來的發展方向與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學校作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應努力構建起“教育+服務”雙模式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范例。教育模式是指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積極心理品質,挖掘學生潛能為目標的學生成長教育工作,服務則是指關注學生心理健康、解決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危機問題、發揮智庫作用影響教育教學決策等。
1.?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范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社會、學校的重視,更需要有完善的機構、規范的制度和必要的工作條件。在已建立起的工作管理機制的基礎上,需要不斷完善工作規范要求,建立健全學生心理狀況檢測與評估機制、轉介機制、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學生極端事件倒查機制、跨部門聯動機制等,不斷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蓋面,織好織密學生成長保護網,真正實現“社會關注、學校重視、家庭關心”的心育工作新局面。
2.?大力開展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未來應大力開展以促進學生成長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細化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品質養成的目標、設計精細化的心理健康課程、組織貼近學生實際需要的活動內容、開展學科融合的心育研究探索等。充分利用心理課堂,實施科學有效的心理活動輔導,探索心理課堂的教育教學方式、完善課堂評價,不斷提升心育工作水平。
3.?努力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①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心理健康問題。加大相關研究,聚焦青少年自殺預防、抑郁癥、成長適應等主題,并給予相應的研究支持。②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便利性。加強心理輔導室和學生成長指導中心建設,加大專業人員配備、經費投入等,利用信息技術提供更多便捷的輔導服務等。③充分發揮心理學對教育教學決策和實施的影響作用。心理學一直是教育教學的理論基礎,未來需要進一步借助研究成果、學生心理健康檢測的結果等,作為制定教育教學政策、深化教育改革、調整教學行為、優化師生關系等的參考。④完善學校心理服務體系的頂層設計。由于心理健康問題的復雜性,教育行政部門的牽頭和校際間的合作會較為高效,可借鑒衛生健康服務的模式,實現更大更多的資源整合和部門合作。
4.?持續加強心理教師專業隊伍建設
制定心理教師的職業標準。心理教師是專業性工作,它就像醫生和律師一樣不可替代。然而這項工作的職業標準是什么,需要哪些職業資格和條件,具備哪些職業素養,工作職責有哪些,如何開展實踐活動等等,目前缺乏統一或規范的要求。制定統一的職業標準規范,明確心理教師的入職要求、工作能力要求、崗位職責、工作范疇等,定時更新工作指引,有助于指導他們有序、規范、科學開展工作,減少心理工作的盲目性、隨機性與隨意性。
厘清心理教師的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屬于融合性較強的工作范疇,這就要求心理教師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取得專業資格,不僅需要掌握教育學及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還要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清晰的理解,能統觀全局,站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角度,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德育工作、學科教學、主題活動教育、教師培訓等有機整合、逐步深入,為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心理教師并非僅是心理學科教師、心理輔導者或德育工作者,而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統籌者、協調者和實施者。厘清心理教師的角色定位,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完善對心理教師的支持系統。心理教師的成長一直是制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發展的最大因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加大對心理教師的支持體系建設,包括在培訓進修、督導檢查、專業成長、危機工作支援、活動組織,甚至學校的人力支持等方面給予充分的重視,心理教師的經驗積累和能力提升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長期的資源投入,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個人的主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