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廣春
編者按:6月15日,教育部召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成立啟動會,會議宣讀了《中央編辦關于調整教育部職責機構編制的通知》,并強調新成立的監管司要以“釘釘子”的精神推動“雙減”工作落地見效。消息一經發布,便引發輿論關注和社會熱議。一段時間以來,中小學校外培訓野蠻生長,亂象層出不窮,不僅給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更嚴重干擾正常教育教學秩序,違背教育規律和兒童成長規律。本期以此為話題,探討化解校外培訓熱、讓教育回歸理性的可能之徑。
根據媒體報道,5月26日,針對社會廣泛關注的“雞娃”現象,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郭林茂表示,不贊同家長逼迫未成年人參加有關培訓機構學習的行為;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在公開征求意見過程中,近兩萬名未成年人提出的意見,絕大多數都關于減輕學生負擔的要求。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監護人的職責包括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學校應當與監護人互相配合,合理安排未成年學生的學習時間。
“不當家不知油米貴”是一句老話。在孩子教育問題上,似乎可以模造個句子:“不是家長不知培訓多重要。”現在,在校學生,尤其是參加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的未成年學生,幾乎沒有不參加校外培訓班培訓的。這話也許有失偏頗,卻反映了未成年學生學習負擔之重是普遍現象。從家長角度看,“不贊同家長逼迫未成年人參加有關培訓機構學習的行為”,為學生減負,保障其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自然如風過耳。
逼迫孩子參加培訓機構學習,未必是家長心甘情愿的。一方面,如果能夠杜絕學校教師一邊穩穩當當地捧著學校教師工作的飯碗,一邊又在自己家里或校外輔導機構輔導學生撈外快,如果學校教育能夠讓家長和學生省心,至少有一半的家長不會讓孩子參加校外培訓;另一方面,對校外培訓監管乏力,對校外培訓質量缺乏有說服力的評價,也是校外培訓成風的問題。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是階層群體實現向上流動夢想的途徑。這樣的信息認知和普及,引發了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培養,這也是校外培訓日漸繁茂的基礎。由此理解“再窮不能窮教育”,就知道勸阻家長不要送孩子參加培訓機構學習,能有多大效果了。
教育問題不僅是某個方面的問題,即不是學校問題,也不是個人、家長或社會問題。但辦好高質量學校教育,一定是需要重點關注、綜合發力的話題。以辦好高質量學校教育為主,以校外校訓機構監管等為輔,理清教育層面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才有希望減輕未成年學生的負擔,讓他們不總是單一地圍繞課本和作業轉,使這個年齡的孩子失掉應有的樂趣。
校外培訓機構所以紅紅火火,固然與他們能說會“吹”有關,但能讓學生提高成績,仍是硬道理。學校教育應該吸收來自方方面面的教育人才,不論他們是什么性質、什么文憑、來自什么地方。教師綜合素質高,學校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才得到一致認可,家長才不會花血汗錢,帶孩子頻繁參加各類校外培訓。
好的學校和好的教育政策,包括學校環境、設施,也包括學校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機制,包括教師聘用與晉升規定、學生考試規定、各類各級學校招生政策等。辦高質量的學校,要抓平衡、講公平、補短板,重視教師的合理流動。好的教育政策,與執行力是相伴而行的。有的教育政策很好,到了基層學校就變樣了。重視出臺新的教育政策,忽略這些政策的實施效果,再好的教育政策也只是形式。
把學校教育辦好,以高質量學校教育實現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共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