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曉雪 蘇 航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吉林 長春 130122)
2021年2月我國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文件強調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優化農產品貿易布局。完善農產品地理標志開發體系是促進農產品貿易的有效起點,截至2020年1月,全國農村農業部認證機構共登記了293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而吉林省僅占24個,但如集安邊條參、靖宇林下參、靖宇西洋參等類似名稱的品牌,導致消費者對地理標志的認知度的混淆。因此,建立吉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開發體系和開發路徑,對實施吉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品牌戰略和保護機制等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管理尚未明確統一,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和農業農村部三家認證機構任意一家注冊,均視為注冊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由于地理標志產品和地理標志商標包含非農產品,因此本文主要使用農業農村部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定義,即: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
首先,在經濟意義上,農產品地理標志具有宣傳效應,在相同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農產品地理標志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以吉林省為例,新開河貢米和萬昌大米被列為農產品地理標志,使新開河村和萬昌鎮等一些小地區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因地理標志產品價格比無地理標志的產品價格平均高出50%,給所在地區經濟帶來了增長。其次,在文化意義上,農產品地理標志是由區域地區和人文元素相交的產物,推廣農產品地理標志,可以側面展現人文風情,發揚傳統文化和地理區域魅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該地區生活的人們帶來歸屬感和自豪感。最后,在政治意義上,地理標志產品多數是農產品,由廣大基層農民辛勤勞作而成,推廣農產品地理標志,符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農產品的可持續發展,還可以推動農民脫貧致富,改變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
在吉林省特色農產品不斷發展的強勁勢頭下,吉林省也因此獲得了各種殊榮,例如吉林省被譽為“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天下第一糧倉”等美譽。據統計截止到2020年末,吉林省各類綠色、有機、無公害的農產品數量多達上千個,擁有國際認證的有機食品200多個,國家批準的綠色食品600多個,吉林名牌農產品800多個,但是農產品地理標志只有24個。吉林省具有特色品牌的農產品不少,且知名度很高,但是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數量卻處于全國末端。
如表1所示,各地市間發展不平衡。集安、靖宇和吉林長白山位于長白山脈近域,地質條件優越,農產品種類豐富,3個地域農產品地理標志個數多達10個,占全省的比例達42%。遠離長白山脈地區的洮南、新開河等地,僅各1個,占比4%。部分地方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對農產品地理標志區域公共品牌意識薄弱,認識還不到位,導致發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的主動性不強,推進行動措施少,全省涉農縣中有近37.6%的縣無農產品地理標志。

表1 吉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匯總表
1.農產品地理標志宣傳較少
目前吉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政策實施已有多年,但是省內并不是所有區縣都有標志性農產品,且相關企業和農戶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知度有限,有些農戶甚至不知道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含義和帶來的綜合收益。可見,政府對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宣傳政策實施有限,并未達到應該有的效果。
2.地理標志產品開發體系繁瑣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地理標志產品的申請人需先請示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縣級人民政府批復,隨后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申請認證,由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專業分中心復審,由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專家委員會評審,再由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終審,最后由農業部公示并頒證。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到審批至少經歷6道程序,過程煩瑣,加之評審部門之多,不利于地理標志產品的開發。
3.企業參與農產品地理標志開發的積極性低
根據調查發現,全省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多達50多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500多戶,但是全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數量卻只有幾十戶,由于一系列原因,造成企業參與農產品地理標志開發的積極性不高,申請數量不多,批準結果也不高,不利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的開發。
