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去年秋天,全新的服務于黑龍江全省農業農村工作的專業電視媒體平臺——黑龍江公共·農業頻道全新起航!同時,農業產業深度專題欄目《產業振興看農投》在黑龍江公共·農業頻道精彩開播。《產業振興看農投》欄目全面立體展現龍江農業產業大發展、快發展的新標桿,以農投集團“明德、奮斗、創新、卓越”的核心價值觀為理念,采用電視專題片的紀實手法輔以相關政策和資料解讀,圍繞典型人物、農投集團以及下設企業、產業振興部署及舉措等內容,集中展現農投集團在農業產業全鏈條、食品為主導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方面的進程以及取得的成績。本期介紹黑龍江省農投產業融合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黎明和黑龍江糧食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郝大軍,分別展現了他們的成長歷程、日常工作等內容。
“一季度重點經濟工作分析,我看財務部和企管部分別拿出了分析材料,拿出分析材料以后……”每季度的生產經營分析會,劉黎明都會提前做好準備。作為黑龍江省農投產業融合發展有限公司的黨委書記、董事長,他要考慮的問題總是要更多、更深入。在這樣的會議上沒有行政級別的差異,只有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的討論。
劉黎明:“農投產融公司所屬三戶企業,今年面臨著階段性的重點工作任務,我們定為是‘1234’工程,一就是注銷一個企業,二是實現兩戶企業的事轉企,三是實現三戶企業明確主責主業和戰略定位,四是確保這幾戶企業到年底必須實現農投確定的年初工作目標。”
這天,劉黎明來到金谷大廈檢查工作,金谷大廈相關工作負責人認真地匯報著工作內容:
“后灶現在是十五個人,熱菜、涼菜、面點總共十五個人。
這是咱們整個大樓消防中控室,這個是整個大樓消防設備中央集中報警點,所有大樓內消防控制設備都在這集中報警。
疫情開始的時候,我們把所有的排查表、文件,包括我們開會的內容都制成檔案。”
劉黎明聽到這細致詢問:“一直到現在還繼續留檔是吧?”
負責人肯定地點頭:“到現在,一直到現在。”
劉黎明叮囑:“特別是金谷大廈這塊,疫情還得抓嚴。”
其實四十五歲之前,劉黎明一直是在省直機關單位工作,并且晉升到了一個不錯的職位。中年辭職毅然決然去糧食企業發展,當時劉黎明的這個決定讓身邊的很多人都感到驚訝。不只是工作方式和環境,還有很多方面都和從前大不相同。企業有著自己的運營模式以及文化氛圍,雖然劉黎明的業務能力很強,但是想要適應和融入其中也還是需要時間的。
劉黎明:“我的工作經歷就決定了我不害怕到企業工作,我曾經在地市和省兩級企業工作過,在兩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工作過,同時當時在糧食局工作的時候,我所在的科室和業務處室基本也是更多地和企業打交道,到企業以后盡快進入角色,進入角色以后按照企業的運行模式以及學習了公司法,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同時要靈活、機動地處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迅速調整狀態,放低姿態學習,他只用了很短的時間便適應了全新的角色,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劉黎明:“我對糧食行業和糧食工作有著深厚的感情,因為首先這個系統有著優良的傳統作風,我記得參加工作以后接受的教育就是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那么這么多年在糧食系統工作也養成了我踏實、嚴謹這樣的一個工作作風。”
不畏懼、不動搖、不張揚,做事向來低調沉穩的劉黎明喜歡把自己比作是一棵平凡的白樺樹。
劉黎明:“我小的時候曾經在林區生活過,所以說白樺樹是森林中比較常見的樹種,那么同樣我也覺得我是千千萬萬工作者中普普通通的一員。”
不同的崗位只是職責不同,劉黎明始終保持著謙卑的態度。在他看來,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既要有過硬的德與才,還要有感召集體的領導能力。
劉黎明:“到企業工作以后,我覺得團結很重要,因為現在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但是在企業工作的過程中,不能講究個體英雄,應該是以團隊整體作戰為主,那么企業的團結就顯得尤為重要。工作不是一個人干出來的,是一個團隊干出來的,這是我到企業最大的感受,也只有發揮團結的力量,發揮一個團隊最大的優勢,才能干成事、干好事。”
