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文鈺 劉煥慶
(延邊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延邊 133000)
本文以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為例,利用SWOT分析冀州區發展研學旅行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發展研學的對策,以期為冀州區“打造冀中南生態休閑文化旅游名城”提供參考方案,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近些年來,研學旅行進入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于書娟等研究者認為,研學旅行存在主題模糊,規劃隨意的問題,研學產品缺乏教育視角、課程思維[1]。陳光春認為,研學旅行需要解決出行安全、資源協調以及效果評價三大難題[2]。班振等研究者特別指出,農村學校開展研學旅行的困境:經費不足、意識淡薄、相關支持不足。
鄉村振興相關研究中鄉村旅游與農業休閑是關注的熱點,這為研學旅行市場融入鄉村提供了理論的借鑒。此外,也有學者深入研學旅行市場,思考鄉村振興新的發展途徑。楊璐歌等研究者指出,通過研學旅行推進非遺保護和產業融合,同時提高鄉村治理協作,為鄉村振興探索一條有效的實現路徑[4]。趙寶珠探討了鄉村振興背景下桂林傳統村落如何借助研學基地建設實現鄉村振興[5]。翟孝娜等研究者提出鄉村豐富的資源和場景空間優勢,是開展研學旅行的重要平臺。將鄉村作為教育的第二課堂,對激活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新第三產業,推動解決“三農”問題意義重大。但這些研究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探究不夠,研究對象范圍較大,基于此,本文探究冀州區發展研學旅行的可行性,思考如何將教育大事引入鄉村,為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借鑒與參考。
冀州區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施地之一。2020年冀州區少年宮在孫敬學堂開展研學游活動。但冀州區研學活動較為零散,學校組織參與較少,尚未開展規模化的研學旅行。
從旅游資源角度來看,冀州區有獨特的且具有“教育+”性質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產業資源。首先,4A級風景區衡水湖75%的水域面積位于冀州區境內,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衡水湖擁有沼澤、水域、灘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濕地生態系統,豐富多樣的生物。其次,冀州源遠流長的歷史,留下了眾多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冀州區古建資源別具特色,古碑眾多,古跡中最突出的是古墓,目前有6處古墓為省級重點文物;冀州博覽館館藏作品4萬余件,以收藏古瓷器為主。最后,冀州區建成了一批以蔬菜種植、有機雜糧生產加工、中藥材種植、生態循環養殖、休閑采摘為核心的現代農業園區。此外,冀州區還有工業園區“田園棉文化園”,它由手織粗布觀光車間和民俗文化展覽館構成,展示了中國傳統手工織粗布的全部生產過程。冀州區的獨特旅游資源,為多層次立體發展研學旅行提供了基礎[3]。
豐富的旅游資源是冀州區研學旅行開展的優勢,但是冀州區也存在一定的劣勢。首先,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相對不完善。冀州區仍在推進旅游“廁所革命”行動計劃;景區、主要鄉村旅游點的公路設施仍是鄉村小道;停車場未能與游客承載力相適應。其次,研學產品供給能力差。研學旅游產品與常規旅游產品具有顯著差別。在研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研學主題、景點、線路的確定,以及課程的內容、活動的流程等,均需要融入教育規劃。冀州區提供研學旅行服務的旅行社需要沒有相應的經驗。最后,師資力量薄弱,缺少合格的研學旅行導師。研學導師的素質影響研學旅行的質量。優秀的研學導師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教學知識,而且還需要掌握相應的導游技巧。
學校要根據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首次分別超過5萬億元、4萬億元。其中,包括學校開展研學旅行的補助經費,這進一步為學校研學旅行活動的組織提供了保障。與此同時,在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和家庭生活條件不斷進步的雙重推動下,研學旅行需求強勁,研學活動處于重要的發展機遇期。
冀州區雖然有政策扶持、研學需求巨大的機遇,但是發展研學旅行也面臨一定的挑戰。首先,衡水市及周邊鄉村旅游快速發展對冀州區發展研學旅行構成挑戰。冀州區與濱湖新區旅游產品有相似性,存在爭奪客源現象,雙方還未達成互惠發展的合作關系[4]。再者,研學旅行監督評價機制欠缺。研學活動的開展缺乏具體的指導細則,安全保障責任不明確,也沒有對研學過程的監督和效果的評估。
挖掘優勢資源,構建研學課程體系。冀州區研學旅行開發的前提條件是要有效利用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資源,也就是突出“冀州味”。研學旅行課程開發既要文旅融合,也要產業融合,使旅游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首先,冀州區可以依托衡水湖打造“教育+生態”的課程,讓學生感受自然美景,了解不同生物;其次,依托農業開發“教育+農業”的課程,讓學生開展農耕勞作、進行農民生活體驗;再次,融合多種文化資源、地方民俗打造“教育+文化”的課程,讓學生學習歷史文化;還可以依托工業園區開創“教育+工業”的課程,在田元棉文化園體驗動手制作布料,參觀學習工業科技等。最后,研學課程的開發需要結合學校每個階段的教學安排和教學大綱,在綜合考慮學生需求和意見的基礎上,以教育部門為核心,研學旅游企業參與,共同推進研學課程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總之,鄉村的旅游資源需要不斷地探索和挖掘,找到特色,結合教學實際進行資源整合且加以深度利用,構建研學旅行課程體系。
“地、校、教”合作,確保研學高質量開展。地方政府要為研學旅行創造良好環境,促其高質量發展,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形成規范統一、功能齊全的旅游公共服務系統;建立安全保障機制,將安全保障責任落實到人,明確具體安全保障措施;在研學課程開發過程中,政府應充分考慮冀州區與周邊鄉村的關系,加強合作交流,確定發展定位,做到特色鮮明,差異互補。學校應提高研學從業人員素質。實施研學從業人員和經營者培訓計劃,如舉辦專題培訓班、演講會,組織教師實地考察等。教育部門應對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總體情況和活動效果進行科學客觀評價,并將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同時,應進行研學活動總結,逐步改進問題,從而提高后續研學旅行活動的質量[5]。
本文以冀州區為例,分析了冀州區發展研學旅行的內外部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冀州區可以將研學旅行作為鄉村振興的一條途徑。冀州區開展研學旅行,將教育與旅游業融合,且依托內部現有的產業融合開發研學旅行課程,從而延長產業鏈,促進冀州區產業振興[6]。研學導師的引入,歷史文化、民俗特色融入冀州區研學課程的開發,有助于冀州區傳統文化的傳承,促進文化振興、人才振興。基于此,本文給出了對策,以期提升鄉村宜居水平、產業水平和村民幸福感,同時為冀州區實施鄉村振興提供理論借鑒與參考。受資料及分析方法的限制,本文僅從定性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定量分析不足,且案例分析普適性較差,希望后續研究能結合定量分析從更為客觀的角度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