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佳利

一、問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化學核心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是化學學科育人價值的具現,是國家從未來綜合性人才所需的價值觀、能力和品格對化學教學提出的具體要求,為開展“素養為本”的化學教學指明方向。化學教學的目標是由教學素材和教學方法構成,其目標是知識傳授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進一步分析發現,教學知識是教學素材的重要組成,教學素材是培養化學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教學方法是落實知識和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關鍵手段,二者的配合決定了課堂核心素養落實效果。就相同的教學素材而言,配以不同的方法,會出現迥然不同的教學效果,傳統演示實驗教學是最常用的實驗教學方法之一,通常將素材作為服務于知識傳授的介質,只側重知識的落實效果,完全忽略在學生能力和思維培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化學核心素養在課堂中不能有效落實,探究實驗教學則彌補傳統演示實驗教學的缺陷,充分挖掘素材在素養培養方面的價值,培養學科的相關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真正做到“素養為本”的化學教學。顯然,探究實驗教學是發展學生化學核心素養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在探究實驗教學中落實化學核心素養呢?本文就以化學能與熱能第一課時的教學為例進行探討。
二、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設計
1.整體教學思路
本節課的主體教學思路,基于學生知識和能力基礎,通過設計緊密連接的問題鏈,衍生逐步深入的探究性任務鏈,以“初建模型-完善模型-運用模型”學習模式逐層推進,定性發展對化學反應的認識,培養探究性問題的解決能力,提升探究能力,養成用注重實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開展“素養為本”的化學教學。
2.主要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
環節一:建立認識化學反應新角度
【問題1】請你給表2中的化學反應分類?
【任務1】請你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表2中的化學反應,并對反應分類,說明分類依據。
【思考】請你給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下個定義?
在學生化學反應分類的認知(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和種類、電子轉移、是否有離子參與)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將其按熱量變化分為吸熱反應:反應1、3、4、5,與放熱反應:反應2。
設計意圖:
初步將化學反應從能量角度分類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增加化學反應分類的角度,發展分類觀,同時為環節二探究任務提供活動素材。
環節二:探究反應能量變化,初建模型
【問題2】從能量角度對化學反應分類正確嗎?如何證明?
【任務2】請你設計實驗方案,驗證你的預測。
儀器:試管、膠頭滴管、燒杯、玻璃棒
藥品:鋅粒、氧化鈣粉末、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稀硫酸、Ba(OH)2·8H2O固體、NH4Cl固體、NaHCO3固體、水
【初建模型】
依據探究流程:提出問題→形成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收集證據→分析推理→形成結論,學生在教師幫助下完成前兩步,獨立實施后5步,最后學生提煉探究過程,并轉化為思維模型(見圖2)。對于反應3、5的異常現象,學生認為值得繼續探究。
設計意圖:
在本環節中,運用實驗方法定性認識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的關系,初步科學地建立從能量角度對化學反應分類的認知,養成注重實證的科學態度,在實驗探究過程,初步建構科學探究思維模型,培養分析推理、探究能力,促進“變化觀念”、“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等核心素養發展,同時為環節三提供教學素材。
環節三:探究異常現象,完善模型
【問題3】
3.1環節二的實驗不足有哪些?如何改進?
【任務3】請你優化實驗不足,并創新實驗裝置。
【小結】實驗優化著手點
通過集體討論,學生認為應從節約、環保、空白對照、普適性、實驗室條件等方面對實驗進行優化、創新(見表4)。
3.2針對環節二,請你提出一個可探究的問題?并探究?
【任務4】結合環節二的實驗,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并進行驗證。
基于異常現象,學生能夠提出可探究的問題,再自主進行完整性的探究活動。
【歸納】
1.化學反應能量變化是化學反應基本特征之一,化學能與熱能可以相互轉化[1]。
2.常見的放熱反應:燃燒反應、大多數化合反應、金屬與酸(水)、中和反應
常見的吸熱反應:Ba(OH)2·8H2O固體與NH4Cl固體、NaHCO3固體與稀鹽酸、大多數分解反應
設計意圖:
在本環節中,完善科學探究思維模型,進而形成解決探究性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同時培養問題意識,發展創新能力,提升探究能力,養成注重實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再通過前面的學習,歸納常見的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學會用實驗方法科學地建立從能量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的新認知,進一步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采用探究實驗教學,選取利于凸顯化學核心素養的素材,設計聯系緊密的遞進式探究任務,有機的將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具體要求融入逐級深入的實驗環節,搭建整體性思維框架,打造指向核心素養的螺旋式教學體系,有效的將知識轉化成素養,建立解決探究性問題角度和方法,提升探究能力和模型思維水平,是對發展學生化學核心素養教學一次有效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