2018年3月到2021年2月期間,劉黎明先后在金谷糧食集團、省糧食交易市場、金谷源糧油交易有限責任公司、省糧食產業集團等企業擔任過重要的領導職務。在劉黎明的心里,這些年的經歷都是他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農投產融公司是農投集團大產融板塊的載體,該公司以推動鄉村振興為己任,依托龍江豐富的農業產業資源,圍繞休閑農業、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構建一產接二產連三產的新型發展模式,努力讓龍江農民更幸福,農村更美好,農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和話語權。
今年二月份根據集團的總體部署,劉黎明接管了農投產融公司,對于他來說這是一個挑戰。
劉黎明:“我原來對糧食對農業,應該說雖然身在黑龍江這個農業大省,但是對農業的接觸和了解并不是特別多,這回到了產融公司,我需要研究國家和黑龍江省的相關農業政策,這樣才能更好地去發揮我的作用,才能帶好這個團隊,讓這個公司進入一個快車道發展的狀態,這是我面臨的最大挑戰。”
經過一系列調研討論探索,劉黎明隨即明確了農投產融農事服務加多種經營的主責主業思路,尤其是要積極推進金谷大廈股權劃轉,設計院和農開公司事轉企方面的內容事項。
近年來,土地托管業務、鮮食玉米項目不斷凸顯出盈利和創新的優勢,接下來農投產融公司也將對此制定專門的運營方案,深入推行。
劉黎明與哈爾濱昊偉農業股份有限公董事長范大偉商談鮮食玉米產業相關事宜,他表示:“在發展黑龍江省鮮食玉米產業上有兩個核心問題,第一要建立長久、持續、穩定的鮮食玉米種植基地,而且這個基地的標準應該是在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之上的高標準,這樣我們才能獲取優質的鮮食玉米原料。第二個就是探討我們未來如何能有一個更好的合作模式。”范大偉表示贊同:“你這兩點說得都非常精準。”
農投產融公司圍繞龍江農業短板以及農業產業的弱項,從農業產業融合角度出發,對龍江農業產業鏈進行補鏈、延鏈、壯鏈,確保實現以一產為主的接二連三目標,從而實現鄉村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滿懷希望,堅定信念,劉黎明正帶領著農投產融公司在不斷發展的道路上,積極勾畫著未來的美好藍圖。
劉黎明:“對于我們的全體員工,我希望我們的員工在各自的崗位上認真履責,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去努力奮斗,同時通過大家的努力,把我們產融公司打造成一個更好的、讓我們的員工實現自身價值的平臺。”
如今的農業不僅需要產業融合,還需要時刻夯實發展的根基,而這根基便是糧食。
中央大街作為哈爾濱的地標之一,匯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折中主義和現代主義等多種風格的保護建筑。黑龍江糧食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就位于這條被譽為建筑藝術長廊的百年老街上。
郝大軍,黑龍江糧食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過去的近三十年,他一直在這里工作。
郝大軍:“我在本科學的是無線電電子,1992年的時候,當時我知道了糧食局要建糧食交易市場,就是金谷大廈這個地方,我覺得我的專業在這方面可能發揮得更好。”
90年代初,大學畢業生還是各個單位都爭搶的人才資源,電子技術更是當時相對熱門的專業。郝大軍一畢業就被分配到了具有事業編制的黑龍江省圖書館,穩定的收入、整潔的辦公環境,在當時身邊的人都投來憧憬的目光,可郝大軍卻似乎并不甘心。
郝大軍:“因為我父親是在糧食系統,我也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對糧食農業行業也比較熱愛,所以來到了交易市場單位。”
也許是因為家庭的熏陶,也許是源自內心的渴求,自從來到交易市場,郝大軍便再也沒有放棄的想法。
時光荏苒,四季更迭,當年意氣風發的小伙子轉眼年過五旬,他更是用青春見證了糧食交易市場的發展和變遷。
1989年,黑龍江省糧油批發交易市場正式成立,作為全國首批糧油批發交易市場之一,這里不僅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還是市場經濟發展前行的主陣地。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黑龍江省糧油批發交易市場堅持服務三農及市場化的理念,開拓進取,在發展中逐步壯大。
2012年5月,按照黑龍江省政府在兩大平原建設方案中提出的“完善市場功能,在哈爾濱建設糧食中心市場和糧食現貨電子交易平臺”的精神,黑龍江糧食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組建。
