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梅
摘 要: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比較密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教學內容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在一起,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創設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并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使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不斷提升,為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高做出重要貢獻。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問題;數學素養;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0-00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04
在新課改背景下,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需要從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入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在一起,根據這些具體情況,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并在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小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直觀想象能力等得到逐步提高,為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提供支持。
一、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意義
培養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新課改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這不僅對小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對小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數學學科本身的抽象性比較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然后才能將數學問題與數學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逐步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1]。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會得到鍛煉,逐步掌握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的能力,這對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培養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規劃,將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貫穿始終,促使學生逐步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教學思維方式
在新課改全面實施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環境和教學目標的發展變化,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和思維方式,根據新課改要求逐步完善教學大綱,將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模式的優化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數學問題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因此教師需要運用新型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將復雜的數學問題以比較簡單的形式轉換過來,從解決簡單問題入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運用各種豐富多樣的方式,將復雜的數學問題也靈活多樣、豐富有趣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詳細分析數學問題,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分析數學問題,直到數學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此外,教師要及時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將自己與學生放在平等交流的地位,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引導學生了解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數學知識,而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去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然后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搜集各種數學教學素材和資源,在教學中將各種生活化的素材和具體的數學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出生活化數學問題,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數學問題。在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學生將自身的日常生活和數學知識的學習聯系在一起,學生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滿足。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也會逐步提高[2]。同時,在這種比較真實的生活化教學環境中,學生可以從實際出發,在學習過程中認真體會,這對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具有積極作用,進而有效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另外,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好奇心非常強,對很多生活中有趣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將學生感興趣的事件融入數學教學活動中,或者以生活中比較有趣的事件引入數學教學活動。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生的學習狀態比較好,才可以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和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問小學生最喜歡吃哪種水果,然后列出各種水果的單價,讓學生選擇需要買的數量,最后讓學生計算要想買到自己想要的數量的最喜歡吃的那種水果需要多少錢。在這個問題的設置中,教師以生活實例為出發點,引出數學問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三)讓學生熟悉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
小學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解決數學問題的技巧、技能和能力時,需要將數學問題分解開來,按照具體步驟,逐步解決數學問題。這種分解方式,可以讓學生由簡到難逐步熟悉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并逐漸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各種技巧。長此以往,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首先,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提取問題的能力,就是要讓學生在各種復雜的信息環境中迅速提取出有效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轉化成數學問題,然后將數學問題和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嘗試著運用各種數學知識去解決數學問題。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數學的應用性較強,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性非常強,因此學好數學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這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也具有積極意義。
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構建數學模型,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語言。只有如此,才能運用數學知識將數學問題有效解決。比如“小青媽媽給小青五元錢,讓小青去買作業本、鉛筆和橡皮擦,小青去文具店問老板每一件商品的單價,老板告訴小青作業本一本一元、鉛筆一支五毛、橡皮擦一個一元,小青根據這三類文具的單價和自身的需求,買了三本作業本、一個橡皮擦,請問小青還能買幾支鉛筆呢?”在解決這類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看到題目之后,提取出有效的數學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信息構建數學模型,并通過解答數學模型而得出數學問題的答案。因此,小青的數學問題可以構建成數學模型為“3×1+1×1+0.5x=5”,解答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答案為2,然后就可以知道實際問題的答案,也就是小青買了兩支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