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梅
最近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小舍得》,天天刷屏家長圈,在觀眾中產生廣泛共鳴,育兒話題再次被炒到熱搜上。劇情圍繞雞娃、補習班、教育資源問題展開。劇中的三個家庭,無論在經濟條件、文化層次甚至在孩子的教育理念上都完全迥異,在育兒問題上被各種焦慮裹挾,盲目地給孩子報讀各種校外培訓班,最后導致家長和孩子們都焦慮不堪。
許多家長感嘆這部劇“太真實”,很多情節簡直就是身邊現實的“翻版”。現在,家長瘋狂送孩子上培訓班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但上培訓班究竟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多大的作用,很多家長并沒有好好思考過。“反正別人都在上,自己的孩子不上就落后了。”正是這樣的集體無意識,導致各類培訓班的生意非常紅火。再加上培訓班的舉辦者,又有意識地通過各種途徑制造一些教育焦慮,家長們就更難淡定了。
有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國人花錢排行榜前三位的分別是教育培訓、住房和保健養生。教育培訓費用支出高居消費排行榜榜首。家長口袋的真金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校外培訓機構賬戶,家長寧可省吃儉用,也要把孩子送去輔導機構。甚至有些家長,一廂情愿地將孩子的前途與命運完全“賭”在校外培訓上。
家長花了錢,孩子的學習成績真的提上去了嗎?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份《關于將學生從校外輔導機構“拉”回學校的提案》被提交到政協會議上。提案的調查結果顯示:上培訓班、隨大流的學生占了近一半,有約70%參與培訓班的受訪者覺得,培訓班效果很一般,有67%的受訪者覺得,參加培訓班的經濟負擔很重。
孩子的大腦不是容器,絕不是“往里裝總能裝得下”。長期被培訓班占領的孩子,沒有時間休息和娛樂,也沒有時間自我成長,長期單調枯燥的生活,加上學習的壓力,容易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健康狀態,甚至性格怪異、心理扭曲的狀態。
家長對校外培訓的盲目追棒,背后隱藏著家長對教育孩子的深度焦慮。既有對自已育兒無能的恐懼,也有來自孩子學校的壓力、來自家長之間的互相攀比等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界限不清,彼此之間的錯位越位或空位引起的混亂無序,也是造成家長焦慮的主要根源。
家校教育既有交集,也有本質的不同。學校教育是面向多數學生的教育,提供公共的、普遍的、以傳授知識內容為主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屬個性化的教育,以培養孩子內在的品性為主的教育,著重培養孩子生活能力、學習能力、行為習慣等。
可見,知識的傳授主要責任屬學校。但有些教師對家校教育邊界不清,隨意給家長布置“作業”,如要求家長給孩子背書、聽寫、輔導功課等。這無形中加增了家長麻煩與焦慮,自己踩了“高壓線”也不自知。教育部對此有明確要求:教師不得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家長的育兒焦慮不僅來自輔導作業,更多來自孩子之間成績的比較。教育行政部門明文規定,不能公布學生的考試成績,然而,實際上公開學生考試成績仍然是學校的“常規操作”。如果學校對待學生的分數像對待孩子的隱私一樣進行保密,那將大大減輕家長的焦慮,家長把孩子“推向”輔導機構的概率也會大幅降低。
現實生活中每一名父母都關心自己孩子的成長,都在認真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學習如何激勵,如何溝通,但是家庭教育到底要教什么,家長卻沒有認真思考過。目前,是否有一本權威讀本,能夠系統科學地指導家長教育孩子,讓家長不再“盲人摸象”?2020年11月,中國教育學會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出版了《家庭教育手冊》。《家庭教育手冊》對每一學段的孩子需要培養的能力和習慣都有清晰地指引,對家庭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也有系統的指導。可以說,《家庭教育手冊》是家庭教育的“小百科全書”,家長在育兒方面遇到的難題在此套書中都能得到有效幫助。通過《家庭教育手冊》,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規律有了系統的了解,對家庭教育也有了全面的了解,自然對孩子校外輔導機構的選擇也將變得謹慎起來。
在學生成長之路上,家長要與孩子一起成長,立足孩子內在品性的培養,立足孩子的長遠發展;學校教育要以生為本,不觸碰政策“高壓線”,不把孩子學習壓力轉移給家長;輔導機構也要堅守行業秩序,立足查缺補漏,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中的疑點、難點,三者各從其位,最終形成育人合力,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本欄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