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華 張瑜航


摘 ?要:目的 ?研究HIV/AIDS發現時間晚的相關因素及對策。方法 ?在國內艾滋病統計信息系統上隨機納入云南省HIV/AIDS患者,共有218例,均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確診,回顧其資料,其中晚發現者84例為發現晚(臨床診斷結果已確診為艾滋病,或CD4細胞數在200個/mm3以下)組,早發現者(HIV-RNA和P24抗原陽性,無顯著臨床癥狀,或是急性期,伴有發熱、惡心、盜汗等表現)134例為發現早組,并用問卷方式調查其發現晚的相關因素,制定應對對策。結果 ?在218例HIV/AIDS患者中,以性傳播、毒品注射、母嬰傳播為主要渠道,高危因素有對艾滋病知識了解不足、害怕隱私暴露、性伴侶固定、無主動檢測意識、感染風險淡薄、性伴侶有艾滋病但未告知、無侵入性檢查治療史、艾滋病癥狀不明顯等。結論 ?為減少HIV/AIDS病例,需強調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普及HIV/AIDS知識,推廣安全套的使用,樹立艾滋病主動檢測意識等。
關鍵詞:影響因素;艾滋病病毒感染;風險意識;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R512.9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5-0190-02
艾滋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公共衛生的傳染病,是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導致免疫系統被嚴重破壞,進而發生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的疾病[1]。發現晚指的是在患者確診陽性時已經處于艾滋病期。有學者指出,艾滋病發病較隱匿,其潛伏期一般在7~8年,有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特點,我國人口基數大,使得HIV/AIDS病例較多,其防治工作仍處于嚴峻態勢。艾滋病傳播途徑有性行為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一般人群中艾滋病發生率不斷增加,若發現時間較晚,會錯過艾滋病的最佳治療時機,且存在機會性感染風險,即使花費較多醫療費用,也很難控制死亡事件的發生,需對艾滋病病毒感染盡早確診[2]。基于此,文章納入國內艾滋病統計信息系統上云南省的218例HIV/AIDS病例,對其進行全面分析,重在研究疾病發現晚的相關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國內艾滋病統計信息系統上云南省HIV/AIDS病例,共有218例,均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確診陽性,有130例男性,88例女性,年齡段22~54歲,年齡均值(38.49±5.66)歲。納入者依據HIV/AIDS發現時間分組,其中發現晚者為發現晚組(臨床診斷結果已確診為艾滋病,或CD4細胞數在200個/mm3以下),發現早者為發現早組(HIV-RNA和P24抗原陽性,無顯著臨床癥狀,或是急性期,伴有發熱、惡心、盜汗等表現),課題納入者及倫理委員會均同意研究。發現晚是指臨床診斷結果已確診為艾滋病,或CD4細胞數在200個/mm3以下。
1.2 ?方法
回顧國內艾滋病統計信息系統上隨機納入的云南省HIV/AIDS,共218例的病歷資料,條件允許下與其直接交談,或與參與診治的醫生進行交談,同時進行發現晚影響因素的問卷填寫,其中包括婚姻情況、傳播途徑、影響因素等,此過程和HIV/AIDS者深入溝通,保證結果的準確性,以獲取更為全面的數據資料。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HIV/AIDS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婚姻狀況和傳播途徑。探究發現晚的影響因素,包括有無主動檢測意識、對艾滋病了解不足、性伴侶有艾滋病未告知、性伴侶固定、感染風險意識淡薄等。
1.4 ?統計學方法
基本情況和發現晚影響因素均在SPSS23.0中用[n(%)]表示,屬計數資料,χ2檢驗完成后(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
