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瑞強 魯 江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行,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正在逐漸提升。對文娛活動的需求也在逐漸加大,因此,需要發展農村體育,為農村居民提供健身休閑的平臺,豐富農村居民的生活。通過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共享體育成果,豐富農村居民文娛生活,而且還能為農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經濟效益。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改善農村產業結構、生態環境,創造文明鄉村,提高鄉村治理水平,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從而提升農村的整體發展水平,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發展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求。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下,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隨著農村居民生活逐漸富裕,精神層面的需求也隨之產生。農村居民對文娛生活需求逐漸增加,因此,為了滿足農村居民需求,需要發展農村體育,這也是體育資源、體育成功共享的一種表現形式。另外,發展農村體育能夠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提供資金流通渠道,進而改善農村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帶動鄉村振興。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鄉村振興帶來人民富裕,才能為體育發展提供基礎,否則,如果農村居民仍舊在溫飽線上掙扎,是無法對體育產生興趣的。而農村體育的發展又是一種盤活農村經濟的手段,能夠促進農村的經濟增長,提高農村居民就業率,進而改善農村居民生活,促進鄉村振興。可以結合農村的當地特色,建立鄉村體育小鎮;發展特色旅游業,深入挖掘旅游資源;將農村的民俗、特色健身方式等進行整合,發展成新型體育項目,進而提高農村居民的健身熱情,使其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事業中。長此以往,參加體育的農村居民數量提升,體育事業得到規模化的發展,不僅能夠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而且還能夠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提升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1.干部層面
現階段,我國農村發展主要依靠農業產業及其周邊產業,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速度較慢。雖然實行了鄉村振興戰略,但是單一的產業結構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限。農村干部大多對農業產業的重視程度較高,受傳統思維方式影響,對其他產業的重視程度不夠[1]。甚至部分農村干部認為其他種類的產業是“玩物喪志”,在財政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發展農村體育會影響到農業發展,對該村的經濟發展造成影響。這種思想導致很多農村重視農業發展,對農村居民的文娛生活漠不關心。這與我黨為人民服務的目標背道而馳,因為發展的目標是為了人民,不應本末倒置,單純地為了發展而發展。農村干部對體育產業的漠視也導致農村內部體育產業的宣傳工作不到位,造成農村居民對體育了解程度低,缺乏興趣。
2.群眾層面
在農村,主要的生產方式為耕種。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農村居民也習慣了農耕生活,認為耕種時會消耗體力,可以代替體育活動。在部分農村居民眼中,生產是提升生活質量的唯一手段。但是,實際上,耕種活動與體育活動的健身效果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從事耕種活動可能會因為動作的重復與不科學性,違背人體規律,造成身體的損傷。更有甚者,部分農民因為長年累月的耕種,產生了后遺癥。晚年受到風濕、駝背等病痛問題的影響,大多農民會存在長期的關節疼痛癥狀。如果配合正確的體育鍛煉方法,則可以緩解因為勞作帶來的身體損傷。大多農民對體育運動沒有認同感,不愿嘗試,也就導致農村體育發展困難。
發展農村體育,需要政策支持。從政策的制定到落地,都需要進行監管。現階段,政策下發到各個農村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落實程度不到位。大多數農村的發展重心在于農業發展,對體育發展不夠重視。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規定,但是因為監管不到位,很多農村的體育發展流于表面,只為應付檢查。為了發展,忽視了農村居民的文娛需要,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造成阻礙。隨著經濟發展,現階段的基本矛盾已經從物質文化需要轉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展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就要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就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豐富農村居民的文娛生活。通過發展農村體育,滿足農村居民對體育運動的需求,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有所提升,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居民素質也有一定提升。農村居民開始有能力對自身的閑暇時間進行規劃,這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人”是農村體育發展的核心,也是體育事業服務的對象。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提升其生活質量,需要進行農村體育發展。農村體育的發展,要遵循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目標。
農村體育需要向著產業化方向前行。要實現農村體育發展的產業化,需要從體育用品的制造產業化和運動休閑的產業化入手。首先,農村可以劃定體育產業園,結合自身優勢,形成經濟產業鏈,實現自給自足。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保證制造質量,提高體育制造業收益。借此,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另外,還要發展農村的運動休閑產業,即創辦體育賽事,發展體育文化旅游等。將體育休閑娛樂融入到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來,結合農村的自身特色,貼合農村居民的需求,促進產業化發展。
農村體育需要向著綠色發展方向前行。與城市相比,農村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污染程度較低。在農村體育發展過程中,需要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留一方凈土。現階段,為了降低環境污染,要在農村體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進行綠色發展。注重低碳經濟發展,結合自身的地形地貌優勢進行發展。例如,如果地理位置在北方,可以在冬季進行滑雪運動。不僅可以借助地理優勢打造旅游農村,還能降低對原有地形的損害[2]。部分具備湖泊地理優勢的農村,可以開發繞湖自行車大賽。這種發展形式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還能豐富農村居民的生活,倡導全民健身的風尚,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也存在一定促進作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產業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需要尋找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
農村體育需要向著文體融合的方向前行。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燦爛,鄉村文化也是百花齊放。要在農村發展體育產業,為了提升農村居民的接受程度,可以將體育運動與農村本地文化相結合,不僅可以讓更多的農村居民加入到體育事業中,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體味鄉土民俗與體育運動融合的產物。深度挖掘農村文化的價值,從另一個角度看,是促進非遺傳承。通過文體結合的形式,向外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范圍。文體融合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還能夠促進農村體育的發展,豐富體育發展形式,為體育運動加入文化的內涵,提升體育運動的價值。
農村體育需要向著公共治理的方向前行。要實現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要以公共治理為主。公共治理是以多元主體治理為核心,強調治理方法多元化的一種治理方法。要提高治理的有效性,單一主體的治理方法很難真正了解到各個群體的真正需求。因此,要實行多元主體的治理方法。切實了解農村居民的真實需求,推行政府發起、社會組織輔助、居民參與的治理方式。提升現代化治理水平,完善治理制度,提高治理的成效,切實促進農村體育的發展。可以通過建立交流服務平臺,提升政府服務水平,為多元主體治理提供平臺支持。
農村體育需要向著以人為本的方向前行。體育發展的目標是豐富農村居民的文娛生活,提升居民的幸福感[3]。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讓農村居民不僅僅是活著,而是活得精彩。農村體育發展不能脫離人,要提升農村體育發展水平,必須深入了解農村居民的需求,切實為人民服務。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服務水平,才能吸引農村居民,一起加入體育運動。體育運動是為了強身健體,提升農村居民的整體身體素質的同時,豐富閑暇生活。
現階段,我國農村體育發展存在較多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要促進體育發展,需要明確農村體育發展的方向。以方向引導,才能走出正確的道路。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促進農村體育的產業化發展,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文體融合,優化公共治理手段,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