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交恐懼,它也被稱為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它影響著個體的現實生活,現已成為威脅人類心理健康的前三大問題之一,值得我們重視。本文針對已有文獻對學生的社交恐懼評估、成因以及應對方式進行整理和回顧,為研究者們之后進一步深入探討社交恐懼提供參考依據,在個體早期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關鍵詞:社交恐懼;學生;應對方式
一、社交恐懼的概念
我們常常會懷疑或調侃自身或者他人為“社恐”患者。社交恐懼,我們又將其稱之為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它是個體面對社交情境時感受到持續性的焦慮和恐懼,這種不良情緒的持久伴隨還影響了個體日常生活功能。社交恐懼是一個從無到有連續增強的維度,個體從社交無畏到臨床水平的社交恐懼。患有社交恐懼的個體在與他人交往時,通常伴隨消極情緒和生理性癥候,當社交恐懼的程度加劇,甚至會出現嚴重問題,如藥物濫用等。
關于社交恐懼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大學生群體,目前研究者也將研究對象群體轉至青少年甚至是嬰幼兒。社交恐懼通常在青少年期多發,在嬰幼兒期可能出現潛在的傾向。研究表明,相較于正常兒童,患有社交恐懼的兒童在學業及人際交往中更容易受到影響。這類學生在社交場合中,往往容易受恐懼、焦慮和緊張等不良情緒,害怕與他人進行交流,面對“難題”時,無法勇敢提出問題。甚至在一些需要他們展示自己的場合中無法正常表現。如果個體在發展關鍵時期沒有很好緩解或者改善自身的社交恐懼,就很有可能發展到臨床水平的社交恐懼,不僅學生的正常社會交往功能受損,而且會影響其身體健康、未來職業發展等。
因此本文主要圍繞學生的社交恐懼的評估方法、成因以及應對方式進行整理和回顧,為其他研究者們接下來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在個體早期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二、學生群體中社交恐懼的相關研究
(一)社交恐懼的評估方法
研究者們對于社交恐懼這一心理問題,通常會進行綜合多方面評估。除了評估個體的認知,還會對個體的外在行為和軀體進行評估。目前國內外對于社交恐懼的評估和甄別主要依據量表,然后再結合其他手段。
當前用來評估社交恐懼的相關量表數量眾多,Liebowite社交焦慮量表(LSAS)、社會恐懼量表(SPS)、社會交往焦慮量表(SIAS)、簡要社交恐懼量表、社交自陳量表、社交功能評估量表、大學生社交焦慮量表等等。國外研究者比較常用的是由Mattick等人編制的社會恐懼量表(SPS)和社會交往焦慮量表(SIAS)。通常將這兩份量表結合使用評估個體的社交恐懼。兩份量表均采用五級評分,其中SPS20道題,SIAS19道題,且重測信度良好。國內研究者更多關注大學生群體,采用錢銘怡學者編制的《大學生社交焦慮量表》,一共22個項目。但是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社交恐懼癥評估量表并不能單獨作為診斷工具(蔣紅,2015)。
同時,借助神經生理儀器通過個體對面部表情加工來甄別是否患有社交恐懼。ERP研究表明,在觀看積極情緒面孔時,患有社交恐懼的個體更容易出現P2增強。個體更容易出現對負性情緒加工的增強和注意的偏向。由于社交恐懼個體的人際敏感性等原因,大部分研究都表明,其對情緒面孔積極加工減弱和消極加工偏向。
(二)社交恐懼的成因
個體社交恐懼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是其中某一個因素起主導作用,也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產生,本文將列舉幾個影響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Kendler對美國兩千多對雙胞胎進行研究,控制無關變量,研究發現個體的社交恐懼具有中等程度的遺傳性,遺傳率高達51%。人體體內的多種物質也會影響著個體的社交恐懼。例如,催產素能夠有效調節社會刺激,抑制杏仁核的活動,從而降低個體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焦慮。現有的研究表明患有社交恐懼的個體,不同于正常人,他們在某些神經生物參數表現出異常性(李東臺,2008)。
2.早期童年經歷
個體早期的創傷經歷會影響人的一生。有研究表明,患有社交恐懼的個體的成因之一就是其早期虐待經歷(包括身體虐待和性虐待)。當一名兒童受到身體侵害越多,越容易引發其社交焦慮。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社交焦慮。研究者無論是以人為實驗對象,還是以動物為實驗對象,均得出一致的結論。個體早期童年創傷經歷與成年后精神心理疾病存在聯系,早期創傷不僅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發生變化,甚至可以造成個體的腦功能、結構的改變(麻愛華,2013)。
3.家庭因素
