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祥朵


摘 ?要:目的 ?探析老年性腦梗死患者應用優質護理的臨床價值。方法 ?以蘭陵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6例老年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選取時段范圍從2019年6月~2020年6月,分組方法為隨機數表法,組別為常規組與優質組。常規組38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優質組38例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負面情緒、日常活動能力、運動能力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相較于常規組,優質組護理后抑郁、焦慮評分明顯降低,運動能力、日常活動能力評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護理前相比,兩組護理后抑郁、焦慮評分明顯降低,運動能力、日常活動能力評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優質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優質護理在老年性腦梗死治療中應用時,有助于調節患者負面情緒,提高運動能力、日常活動能力與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薦應用。
關鍵詞:老年性腦梗死;優質護理;負面情緒;日常活動能力;運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5-0109-03
老年性腦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等特點,如果未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同時,隨著患者年齡的不斷增大,生理功能的不斷減退,使得患者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所以,在老年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必須加強護理工作的落實,以此改善患者身心狀態。優質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法,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有助于改善患者身心狀態,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2]。基于此,本文現以蘭陵縣人民醫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老年性腦梗死患者76例為觀察對象,分析優質護理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在蘭陵縣人民醫院治療的老年性腦梗死患者76例為觀察對象進行分組,選取時段范圍從2019年6月~2020年6月,分組方法為隨機數表法,組別為常規組與優質組。
常規組38例患者中,年齡:最小為61歲,最大為82歲,平均為(69.85±3.25)歲;性別:男性20例,女性18例。優質組38例患者中,年齡:最小為62歲,最大為82歲,平均為(69.16±3.34)歲;性別:男性21例,女性17例。兩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確診為腦梗死;年齡>60歲;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疾病或者認知障礙;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常;依從性差。
1.3 ?方法
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即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遵照醫囑指導患者用藥,給予患者基礎護理,持續護理1個月。
優質組實施優質護理,即①環境護理:患者病情康復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必須高度重視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一個溫馨、舒適、輕松的醫療環境,讓患者身心均處在舒適狀態。此外,加強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并注意病房整齊、潔凈,以此促進患者病情康復。②健康宣教:根據患者實際需求,詳細說明有關疾病的知識,如發病原因、治療方法、防范措施、高危因素等,注意態度和藹,語言通俗易懂,以此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認知水平,并認真回答患者及其家屬的問題,減少顧慮,減輕心理壓力,提高配合積極性。③心理護理:因為患者缺乏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加之擔憂治療效果,使得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為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情緒變化進行嚴密觀察,及時和患者溝通,給予針對性開導,讓患者樹立信心,以此讓患者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④飲食護理:在日常飲食中,護理人員應給予恰當的指導,保持飲食均衡、合理,以此加快病情康復。在飲食中,以低脂、低鹽、低膽固醇、高維生素的食物為主,適量攝入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建議食用植物油,少量食用動物油,多吃新鮮的瓜果蔬菜,不可暴飲暴食,同時禁煙禁酒。⑤康復護理:在患者病情穩定之后,協助患者進行患肢訓練,激發健肢潛能,例如,在穿衣過程中,先穿患肢側衣服;在脫衣服的時候,可以先從健側開始脫。此外,指導患者進予以吞咽、言語功能訓練,如聽、讀、舌肌等訓練,以此加快患者功能恢復。持續護理1個月。
1.4 ?觀察指標
負面情緒:利用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的負面情緒進行測評,分值范圍0~100分,評分越低越好。日常活動能力:利用日常活動能力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的日常活動能力進行測評,分值范圍0~100分,評分越高日常活動能力越強。運動能力:利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的運動能力進行測評,分值范圍0~100分,評分越高運動能力越強。護理滿意度:利用自制調查問卷對患者護理1個月后的滿意度進行測評,分值范圍0~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為比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就是非常滿意率與比較滿意率的總和。
1.5 ?統計學處理
將研究數據輸入SPSS 22.0軟件中處理,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x±s)和[n(%)]表示,檢驗值分別為t值與χ2值,當P<0.05時,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面情緒、日常活動能力及運動能力評分
相較于常規組,優質組護理后抑郁、焦慮評分明顯降低,運動能力、日常活動能力評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護理前相比,兩組護理后抑郁、焦慮評分明顯降低,運動能力、日常活動能力評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優質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老年性腦梗死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病因就是腦組織局部血供障礙致使腦組織缺氧、缺血、壞死,具有發病急、病情重、進展快等特點,不僅會使患者出現肢體功能障礙,還會威脅患者生命健康[3]。所以,在老年性腦梗死治療過程中,必須加強護理工作的展開,以此加快患者康復,改善患者肢體功能。
優質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方法,通過環境護理、心理護理、健康宣教、飲食護理、康復護理等措施的落實,能夠盡量滿足患者的所有需求,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復[4-5]。除此之外,能夠針對患者的個體差異,給予恰當、有效的護理服務,保證患者各項需求得到滿足,進而最大限度減輕患者負面情緒,改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與運動能力,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及預后[6]。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優質組護理后抑郁、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運動能力、日常活動能力評分、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與有關文獻[7]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由此說明,通過優質護理的實施,能夠顯著改善老年性腦梗死患者的負面情緒、日常活動能力及運動能力,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老年性腦梗死患者應用優質護理時,有助于改善患者負面情緒、運動能力及日常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薦應用。然而,本次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選取的研究對象數量較少、選定的研究范圍較小等,使得研究結果不夠全面、準確,所以,為了進一步提高研究結果的全面性與準確性,可適當增加研究對象選取數量,擴大研究范圍,以此為老年性腦梗死患者護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參考。
參考文獻
[1]謝桂蘭,楊慧娟,鄒琴娓,等.優質護理服務在老年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33):219-222.
[2]景麗.在醫治老年性腦梗死過程中優質護理服務的實際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5):276-277.
[3]陳正靜.優質護理在老年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8,34(14):2235-2237.
[4]李春秀.優質護理服務在老年性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繼續醫學教育,2020,34(4):115-117.
[5]李平.優質護理服務在老年性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6):754-755.
[6]趙玲玲.老年性腦梗死護理中開展優質護理的干預價值體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2):183-185.
[7]賴石娣,陳華清.優質護理在老年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29):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