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鋒 夏小凡 李 紅(通訊作者) 海南醫學院
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繼工業文明后一種新穎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的內容是人類、自然、社會此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借鑒發展,并且生態文明尊重這三者間的客觀規律,包含了其間的物質與精神成果。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表示要加大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力度,保證全民樹立勤儉節約意識、保護環境意識、愛護生態意識,養成合理消費的良好習慣,創造建設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國內和國際上都有許多學者仔細明確的研究了生態文明的表現形式、確切理論、實踐方法,先輩們的先進經驗為此次項目開展提供了相應的理論基礎,學校課程中對于問卷調查的設計、開展以及分析的內容為此次項目提供方法基礎。
我國正在經歷資源緊張、污染加重、生態系統退化的重大考驗,因此以大學生為主力的青年人要走好可持續發展道路、明確道法自然的意義、強化環境保護的觀念、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
生態文明建設實際上要將可持續發展延伸至可綠色、可循環發展的層面,可以理解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工程,目的是給后來者留下更多的綠水青山而不是留下不可彌補的破壞。生態文明建設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一步成熟,不僅僅為人民謀得福利,也指明了生態建設的歸途,更關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國上下及全黨內外都極其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陸續落實了相關政策,這些舉措推進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并且取得了明顯的積極成果。建設生態文明,從根本上講,是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是人實現自身更好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與歷史必然。[1]
1.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能否走好生態文明這一步,對我國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展理念已經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先進發展理念。從改革開放后的理念切換來看,資源和環境保護越來越受重視。發展視角的生態文明背后的隱喻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發展模式的切換,這不是評判過去發展模式的優劣,而是認為不同的發展階段可對應不同的發展模式。[2]因而在當今的背景下,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的必經之路。
2.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時期,我們追求的全面小康,不但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更能從經濟、環境、生態、思想、社會等多個維度滿足城鄉發展的需求。因此生態文明的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決條件。
3.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指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中心,以我國目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為基點,結合中國發展實踐的總結,并借鑒他國可取經驗,滿足中國發展要求,提出的戰略思想。
在海南島被作為受到國家重視的國際旅游島的時代背景下,建設島內生態文明逐漸提上政府工作日程。完善的生態文明基礎建設不僅關乎島內居民的生活質量、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更代表了我國基礎建設、生態文明教育等方面的努力成果。把生態文明通過憲法上升為國家意志,是憲法面對當前新局面接受老教訓、總結新經驗、探索新模式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確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自然和諧共存、人與自然共同繁榮的治本之方;是積極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力佐證。此次調查可以讓人們主動去了解生態文明,意識到綠色發展的重要性,還要讓大眾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意識到自身生活與生態環境是有機結合體,意識到我們的行動能讓大自然塑造的鬼斧神工永駐人間,也能實現民族發展和自然保護相結合。
第一題:世界環境日是哪一天?

第二題:您對生態文明的含義和意義的了解程度是?

第三題: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是?

第四題:您認為生態建設實踐中還存在的問題有?

(其他:缺乏國際合作)
建立養護成本的管理模型的目的是為了科學合理的制定養護的方案和計劃,合理安排相關的養護工序,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我國的養護成本管理模型主要有養護費用模型和養護管理模型。成本養護的費用模型是根據分析同一個養護的路段的工程單位造價得出的,我們建立一個坐標軸,以PCI為縱坐標,即Y軸,以不同的造作為橫坐標,即X軸,通過分析這一模型,我們不難看出,在臨界點之前采取預防性的養護措施是最有效的。
第五題:您更喜歡通過哪些途徑去了解生態文明建設?

第六題: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有以下行為?

第七題:您認為要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和踐行能力最有效的舉措是?

第八題:您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哪些問題?

(其他:缺乏國際合作、污水排放問題,尤其是村鎮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廢物回收再利用不到位、垃圾不分類)
在“世界環境日是哪一天”這個認知情況調查中,約有60%的受調者知道世界環境日,但其中小部分人不知道具體時間,另40%的人不知道世界環境日。世界環境日獨到的意義在于反映了人類對環境保護的認知和態度,表明了我們對美好自然生態的渴望和追求,是聯合國推動環境保護意識全球化、提升各國對生態問題關注度的一條重要途徑。總體來看,我國人民對生態文明的認識還不夠,有待加強。
生態建設實踐中存在最大的問題是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不夠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監管力度等不夠,也有少部分人覺得是資金不足和推廣宣傳的普及力度不夠。
從獲取途徑方面看,多部分受調者會通過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了解相關知識,還有較大比例的受調者通過城市宣傳和校園途徑了解到的。從此可以看出,國家對生態文明的宣傳方式具有多樣性,且涉及各種平臺、各個年齡段等。
從行動方面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數時候還是有保護環境的意識的,比如隨手關燈關水龍頭和保護花草樹木這兩項做得非常好,但一次性餐具、餐巾紙等的使用還是很普遍。外賣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讓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無法控制,隨之而來的便是亂扔垃圾等不文明問題。
從解決方式來看,過半數人認為個人行為和生態文明建設有關,但都認為應該從校園生態環保開始。
從調查結果來看,雖然近年來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有所加強,但人們卻沒有實際行動,且部分居民認為這些事應該由大學生來做。雖然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的主力軍,應該肩負起相應的責任,但生態文明的建設涉及我們每一個人,我們都應主動地參與到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來。
對大學生來說,我們應該加強生態文明意識的自我教育與培養[3],擔起我們應有的責任,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帶動其他群體保護環境,攜手助力建設生態文明。
對教育機構來說,要想提高各年齡層次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首先可以開設與其年齡、思想水平相匹配的生態文明建設公共課程或選修課程等,也可以開展以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為主題的一系列活動以及鼓勵大學生參與相關的志愿活動等。
對于政府而言。政府要做到健全環境審計信息披露制度[4],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問題等要及時公布,做到信息透明化,讓公眾能更好的了解生態文明的建設。
近年來,以生態文明為指導,一些相關法律法規逐漸暴露出不足之處,但令人高興的是關于這些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也在火熱進行。全國人民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行動也更主動、更自覺,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也在慢慢成形、逐漸完善。
此次調查讓本項目組成員對海南醫學院師生的環境生態意識有一定了解,就調查結果而言,海南醫學院師生雖環境生態意識較強,但是其實際行動卻于他們的環境生態意識有較大出入,有良好的環保意愿卻難以付諸實際。另外,環保工作不到位,沒有明確的獎懲制度都成了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的阻力。綜上所述:第一,激勵每一位公民將環保意識轉化為環保行動;第二,有關部門明確職責,發揮應有的作用。總而言之,要想生活在生態優美的環境中,我們必須將環保意識付諸于實際行動,共同努力,構建綠水青山、 金山銀山兼備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