郝大軍向參觀人員介紹:“這里是我們交易市場的服務大廳,也是客戶服務的窗口,在這里可以辦理會員的入會,辦理合同的交易、履約,包括出庫單的開具、結算,商務糾紛的處理,現在我們的業務90%實現了線上辦理。”
作為國家糧食交易中心30家省級分中心之一,交易市場主要承接黑龍江轄區內的政策糧交易工作,同時組織地方儲備糧及市場化貿易糧的銷售工作。
因為是從基層崗位一點點干起來的,所以公司的各項業務可以說都牢牢地裝在郝大軍的心里。
郝大軍:“對糧食行業也是在一邊干一邊學,我是從交易市場,當時可以說完全是手工化、傳統的交易,一直到現在這種互聯網的交易,這是我親身經歷的過程。當時我們糧食行業整個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那個時期交易市場按我的話說也是很紅火的。大概是1996年之后完全進入市場化經濟的時候,交易市場有一段進入了業務的低谷期,一直到了2000年,我們省當時開始了陳化糧的銷售,統一在交易市場進行拍賣、競價,從最原始的場內舉牌競價開始,大概從2000年一直到2008年,我們業務開始越來越走向了正軌。”
用郝大軍的話來說,2000年到2008年是線上交易業務平臺搭建的最關鍵時期,電子商務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促進了交易市場的深度變革,也為客戶帶來了更加便捷的交易體驗。
“定向稻谷現在履約情況怎么樣?”郝大軍詢問。
“現在出庫單已經開了。”相關負責人回答。
及時了解和掌握交易市場的業務動態以及國家相關的利好政策,這是郝大軍工作的日常。
目前國家去庫存工作已基本結束,交易市場正式進入了市場化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今的交易市場作為黑龍江省農投集團大糧貿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科技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經歷著挑戰和創新。
郝大軍:“我們這個市場的平臺正在向上游延伸,這幾年我們也在糧食產區設分市場、設交收庫,未來我覺得交易市場應該是隨著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隨著我們省糧食大省的壓艙石作用的發揮,尤其作為產區黑龍江的一個糧食交易市場,將來發展空間會更大。”
2021年2月,郝大軍在農投集團戰略發展的調整中,兼任起黑龍江省農投云產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的職務。
農投云產業作為農投集團的大數據板塊,致力于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助力龍江農業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向數字農業轉型升級。
交易市場和云產業公司都是農投集團下設的技術型企業,郝大軍作為集團技術領軍人才,更是身兼重任。
郝大軍:“云產業是服務農業的,現在我們云平臺做的第一大塊就是大數據服務,農民在手機上就可以申請貸款,就能得到貸款,而且目前規模這兩年已經達到了300個億,極大地方便了農民使用銀行的資金,也對我們金融系統、普惠金融,對我們省服務三農起到了極大的幫助。我們現在還在做土地托管,大農業之后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能降低生產資料的采購成本,也能為農民提供很大的效益,將來也能對接到糧食銷售平臺里,這是一個大的藍圖、一體化的,就是一個農業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歸根到底我覺得我們現代科技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可以說是在農業領域逐漸深入的應用過程。”
無論是云產業還是交易市場,互聯網+科技無疑是推動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發展的強勁動力。從傳統的人工方式到機械化、電子化、網絡化、智能化,郝大軍親歷著黑龍江農業生產以及糧食貿易的實質性飛躍。
郝大軍:“這三十年到糧食行業,我覺得黑龍江的糧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質的變化,未來我們這塊黑土地是最寶貴的一個資源,可以說作為黑龍江,在農業和糧食領域是其它行業沒法比的,展望未來的農業現代化,我對農投的發展充滿信心,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龍江農業正在振興中前行,農投集團正在發展中壯大,他們樸實無華,他們甘愿奉獻。這里是每一個農投人的家,他們感受著愛和溫暖,也奉獻著青春與熱情。
掃描二維碼觀看完整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