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利萍
什么是有效教學?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有效教學——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有效學習的涵義所謂有效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應用有效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策略對學習內容進行積極、主動加工,以最少的時間投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達成學習目標, 使自身獲得發展的過程。有效學習的要素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有效互動(師幼/幼幼)提供學習資源,形成對知識的真正理解,使幼兒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
一、當前幼兒園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四點
一是過于注重教學形式,缺乏將活動過程與活動目標聯系的意識。二是只關注幼兒表面的興趣,對活動的要求指向不明,難以真正提升幼兒的興趣。三是關注幼兒動手參與,未引導幼兒的思維參與其中,幼兒的智能得不到有效的發展。四是給幼兒提供的學習操作材料不恰當,預期的活動目標難以實現。
(一)過于注重教學形式,缺乏將活動過程與活動目標聯系的意識
如大班科學探究活動“配制飲料”,老師在示范配制飲料、介紹了提供的操作材料(果珍、白糖、小蘇打、檸檬酸)后說:“下面,請小朋友自己選用材料制作飲料?!辈僮鲿r,幼兒忙得不亦樂乎,紛紛動手將這個材料、那個材料放入杯中,還不時地品嘗自制的飲料。當老師請幼兒說說是怎么配制的時卻沒有一個幼兒能清楚地說出自己究竟在杯中放了多少果珍、白糖、小蘇打和檸檬酸。
活動前,教師為準備材料花費了大量精力?;顒又?,孩子為擺弄、操作忙得不亦樂乎,教師最終的目的是讓幼兒在配制飲料的過程中感知認識,獲得經驗。可是,幼兒在整個操作活動中,只是忙于將材料放人杯中,惟恐動作慢了讓他人用完,根本無心去思考怎樣配制才好吃,無法去關注自己配制的過程,經驗當然無從談起.也不可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只關注幼兒表面的興趣,對活動的要求指向不明,難以真正提升幼兒的興趣
如大班“復習幾何圖形”教學活動,老師設計了 “變魔” 這一操作活動,即將一張長方形的紙變成各種圖形。老師在操作前提出:“老師想請小朋友當魔術師,用這張紙變圖形,看哪個小朋友變得又多又好。請小朋友拿起剪刀,開始變。”不一會兒,每個幼兒都剪出了好多圖形。當老師請幼兒說說“變”了哪些圖形時,幼兒說得最多的是三角形,其次是梯形,正方形很少, 長方形沒有一個,而說不出名的碎片卻占了相當一部分。在“變”的過程中,由于老師的要求不明確,多數幼兒不明白怎么剪:是剪一刀,還是隨意剪?也不明白“怎么變”,是變一個圖形,還是變多個多種圖形?于是出現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剪到哪算哪,剪成什么是什么的現象,很少考慮要變出不同的圖形。即使“變”出了圖形,也很單調,像這樣的操作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
(三)關注幼兒動手參與,未引導幼兒的思維參與其中,幼兒的智能得不到有效的發展
如科學活動“物體移動的秘密”,教師安排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感知物體移動需要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大小的力可產生不同的作用。教師提供積木、鐵塊、羽毛、乒乓球等多種材料,請幼兒玩一玩,讓這些物體動起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教學情景是,全班幼兒興致勃勃,個個忙于擺弄實驗;老師則忙于控制活動的時間,并讓個別幼兒展示實驗的結果,匯報操作的方法。表面看起來,場面常熱鬧,每個幼兒都在參與,都在動手實踐,而且課堂的活動內容也很豐富。在這個活動中,幼兒都動手做了,但是在動手之前,幼兒沒有思考的時間,更沒有先假想,再去驗證的過程;活動后,幼兒雖然匯報出不同的方法,可是老師根本沒時間來引導幼兒質疑方法的差異,也沒有時間給幼兒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事實上,這個活動的設計與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作為探究活動,活動原本應有的教育功能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潛在的教育資源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
(四)給幼兒提供的學習操作材料不恰當,預期的活動日標難以實現
1.觀察幼兒、研究幼兒才能了解幼兒的真正興趣與需要,把握幼兒的已有經驗與水平。教師在確定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設計教學問題、選擇教學方式等時,既要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又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與認知特點。平時,對幼兒反饋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
2.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幼兒的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3.使每個幼兒都能嘗到成功的滋味,獲得成功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幼兒一些走向學習成功的方法,最終促進幼兒智能的有效發展。
二、創造有效教育途徑,積極引導幼兒多種感官全方位地主動參與學習,促進智能有效發展
1.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和教育情境,把要讓幼兒學的內容轉化成幼兒愿意學的內容,讓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情境、學習的方式貼近生活,聯系生活,表現生活。
2.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幼兒的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學中.教師不要牽著幼兒的鼻子走,不要硬將幼兒的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軌道,而要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啟發幼兒積極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見解。
3.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幼兒的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學中.教師不要牽著幼兒的鼻子走,不要硬將幼兒的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軌道,而要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啟發幼兒積極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見解。
三、創造有效教育途徑,提供有價值的學習操作材料,促使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獲得有效發展
1.要考慮的是它所蘊含的對本教學活動的價值,即能有助于幼兒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和發展能力,有利于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為促進幼兒的發展服務,而不能隨便信手拈來,不能讓幼兒動手就了事,它們的呈現與使用都是需要經過思考后才能確定的。
2.選用什么樣的學習操作材料,要與本活動的內容及幼兒的年齡相貼切。學習操作材料的選用,要考慮到其簡便有效,盡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忌把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寄托在操作材料上,花不必要的精力去“精心”準備既繁瑣又無效的操作材料。
3.教師應本著“一個活動只解決—個問題”來確定學習材料。一個教學活動中要達到多個目標或解決多個問題,在有限的教學教程中是很難真正落實的。所以,以“一個活動只解決一個問題”來確定學習材料,更能讓幼兒對某件事做深層的探究與思考。當然,這對教師選擇、挖掘材料、設計操作程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