對于個體來說,家庭是個體的早期養育成長環境。這方面而言,包含了親子依戀、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環境等等諸多因素。環境給個體的社會發展提供了可塑性。兒童的先天遺傳發展趨勢可以通過父母的早期教養而受到改變。正如老話所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早期學習榜樣,孩子會天然的學習父母的行為。所以我們要重視孩子的模仿能力,在早期識別孩子的社交恐懼,利用其模仿能力來改善或者緩解其社交恐懼程度。研究表明,相比安全型依戀,不安全依戀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高焦慮。父母高焦慮容易提高孩子的焦慮水平。
4.人格因素
眾多研究表明,患有社交恐懼癥的個體與其人格因素聯系密切。早在個體的嬰幼兒時期,研究者就發現其存在潛在社會焦慮的氣質傾向,這種傾向表現為在陌生人或陌生環境面前的行為抑制(behavioral inhibition of the unfamiliar,簡稱BI)。有學者表明,具有BI氣質的嬰幼兒更容易出現社交恐懼。而且在其他研究中也發現,這種氣質從嬰幼兒期到青春期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一項研究顯示88%的社交恐懼癥患者的人格更容易存在內向、害羞、敏感、易緊張等特質。
上述的幾大因素涵蓋影響學生社交恐懼最為重要的方面。社交恐懼作為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教師、家長也應該動態、多方面的積極關注。認識和利用這些影響因素來教養患有社交恐懼的學生,促使他們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三、應對方式
(一)認知行為療法
患有社交恐懼的學生常出現的表現:常常過分擔心自己在社交中表現,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負面評價和害怕受到他人的負性評價。這種過分在意和擔憂是其不合理信念。認知行為療法就是從認知行為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干預。這是多數研究者在進行社交恐懼的干預和治療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認知行為療法的關鍵在于找到學生的不合理信念,將其不合理信念轉變為合理信念。由于每個人都受到遺傳和環境交互影響,所以不同人的不合理信念既有共性也有其獨特性。識別學生社交恐懼的不合理信念尤為關鍵。重建學生的合理信念,進而緩解學生的社交恐懼。
(二)沙盤療法
不少研究者采用沙盤療法干預學生的社交恐懼,結果顯示沙盤可以緩解中學生的社交焦慮。學生在有沙有水的盤子里,自由放置他們喜歡的的各種玩具和模型,在這種象征著“ 自由與保護”的沙盤游戲過程中,他們充分表現和表達自己的無意識內容,充分體驗自己的內在感受。透過這些玩具、模型外物載體呈現,將無意識的內容展示出來,來達到意識的整合型發展、自性的成長和自性化過程。目前,基本上所有學校設有沙盤室,也是容易操作實現的一種方法。但是沙盤療法更多的分析學生社交恐懼的原因,在干預的過程中,它還是需要借助一些其他方法(蔣紅,2015)。
(三)系統脫敏法
相比前兩種方法,系統脫敏法更為一種實踐方法。它是雙方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使其逐步接近所恐懼的食物,降低其社交恐懼感,直至消除學生對社交的恐懼感。系統脫敏法的實際操作過程分為三個步驟:(1)放松訓練。反復長期放松訓練,直至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自如地掌握放松技能。(2)建立社交恐懼的等級層次。讓學生逐級報告令其感到社交恐懼的所有事件。每一等級的刺激物引起的焦慮或恐怖應小到足以被全身松弛所抵消的程度,才可以進入下一等級。(3)系統脫敏。從想象的系統脫敏開始到實際情境的系統脫敏。系統脫敏的完成標志是實際情境中學生不再感到焦慮恐懼。學生從低層級開始逐漸嘗試高層級的脫敏。當學生面臨刺激物時能夠全身放松時,這一層級的脫敏則完成。
四、總結
綜上所述,得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明確社交恐懼的特點。社交情境以及伴隨的不良情緒(主要是恐懼和焦慮)和回避行為是社交恐懼最為主要的特點。其次,生物遺傳、早年經歷、家庭和人格等四大方面來分析社交恐懼的形成原因。社交恐懼癥的形成極其復雜,目前普遍認為社交恐懼癥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最后,社交恐懼的主要干預策略有認知行為療法、沙盤療法和系統脫敏法等。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常見的、能力受損的心理問題,十分值得我們重視。如果我們能極早地識別它,我們就可以在早期引導此類學生走出社交恐懼。
參考文獻
[1]蔣紅, 李婷, 任軻媚, 陳思, 陳卓玲. (2015). 社交恐懼成因的探究與沙盤療法. 社會心理科學(06), 53-58.
[2]劉東臺, 李小健. (2008). 社交焦慮障礙發展成因探討(綜述).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022(005), 376-381.
[3]麻愛華, 于相芬, 劉西俊, 董俊玲, ?王相立. (2013). 童年期虐待、應對方式、自尊與青少年社交恐懼癥的相關研究. 精神醫學雜志(01), 46-49.
作者簡介:黃心妤(1996.1-);女;漢族;福建三明人;碩士研究生;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研究方向:認知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