1.未構建健全的地理標志宣傳機構
目前在吉林省的各區各縣地理標志的工作機構沒有專門負責人,有些基層工作人員對農產品地理標志政策了解不多,不專業,不精通工作流程,不能很好地對農產品地理標志政策的推進工作進行宣傳,也不能給予企業或農戶一定能力上的扶持,多數人不知道特定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更不知道品牌農產品地理標志必須要本地才可以制造生產。可以看出,吉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開發的宣傳機制并未構建起來。
2.行政部門職能重疊
我國的地理標志的申請評審部門有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縣級人民政府和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幾個部門,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專業分中心復審、評審再終審。申報部門多達3個,審核過程也多達3遍。評審過程煩瑣,評審人員不同,造成矛盾問題較多,在一定程度上職能有重疊,易造成不良影響。
3.申請地理標志條件較高
為了申請農產品地理標志,就需要達到地理標志的農產品的滿足條件,企業需要配備有符合標準化的生產設備、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高精的專研技術和相應的培育條件。例如遼源市龍泉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占地面積54600平方米,建筑面積26000平方米,注冊資本1779萬元,擁有總資產1.2億元,現有員工217人,其中各類技術人員數十人,年產濃香型白酒5000噸。地理面積、員工、技術等眾多條件在農產品地理標志開發過程都會造成困難,因此企業對于農產品地理標志開發的不積極。
如圖1所示,在吉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的開發過程中,開發的任務在于更好的對地理標志產品進行培育、統籌、監管和評估,所以開發過程至少包括政府、農業合作社、企業和種植戶,由他們構成一個多中心的體制構成體系。
1.農業合作社、各產業協會
農業合作社是農民自發組建的小型合作、互幫互助的組織。由種植戶為基礎,除承擔著農產品的種植、培養等工作,還為后續工作打下基礎,由組織負責將種植戶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各種信息和訴求收集整理后傳遞給政府,并將政府的相關政策信息傳遞給種植戶。是種植戶銷售農產品拓展市場的一條有效途徑。
各產業協會是一種民間性組織,指介于政府、企業之間,商品生產者與經營者之間,并為其服務、咨詢、溝通、監督的社會中介組織。它與農業合作社在企業和政府間的作用相同,不屬于政府的管理機構系列,是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
2.技術中心
技術中心是指各省市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要指導種植戶掌握符合農產品地理標志標準的科學技術知識、勞動經驗和生產技能,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科技創新,研究綠色生產技術,制定綠色生產技術規程。只有掌握和運用技術,才能在實際生產中提高勞動效率,創造高效優質農產品,從而生產出更多達到符合農產品地理標志標準的產品。
3.企業
企業是種植戶的銷售農產品拓展市場的另一條有效途徑。除一般小企業收購種植戶農產品外,龍頭企業利用先進的工藝和設備,把扶持生產環節作為實現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和義務,形成龍頭企業與種植戶利益均享、風險共擔的關系,實現企業和種植戶共贏。此外,企業爭取聯合政府,在資本投入、人才引進和品牌宣傳等方面,做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企業用資金、人才和品牌宣傳幫助政府,又可自身盈利,達到企業和政府雙贏。
4.政府部門
政府部門是農產品地理標志開發體系的重要一環,包括省級工作機構、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和農業部三個部門。在農產品地理標志開發體系過程中,一是做到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生產能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推廣優良品種的作用;二是強化資本金支持力度,探索工商獨資、集體注資和政企合作等模式,激發各類資本參與農產品地理標志市場開發積極性;三是強化人才支撐,鼓勵青年人才參與農產品地理標志創業創新;四是打造品牌宣傳,以微信、微博等媒體為平臺,開展多形式農產品地理標志進社區等宣傳活動,將地理標志與人文歷史、農業觀光采摘、民俗節慶、文化科普和農村景觀等融合推廣,引導公眾增強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消費理念。
目前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在申請的程序上比較全面,但是在申請初期,對于農產品的開發,缺少組織機構的選拔、培育和審核工作。
對此,如圖2所示,吉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開發體系路徑由開發和申請兩部分組成,開發過程包括挑選、培育和審核三個階段。
開發過程中,由技術中心、農業合作社或各產業協會及企業,組成農產品開發機構。首先由農產品開發機構在種植戶中選取一批優秀農產品作為培育對象;再由技術中心和企業給與相關農產品技術支持,推進標準化生產,健全培育過程質量管控和檢測體系;最后由農業合作社或產業協會根據政府相關農產品地理標志的達標指數,在開發階段完成內部檢測審核,確保產品達標后,由農業合作社或產業協會聯系省級工作機構提出申請。
申請過程中,省級工作機構對材料的真實性、規范性進行初審,并組織現場核查,出具初審意見;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對申請進行審查并組織專家評審,再由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代表農業部對社會公示,無異議后做登記決定并公告;最后由農業主管部門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