2 ?結果
2.1 ?HIV/AIDS病例基本信息
218例HIV/AIDS病例,發現晚組有84例,其中已婚者66例,異性、同性性傳播者分別是76例、7例,感染途徑不詳1例。各項數據和發現早組有差異(P<0.05)。見表1。
2.2 ?發現晚影響因素
在發現晚的84例艾滋病患者中,發現晚因素有對艾滋病知識了解不足、害怕隱私暴露、性伴侶固定、無主動檢測意識、感染風險淡薄、性伴侶有艾滋病但未告知、無侵入性檢查治療史、艾滋病癥狀不明顯等。見表2。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云南省38.53%的HIV抗體陽性者發現時已處于艾滋病期,發現晚的嚴重現象說明此地存活的艾滋病傳染源發現不足。在發現晚的84例艾滋病患者中,對其原因分析發現:多數艾滋病患者對艾滋病相關知識并無清楚明確的了解,不知道艾滋病傳播途徑、癥狀、檢測途徑等,即使有高危傳播風險或相關癥狀也很難意識到,沒有主動就醫檢測,僅當癥狀難以忍受時,至醫院就診檢出。現代社會對艾滋病的認知度逐漸增加,但仍有部分歧視的現象,部分患者在調查時表明進行艾滋病的檢測時擔心周圍異樣的眼光,害怕隱私暴露,以至于檢測時間不斷推遲[3]。多數性伴侶固定的患者則認為自身性行為較安全,自己和性伴均無不良性行為,能摒絕性傳播造成的艾滋病。有的患者則認為,只有性行為不良者以及吸毒的人才會感染艾滋病,艾滋病離自己還很遠,主動檢測意識不足。
因非婚非付費的性行為感染的患者懷有僥幸心理,對自身性行為和性伴侶并未存有疑惑,感染意識較低[4]。有些艾滋病病毒感染來源是性伴侶,但性伴侶在各因素下未坦白自身疾病,在進行性行為時未完善保護措施,使得艾滋病不斷傳播,而被感染者出于對性伴侶的信任,不認為自己會感染艾滋病,在最后癥狀嚴重時才被檢出。此外,侵入性檢查和治療史能引起患者和醫務人員的重視,從而通過各項檢查明確機體的感染情況,而艾滋病癥狀不明顯則無法引起艾滋病患者的重視,導致發現時間較晚。為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的早期檢出率,要強化艾滋病的宣傳工作,讓一般群體意識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和主動檢查的重要性,并實施反歧視工作,消除艾滋病歧視現象。有關部門需要加強性安全教育,推廣使用安全套,減少性途徑傳播[5]。醫療機構要實施“逢血必檢”、疫情嚴重地區普遍性篩查等工作,進一步擴大檢測覆蓋面,能及早的發現感染者。針對害怕檢測暴露隱私的患者,應推廣更便利可及的檢測試劑,實現自檢自查。強化確診患者的隨訪和管理工作,落實單陽家庭的告知和定期檢測工作,避免性伴侶未告知而導致發現晚的情形。此外,居民需樹立艾滋病風險意識,完善自身和性伴侶的艾滋病檢查工作,以便盡早發現艾滋病感染,進行性行為的規范[6]。
綜上所述,對艾滋病檢測知識知曉不足、害怕隱私暴露、風險意識淡薄、無主動檢測意識、性伴侶有艾滋病未告知等均會延遲HIV/AIDS發現時間,為實現早發現早控制,需進一步擴大篩查覆蓋面,普及艾滋病相關知識,提高知艾防艾意識,推廣安全套的使用,醫療機構實施“逢血必檢”等措施,加強陽性患者的管理和配偶的告知與檢測,確保早發現、早治療,控制疾病的傳染。
參考文獻
[1]曹文杰,袁智,韋薇,等.2017年貴州省新報告HIV/AIDS病例晚發現比例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9,25(12):1225-1228.
[2]楊作凱,王 ? ?,方益榮,等.紹興市新報告HIV/AIDS病例晚發現特征分析[J].預防醫學,2019,31(6):603-605.
[3]湯恒,申幸福,張薇,等.2012-2016年湖北省新發現經性傳播艾滋病晚發現病例特征及影響因素[J].實用預防醫學,2018,25(9):1025-1029.
[4]袁月榮,唐倩如,陳冰冰,等.海曙區新報告HIV/AIDS病例晚發現情況分析[J].預防醫學,2018,30(11):1136-1137,1141.
[5]徐銀,駱鶯,陸紅達,等.江陰市新發現HIV/AIDS病例的晚發現影響因素及預測模型[J].職業與健康,2019,35(8):1086-1089.
[6]朱勇,馬鳳勛,吳維東,等.重慶市榮昌區2012-2017年晚發現HIV/AIDS病例特征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9,25(1):37-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