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觀蘭 李林春 韋珊娜 藍芳曉 羅遠秀
(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從甘蔗種植面積來看,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統計,2014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為1594.05萬畝,2015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為1377.5萬畝,2016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為1336.71萬畝,2017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為1314.18萬畝,2018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為1329.26萬畝,2014年開始至今廣西甘蔗種植面積不斷減少。南寧市、柳州市、崇左市、來賓市作為廣西的四大甘蔗主產區,種植的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1]。2020年與2021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有5萬~10萬畝的增加,達到1165萬~1170萬畝。崇左市甘蔗種植面積相比前一個季度增加10萬畝左右;南寧市減少種植面積5萬畝;柳州市加大對蔗區的扶持力度,種植面積增加5萬畝左右;來賓市種植面積與上季度基本沒有改變;受其他作物的影響,百色市減少種植面積約9萬畝;河池市受完善的種子補貼的政策刺激,種植面積有所增加,約4萬畝。從甘蔗單產來看,2010年跟2011年相比,廣西甘蔗單產明顯下降,平均約66.6t/hm2;到2016年,廣西甘蔗單產約78.4t/hm2,2017年約81.4t/hm2,2018年約82.3t/hm2。
目前,我們以廣西玉林博白縣三灘鎮種植的黑皮甘蔗作為調研對象,廣西玉林博白縣的甘蔗產量在廣西占比極高,是廣西現在最大的黑皮甘蔗生產基地,博白家家戶戶幾乎都種有甘蔗,博白種植甘蔗基本上全部集中在三灘鎮。從三灘鎮長那里了解到,三灘鎮全鎮每年種植保守估計面積都在2萬畝以上,種植的甘蔗節長、病害少、皮薄肉脆,暢銷全國各地。每畝能夠產出甘蔗7~8噸,目前每斤的批發價穩定在0.5毛左右,實現了蔗農人均純收入6000~8000元,博白縣90%以上的農業是甘蔗種植,甘蔗產業已經成為財政經濟收入以及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甘蔗作為“互聯網+特色農產品”扶貧產業之一,可推進經濟的發展。博白縣黑皮甘蔗抓住“互聯網+”背景下的市場機遇,建立了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種植示范基地,同時在平臺搭建網站:廣西黑皮甘蔗種植技術網,為蔗商以及顧客提供黑皮甘蔗地批發價格信息、行情走勢預測分析等資訊。了解甘蔗的價格可以說是種甘蔗人的需求,只要是種甘蔗的,都知道上網了解甘蔗價格,而不僅是只聽取甘蔗代辦的信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更方便查甘蔗價格以及蔗農發布賣甘蔗信息等,互聯網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但甘蔗產業“互聯網+”的建立與銷售還處在初步階段。博白縣的甘蔗產業營銷對實體店的店面要求低,但產品還是以線下營銷的傳統渠道為主的模式,在當前的“互聯網+”助農的時代下,還是暴露了一定的缺陷。
博白的黑皮甘蔗網絡銷售平臺主要是以網站為主,比如惠農網、廣西甘蔗網等網站,相比于當下熱門的電商服務平臺,如淘寶、拼多多、京東等,其知名度過低。對于網站,大多是經銷商需要才有所關注,但黑皮甘蔗面對的是廣大消費人群,忠誠度很低,但當下的電商平臺,其消費者忠誠度較高,所以在此情況下,博白的黑皮甘蔗存在的網絡銷售問題就是銷售平臺有所限制,大眾對其黑皮甘蔗網站銷售平臺忠誠度不高且不熟悉。
