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 勇
(菏澤市經濟開發區丹陽街道辦事處,山東 菏澤 274000)
玉米雖然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但在成為我國支柱型產業的同時,也會產生病蟲害問題,導致玉米產量降低,制約行業發展。對此,我們需要重點提升玉米作物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將其作為農業發展的核心內容。我國北方地區擁有肥沃的土壤和土地類型,糧食種植面積較大,在進行新技術推廣應用的同時,需要解決傳統的病蟲害問題,提升農業生產產量。
玉米本身是喜溫喜光產物,根系發達且植株高大,具有良好的產量。但玉米本身對施肥反應敏感程度較高,對玉米進行施肥時,需要充分考慮各個方面的環境因素。在施肥之前,要根據玉米地和玉米選種的不同,以及不同的生長發育情況,不同地域的差異和其他限制性條件,進行綜合考慮,保障不同玉米品種都能在良好的時間內成熟。例如,一些不需要晚熟的玉米品種也需要讓其在秋季降霜之前成熟,以防止產量受到嚴重影響。通常情況下,在選種工作完畢之后,就需要人員進行種子的翻曬和浸泡操作。
玉米在栽培之前,需要對耕地進行精細化處理,相關技術人員可以通過機械化操作,對已經使用過的耕地進行整體翻整,然后將土壤進行重新處置之后,能夠讓玉米植株充分吸收養分,實現對環境的優化。在玉米植株完全生長出來之后,還需要進行科學灌溉,按照實際的環境條件和天氣因素進行灌溉方案的選擇,一來可以保證玉米植株具有良好的水分支持,不會因為干旱或洪澇影響產量;二來也可以讓土地保持平整,提升玉米的整體產量。具體來看,針對不同的地理環境因地制宜展開玉米選種。在選種之前,進行拌種處理,作用是增加種子的出芽率。前文也提到相關技術人員會選擇浸泡的方式展開處理,例如使用磷酸氫鉀等藥劑作為拌種處理措施。而玉米栽培前期磷肥不足,可能會影響玉米幼苗的根系發育和生長速度,形成紫苗,并引起后續的收成減產,這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以我國北方地區為例,我國北方光照充足且雨水分布具有明確的區域性,此地區可以考慮在每年的5月份就進行播種,時間過短或過晚,都會影響玉米的產量。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機械化設備投入應用,可以在產量提升方面提供關鍵支持,例如在播種時做好行距控制方案。
玉米栽培過程中最常見的病害類型為小斑病、大斑病。我國大部分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季風氣候的主要特征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且玉米植株的小斑病與氣候因素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種植人可以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優質品種或是使用有機肥來做好保障措施,來減少病害對玉米產量的不利影響。玉米小斑病的主要癥狀為病斑呈現橢圓形或長方形,在高溫條件下,病斑會出現綠色浸潤區域呈黃褐色壞死小點,在25℃以上或是雨水條件較多的情況下,發病更加嚴重。而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為水漬狀,青灰色小點沿著葉脈向兩側發展,形成中央黃褐色的紡錘形大斑塊。這兩種病害處理的主要防治措施為使用百功1500倍或納斯率1000倍噴霧[1]。
玉米黑粉病又稱為玉米黑穗病,在玉米的各個生長期間都可產生,以抽穗期最為明顯,會生出大小形狀不一的瘤狀物,且瘤狀物之外還會有一層白色薄膜。瘤狀物內含有大量水分,干裂后散發出黑色粉狀物,這些黑色粉狀物即為病原菌孢子。通常情況下,該疾病多發于甜玉米種類,除了對品種進行選擇之外,在田間出現病瘤之后,要采取深耕以減少病原措施,化學防治方面也可采用禾果利1000倍或三唑酮800倍噴霧。
玉米粗縮病是我國玉米生產區域流行的一種主要病癥,該病的病原菌是因為灰飛虱傳播所導致的病毒病害,從傳播病毒到發病的潛伏期在20天左右。一般來說,我們會通過農業防治措施,來避免玉米在栽培過程中發生粗縮病。除了選擇抗病品種之外,還可以輔助展開化學防治措施,利用10%吡蟲啉拌種之后,如果玉米栽培期間有類似粗縮病情況,則可以使用藥物噴灑方案。
一般來說,玉米主要病蟲害的種類包括玉米螟、玉米蚜、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葉螨、金針蟲、地老虎等。以玉米螟為例,這種類型的蟲害對玉米來說危害程度最為嚴重,對于玉米的植株葉片和整棵植株都會產生巨大危害。該害蟲外觀呈褐色,可以使用辛硫磷顆粒進行藥物防治,將乳劑直接對準蜘蛛中心區域噴灑之后,就可以有效進行防治。另外,玉米蚜蟲對玉米植株的危害也非常嚴重,該害蟲以群體狀態出現呈現黑色,其中生物防治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在玉米田里放置一些蚜蟲的天敵生物(例如瓢蟲或步行蟲等)收效甚佳,化學方法多采用敵敵畏進行防治,但由于化學方法本身會產生一定的毒性,需要酌情使用[2]。
玉米大斑病斑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cm、寬1cm左右,有的病斑更大,嚴重時葉片枯焦,可以采用以下防治措施:選用抗病良種,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發病初期用50%可濕性多菌靈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每畝用藥液50~75kg隔7~10d噴藥22次,共防治2~3次。
玉米小斑病自下部葉片開始,出現褐色半透明水漬狀小斑,逐漸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時最多,病斑擴大后呈黃褐色紡錘形或橢圓形,邊緣常有赤褐色紋。后期嚴重時,葉片枯死。在潮濕時,病斑上產生黑色絨毛狀。防治措施:①實行輪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連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殘體,消滅菌源。在玉米播種前,及早處理完秸稈。②加強裁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機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強中耕、排水等田間管理,以增強植株抗病力。③藥劑防治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90%代森錳鋅800倍液,每畝用50~75kg,隔7~10d噴1次,共防治2~3次。
蟲害處理的農業防治是玉米病蟲害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適當的農業保障措施可以減輕病蟲危害,且該方法成本較低無污染具有推廣和操作的發展空間。具體來看,除了選擇良種和合理密植之外,還可以將秸稈充分粉碎,有條件的地區可以使用秸稈腐熟劑,從而加速秸稈腐爛減少病蟲害的危害程度[3]。
生物防治措施,是今后玉米病蟲害管理的主要方向,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推廣bt乳劑或是天敵以進行蟲害防治,例如,以玉米螟為例,在玉米螟產卵初期,就可以組織釋放赤眼蜂,或是在玉米螟卵孵化率超過30%時噴灑bt制劑。考慮到實際的作用和效果,大面積實施燈光誘殺技術也是可以推廣的方法,對于棉鈴蟲或甜菜葉蛾等害蟲,可以起到穩定的防治作用。
化學防治技術則是通過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技術控制病害和苗期病蟲害,主要作用在于將病程控制在萌芽狀態,或是在達到防治指標要求后,選擇早晨或傍晚施藥,確保均勻灑透。
我國不同地區對玉米的需求量顯著增加,以北方地區為例,北方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非常龐大,對于農藥的使用量也在不斷增加,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玉米病蟲害抗藥性提高。在未來的防治措施選擇上,我們需要重點降低病蟲害破壞程度,保障玉米高產量,并分析病蟲害多樣性所對應的管理措施,以便于為不同地區提供更加優質的糧食作物。總體而言,玉米栽培管理與病蟲害防治技術需要結合區域的自然環境進行合理規劃,才能從根源上減少問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