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波濤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發展源遠流長,詩人燦若群星,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作為五千年文明所孕育的傳統文化,中華詩詞是其中最燦爛的篇章,中國千年來崇高精神、優秀美德、藝術美學在詩歌中表現得非常充分。很多充滿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名篇佳作,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而且展現了詩人獨特的精神和藝術追求,其中的情感和藝術手法給讀者帶來了情感陶冶和藝術享受。
一、感知、品味古典詩詞之美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融合豐富的想象,展現優美的節奏和旋律,反映社會歷史生活和詩人獨特的情感與審美情趣。詩歌雖然篇幅短小,表現的內容卻非常豐富,有自然之美和社會萬象之美,有人性和人情之美,也有山水田園之樂、清新淡雅之趣,用一種欣賞的眼光看世界,從美學的視角去審視,其語言美、音韻美、情感美、意境美,美不勝收。
1.?感知古典詩詞的情感之美
詩言志,歌詠情。詩詞最主要的內容是抒發情感,表達個人一時或者一直難以釋放的情感。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生活發生著千變萬化,時代也在進行種種變革,但唯一不變的是人類的情感,這是時代和生活作用在人們內心的各種情感。這種情感能夠穿越時空,傳遞萬年,具有永恒的生命,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誦讀起來,都能夠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古典詩詞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之一是表達了最為誠摯的情感,一直閃耀的是情感美的光輝。
每一首傳世佳作讀起來都讓人心情蕩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唱出了李白的豪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吟出了杜甫的無盡傷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詠出了白居易的貶謫失意之痛,“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道出了東坡先生的超然與灑脫。詩人用凝練的語言表達出豐富的思想,借助有限的詩句抒發了無盡的情感,這些詩句漸漸脫去了個人的主觀色彩,而且成為一種共有的情感。每個人帶著自己的社會體驗和生活閱歷誦讀詩詞,都要融入個人的情感,在誦讀之中找到情感的相通之處,讀出詩中永恒的社會生活感悟,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正是古典詩詞最為永恒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詩歌最為根本的魅力所在。
2.?品味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
從美學的角度看,美是一種主客觀的統一,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內心所產生的心理愉悅之感。美學家朱光潛有一句名言:“美在意象。”古典詩詞最注重的就是情與景的融合,王國維在其著名的作品《人間詞話》中指出:“作詩,意與境而已矣。”并反復強調“有境自成高格”。每一首詩詞中的意象選取和畫面描繪都不是簡單的景物堆放,也不是單一的客觀物象疊加,而是經過作者反復篩選,打上了強烈主觀色彩的意象組合,是詩人情感與物象的有機融合。每個事物都著上了作者的情感色彩和審美線條,都是由詩人情感串聯起來的獨特意象,構建成一個唯美的畫面意境。不同于鏡頭直拍的物象群,是可觀更可感的形神兼具、情景相融的藝術境界。
例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歌的前兩句,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這些意象色彩明麗,融合視覺、聽覺,將靜態景物與動態景物有機融合,實現了自然景物和后兩句人文景物的完美融合,展現了一處色彩明麗、充滿生機活力、昂揚向上的春天美景。不僅色彩明麗,畫面感非常強,而且色彩選取、意象組合、動靜結合得宜,把讀者帶進一個唯美的畫面之中,讓其陶醉在詩人創設的意境之中,感受詩詞的意境之美。
3.?體味古典詩詞的音韻之美
中國古典詩詞都是和樂而唱的,古典詩詞不僅有著真摯的情感、唯美的意境,還有著優美的旋律節奏,體現出明顯的音韻之美。我國文學作品中最具音樂美感的就是詩歌,節奏感和音韻感非常強,古人一般都是唱詩,或者叫吟詩誦詩,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詩詞的術語之中有“節、章、闕”,它們表示詩詞的節奏和分層,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的段落,這是詩歌的音樂特性使然的。遣詞造句注重平仄和諧,強調押韻,就是為了便于吟誦,給人以樂感和美感。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詩歌講究押韻和平仄,后來的宋詞注重長短相間,節奏和諧,還有很多的詩歌注重疊詞的巧妙運用,抑揚頓挫,回環往復,具有明顯的音韻之美。
例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中有這樣幾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四句詩非常注重平仄,“蹊”“低”“啼”押韻自然,讀起來朗朗上口,“時時舞”“恰恰啼”,疊字的應用,使之更具音樂和諧之美。在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這首詞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其疊字的運用歷來為人所稱道,不僅能夠表現詞人南渡以后,國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凄慘悲苦心境,而且讀起來樂感很強,很好地表達出李清照內心的悲苦。
二、在閱讀鑒賞之中注重審美教育
古典詩詞是一座審美教育的藝術寶庫,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鑒賞之中接受審美教育。
1.?把握情感意象,強化審美體驗
古典詩歌閱讀鑒賞,應從情感和意象入手,引導學生誦讀,感知古典詩詞的情感和意境之美。審美能力是一種實踐能力,需要在實踐中反復體味,不斷強化,注重體驗,慢慢變成學生的內在素養,逐步形成審美能力。教師需要做好引導工作,為其創設更好的情境,讓他們能夠在閱讀之中找到感覺,從把握情感入手,做到整體感知與具體分析相結合,真正領悟詩歌的藝術之美。
例如,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讓學生抓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兩句,聯系詩人的處境,體會其中的精神和情感,感知詩人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卻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以及“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且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讓學生反復誦讀,抓住其中典型的詩句和詞語,在體驗中慢慢培養他們的理解、感悟、鑒賞等能力。
2.?引導學生鑒賞品讀,培養審美、理解和判斷等能力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鑒賞品讀,含英咀華,關注局部細節,融入理性思考,注重分析詩詞中動與靜、情與景、實與虛的關系,學會鑒賞和體悟,逐步凈化心靈,獲得情感共鳴,體會詩詞的理趣。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全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很多寫景的詩句實際上都是抒寫人情,月光“卷不去”“拂還來”,暗示相思之情纏綿悱惻,難以排解。“夢落花”,暗示春將盡,引導學生品讀鑒賞,逐步培養他們對詩詞之美的判斷和理解能力。
3.?開展審美創造實踐,強化審美、想象和創造等能力
中國古典詩詞最為突出的特色之一是將主觀情感融入到畫面之中,通過一系列意象組合,表達情感,創造美妙的詩詞意境,將讀者帶進一定的畫面之中,感知其意境之美,體會詩詞的情感意蘊。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鼓勵學生進行藝術再創造,讓詩詞由文字變成生動的畫面意境,讓他們真正學會欣賞詩詞。應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學生想象,讓他們在詩詞的殿堂里展翅翱翔。
總之,充滿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古典詩詞展現了詩人獨特的精神和藝術追求,開展古典詩詞鑒賞和審美教育,讓學生學會鑒賞古典詩歌,欣賞其情感和藝術之美,感知先賢圣哲對藝術和美的不懈追求,有利于豐富學生情感,提升其藝術修養和文化品位,并有助于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