品牌影響力已成為左右顧客選擇商品的重要因素。品牌對消費者來說,起到影響其購買決策的作用,能讓顧客選購時減少購買時間與精力。同時,品牌意味著擁有較好的質量和品味,由此顧客選擇購買產品時選擇品牌產品,通常能提高整體顧客滿意度和消費體驗。玉林博白甘蔗雖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它自身還沒有打造出一個自主品牌名稱,品牌意識較為薄弱,缺乏市場競爭力。
廣西博白縣黑皮甘蔗的營銷主體在種植、銷售、流通、服務等環節還存在著很多明顯的碎片化問題,搭載互聯網建立的營銷規模化、標準化不夠完善,博白縣甘蔗的農業產業化主要以廣大農戶為基礎,以銷售代辦等為依托,是產供銷的一體化經營模式,但互聯網整合資源程度較低,這導致了生產分散以及營銷主體眾多而形成的產業鏈還處于前端,市場信息資料得到的渠道有限,甘蔗市場的需求無法得到有效的滿足。針對甘蔗等開發的專業網絡營銷平臺很少,“互聯網+”甘蔗產業的營銷規模小、融合程度低,目前仍未能形成專業化發展格局[2]。
經過調查發現,當下博白黑皮甘蔗的品質有的達不到一定的優良性,在面對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時,可能會在自然災害的影響下低產甚至直接死亡,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機械化程度低,導致生產規模小以及勞動強度大等因素。甘蔗種植技術得不到改善,如施肥量控制技術落后、有機肥缺失等,都能夠影響黑皮甘蔗的產量和質量,因此也會導致于黑皮甘蔗的質量達不到“雙高”的標準,影響“互聯網+”營銷的口碑傳播及推廣銷售。
拋棄一些關注度不高的甘蔗網站銷售平臺,專注于推廣某一點擊率和關注度高的廣西黑皮甘蔗大網站且來進行推廣,相對于當下廣大消費者關注度比較高的電商平臺來說,某一特大廣西黑皮甘蔗網站雖然比不上當下的電商平臺,但前期也已經有一些自己的忠誠度消費者,可以牢牢抓住這些忠誠度消費者,成為以后的黑皮甘蔗銷售穩定的客源;選擇淘寶、拼多多等當下熱門電商平臺來注入新的銷售力量,更專注于黑皮甘蔗在這些電商平臺的推廣與宣傳,與當下的廣大消費者興趣愛好關注為主,注入網絡銷售平臺的新力量,利用這些銷售平臺所存有的便利資源,比如直播帶貨,結合當下的熱潮,打開黑皮甘蔗廣大市場,以此來實現建立銷售平臺所帶來的效益。
一個產品品牌是一個產品的最好宣傳方式,基于此,當地政府應扶持和引導當地的甘蔗種植戶調查了解目標消費人群與自己當地甘蔗相關的市場需求情況以及競品的市場情況,評估自己甘蔗的現狀。一起聯合打造一個產品品牌,樹立一個符合當地的品牌形象,建立品牌標志,制訂詳細可行的營銷計劃,配合進行產品的廣告、宣傳設計推廣,從而促進甘蔗的銷售,進一步提高當地的收入。
對于甘蔗產業方面的“互聯網+”營銷碎片化問題,可以推動土地資源整合來解決,通過整合土地,以及互聯網的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完善甘蔗在種植、銷售、物流、服務等方面的營銷資源整合。相關部門應當鼓勵蔗農積極加入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的統一標準來耕種、管理及收割分紅,實現對甘蔗“耕、種、管、收”的統一機械化,進行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來實現高質高產,通過融合“互聯網+”營銷中的第三方物流為支撐,做到“生產端(甘蔗)——銷售終端(顧客)”營銷,為“互聯網+”甘蔗更好地打通銷路。
現在,甘蔗的種植技術還存在很多缺陷,品質得不到有效的管控,傳統的人力種植生產方式下,很多因素無法進行管控,所以必須通過機械化種植技術的推廣來解決生產技術要求,彌補育苗、管理等方面的不足,節約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不良品種的影響,做到高產量和高品質,將投入更多地放在“互聯網+”服務營銷上,依托品質,打通網絡渠道。在2015年,中聯重科的甘蔗收獲機技術應用領域已經插上了“互聯網+”羽翼,甘蔗機能夠搭載GPS跟蹤定位功能于一體的智能設備,不間斷地與農機進行通信,將機況的信息傳達給控制中心,隨時監控農機運行安全指標,讓農機車主和運營平臺中心隨時掌控車況信息。通過“互聯網+”甘蔗機的加持,甘蔗生產迎來“甜蜜助手”。
綜合上述,利用“互聯網+”的現代信息技術以及網絡平臺等開展廣西甘蔗互聯網營銷,是迎合著現階段互聯網和大數據蓬勃發展情況的。“互聯網+”與廣西甘蔗產業產品營銷的融合,是網絡與農副產品的有機融合,這有利于帶動蔗民走出傳統的產品營銷模式,實現傳統甘蔗產業資源的整合以及產品營銷模式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