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英語課堂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才能培養出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樹立中國形象的新時代大學生,教師要提高學生政治素養,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加強使命擔當意識。本文從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優勢、教學主要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以期給其他學科的思政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一. 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優勢
《大學英語》課程屬于人文社會學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這一學科屬性為該課程開展思政教育奠定了學理基礎和邏輯前提。大學英語是公共基礎課,學分多,學時長,師生覆蓋面大,影響面廣,而英語教材的原版性內容特點更加便于學生對中英文化、社會制度、人生觀、價值觀等進行直觀比較,便于教師充分挖掘英語語言知識中所蘊藏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激活大學英語課程的價值屬性,引導學生建立樂觀的生活態度,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取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二. 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授課模式方面。老師基于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在課前-課上-課后使用線上和線下方式體現對學生德育培養的目標。保障知識內容完全得以傳授的基礎上,英語課堂部分地從理論傳輸轉換成實踐課,建立動態課堂,“一二三四齊步走”,促使語言知識不斷在實踐中操練、檢驗和錘煉。設計小組任務,由學生進行匯報,完成“一場秀”,潛移默化地獲取有益身心健康和個性全面發展的體驗;“二次播報”要求學生摘錄和解釋1句名人名言+1次新聞速讀,加深了學生對世情國情黨情的了解,學會用歷史規律的望遠鏡去細心觀望,充分領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特點和趨勢,認可黨的領導;每篇文章都有一個批判討論的環節,對話題進行小組或者全班討論,要求每名學生至少“三次討論”,教師及時關注學生發言內容,引導話題走向;學期初,教師向學生公布本課程涉及的中國文化主題及關鍵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中英雙語的方式完成“四個文化主題介紹”,使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
(二)教師方面。教師需要完全掌握英語語言特征,極其熟悉西方文化知識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又需要教師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上具有科學的認知水準和游刃有余的運用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教師通過理論學習、集中培訓和研討的方式深刻領會理論核心內容,并在實際教學中,使用隱性的方法,巧妙設計引入思政元素,既要恰到好處又要落實到位。教法上要樹立“以學習者為中心,合作教育的新型師生觀”,加大案例教學、問題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研討式教學的比例,強調探究性學習。采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擴展話題,發散思維,完成語言任務。教師多鼓勵和啟發,保持絕對的政治高度及明晰正確的價值判斷,少批評和打擊。
(三)課程實施方面。心理上厭倦了填鴨式教學和題海戰術的學生,學習習慣上卻依然是坐等靠。這樣就要有意識地將“價值引領”功能的增強和發揮作為一個首要因素,點燃學生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管理和質量評價中將“價值引領”作為一個重要的監測點指標,從源頭、目標和過程上都做到強化 “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并通過一系列教學建設、運行和管理環節將這種理念落到實處。在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等文件要考量“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同步提升的實現度;在教學中,推動學生自我發現與成長,對文化與價值的探究;學生成績中設立“價值引領”或者“育德功能”指標;在課程評價標準(學生評教、督導評課、同行聽課)的制定中應設置“育德效果”的觀測點。
三. 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方法
(一)隱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沉浸式教學法。在教授英語知識和國外文化同時,在教學環節上課堂導入-文化介紹-新聞播報-篇章解析-思辨討論-習題操練多角度進行德育教育思想的滲透,發布課后學習資源和線上話題,實現課前-課上-課后的全方位的思政理念注入。引導學生形成開放性與批判性兼容的思維,客觀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即西方價值觀,理解中文文化差異,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增強德育效果。
(二)“教師講授+多媒體教學+學生工作研討+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又激發學生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建立小組長-課代表-老師的三層負責制,保障小組順利完成任務。經過課程的思政建設之后,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欣賞和接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理性對待文化差異,在包容中彰顯文化自信。
(三)案例教學法——思辨思政要點,即結合課程內容尋找相關的案例進行探討,反映中國的傳統文化、哲學思想、集體主義精神或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或多個內容。
(四)文化專題教學法——滲透思政要點,即將零散的思政教育元素整合為若干系統的專題,全面地滲透到英語課程的每一個知識單元。例如某單元的文化點是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鄭和。從問題設置,思路引導,內容擴展到文章分析,小組展示,課后討論都圍繞英雄,到介紹鄭和的時候就很容易和英雄聯系起來,受命于君,七下西洋,歷盡艱險,名揚中外。愛崗,敬業,忠于職守,不辱使命。這是真君子,真英雄。
四. 結語
“課程思政”是中國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趨勢。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內容可以從核心價值觀,中國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三個方面展開,通過活動設計,理性分析和辯證思考,將德育教育這個感性話題放到理性灌輸中,使學生在合作探究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課堂內外呈現溫暖和情懷。
參考文獻:
[1]鄧凡瓊, 英語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20年1期
[2]冉 亦,“課程思政”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科教論壇 ,2020年6月
[3] 袁曉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滲透策略,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年4月
作者簡介:張薇(1978.6-),女,回族,遼寧遼中人,講師,碩士,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基礎教學部,研究方向:語言學,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