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摘 ?要:目的 ?探究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2018年5月~2020年5月規劃為研究時段,且以該時段內在臨邑縣人民醫院行心血管疾病治療的126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基于病歷號單雙抽取規則均分為對照和觀察兩組,每組6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則實施持續性人文關懷干預。分析比對兩組對象焦慮、抑郁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干預前,兩組對象SAS、SDS評分對比均未呈現明顯區別性(P>0.05);干預后,觀察組對象SAS評分及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該組對象護理滿意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比對結果數據差異顯著(P<0.001)。結論 ?在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應用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措施效果顯著,能有效緩解患者焦慮、緊張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應用。
關鍵詞: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5-0146-03
隨著我國老齡化日趨嚴重,老年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威脅我國老年人群的生命安全健康[1]。心血管疾病是臨床常見循環系統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病情復雜且病情較重,治療時易反復,治療難度較大[2]。此外,老年人群由于年齡增大,身體機能下降,人體免疫力降低等因素,進一步加大了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護理難度[3]。相較于傳統護理措施,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措施通過更為細致、人性化的護理干預方式,能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效果[4]。本文就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將2018年5月~2020年5月規劃為研究時段,且以該時段內在臨邑縣人民醫院行心血管疾病治療的126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基于病歷號單雙抽取規則均分為對照和觀察兩組,每組63例。對照組中30例男性,33例女性,年齡范疇56~84歲,平均年齡為(67.09±4.23)歲;觀察組中32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范疇56~84歲,平均年齡為(67.22±4.25)歲。至研究起始所涉及內容均獲得了所有對象簽署的知情同意書,同時報備了醫院倫理委員會并獲得了批準。對象分組后涉及基線資料對比結果未具明顯區別(P>0.05)。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遵從醫囑,本人及家屬知情并簽訂同意書;②臨床病歷完整清楚,臨床確診各類心血管疾病者。
排除標準:精神障礙、合并嚴重器官及系統性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對象予以常規護理干預,醫護人員需全面監測患者的病情狀況并實施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給予患者心理關懷。
觀察組對象則實施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措施,具體如下:①建立護理關懷小組。由科室護士長和護理專家組織護士成立關懷護理小組,實施激勵獎勵制度,減輕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優化排班時間,創造和諧、安全的人文護理環境。護理人員需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發自內心的關懷患者心理狀況,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②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醫護人員需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積極、有效的溝通,拉近與患者的關系,及時幫助患者緩解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積極心態,配合康復護理;③環境護理。應保持良好的病房環境,并根據患者耐受度,及時調整病房內的溫度、濕度和光線,及時開窗通風,減少病房內的環境噪音。在公共場所張貼溫馨提示牌,預防患者跌倒、滑倒情況的發生,提高護理服務質量。④細節護理。在使用儀器時應盡量減少噪音的產生,并安裝床簾,保護患者隱私。護士應穿戴整潔的護士服,在患者及其家屬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兩組對象均連續干預1個月后,分析比對兩組焦慮、抑郁情況及護理滿意度情況。
1.4 ?評價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負面情緒狀況,評分范圍:0~7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狀況越嚴重。采用院內自擬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問卷共分為滿意(85分以上)、一般滿意(84~60分)和不滿意(60分以下)共三個維度,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滿意度越高。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研究本研究中統計學分析過程均運用軟件SPSS21.0予處理。統計運算中,分別運用t檢驗及χ2檢驗計量資料(x±s)及計數資料[n(%)]組間差異。而對比結果值則以P表示,以P<0.05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對象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情況
干預前,兩組對象SAS、SDS評分對比均未呈現明顯區別性(P>0.05);干預后,觀察組對象SAS及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各項比對結果數據均呈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01)。見表1。
2.2 ?兩組對象護理滿意度情況
觀察組對象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比對結果數據呈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01)。見表2。
3 ?討論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口老齡化現象不斷加劇,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號稱“第一大殺手”,嚴重威脅著我國老年人群的生命安全健康。此外,老年人群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下降,身體免疫力較差,護理難度較大[5]。由于心血管疾病病程較長、病情復雜,多次反復住院不僅加大了治療及護理難度,還進一步加大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據調查顯示,患者焦慮情緒的產生源自諸多因素,與其自身年齡,性格特點,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遺傳因素都有很大的關系。而良好的護理措施不僅能改善患者的護理效果,還能進一步緩解患者不良情緒[6]。隨著時代的發展,患者對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較于傳統護理措施,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堅持“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原則,將人文、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務理念與臨床經驗相結合,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護理措施。持續性人文關懷堅持讓醫護人員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通過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和需求,提供更為人性化的心理護理措施。與此同時,良好的人文關懷環境也能進一步促進患者對醫院和醫生的信任感,還能幫助患者塑造治療信心,從而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7]。而就本次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對象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焦慮和抑郁情況也較優于對照組,各項比對結果數據呈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01)。
綜上所述,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應用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措施效果顯著,能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治療信心,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顧惠英.個性化人文關懷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感知控制的影響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9,27(S2):160-162.
[2]賀麗芳,李小英,李春艷,等.養老機構護理人員人文關懷行為及老年人關懷需求的比較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9,36(10):36-39.
[3]王婷婷.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配合精細化護理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心理狀態的影響分析[J].貴州醫藥,2019,43(2):328-330.
[4]陽彩紅.以人文關懷為依托的延續性護理對動靜脈內瘺術病人居家休養的干預效果觀察[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9,44(9):1282-1285.
[5]張豐健,官春燕,劉義蘭,等.醫院護理人文關懷模式研究現狀及對人文關懷模式構建的思考[J].護理研究,2020,34(16):2892-2895.
[6]章玉菊,劉治芳,陳瑋,等.人文關懷干預對老年心血管患者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的影響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20):223.
[7]梁艷華,王真.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15):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