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水秋
摘要:在幼兒教學中,教師要避免灌輸抽象的數學概念。在教授集合等概念的時候要把握幼兒數學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組織他們展開豐富多彩的活動,在觀察生活、自主分類、動手操作和比較的過程中掌握集合中的各種概念,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數學能力。
關鍵詞:核心經驗 集合概念活動 幼教數學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教師要利用生活和游戲中的實際情境,引導幼兒理解數概念。教師在教授“集合”類概念的時候,也要找準核心經驗,讓幼兒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促使他們從籠統感知集合過渡到全面了解,并學會利用相關概念解決各種生活問題。
一、觀察生活,建立基本概念
教師首先要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了解什么是“集合”,只有明確了集合的基本概念,他們才能運用其解決各種生活問題。幼兒逐步認識到,生活中充滿了由物體組成的各種集合,他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將同一組物體分成各種不同的集合,漸漸地,他們就能從具體實物過渡,了解抽象的圖形和數字。
在幼兒游戲后,我引導他們觀察玩具,并嘗試進行歸類。“我們有這么多玩具,看上去好亂啊,大家有什么方法能將它們整理一下嗎?”有幼兒很快提出:“可以將大玩具和小玩具分開。”我又引導其思考:“可是,怎樣的玩具算夠大呢?這個積木很大,可是,如果將它和其他積木分開,下次玩的時候,會不會很難找呢?”幼兒有所感悟,認識到可以從玩具的種類入手分類,他們將玩具分成積木、電動玩具、繪畫用具等若干大類,對于集合有了初步的認識。此后我又引導他們將集合的概念擴展到生活中。“大家覺得這樣的分類方法好不好呢?你覺得這樣的分類對生活有什么好處呢?”我提示大家回憶一下去超市的場景,很快就有幼兒想到:“超市里的東西都是按照一個個類分好的,這樣購買的時候就能很快找到。”結合這個例子,幼兒認識到集合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若能將集合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如在餐飲活動的時候尋找餐具集合,在游戲時給玩具分類,那么幼兒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掌握集合的概念。
二、自主分類,感知組成元素
集合中的各個元素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具體事物,也可以是集合圖形或者數字。教師要引導幼兒逐步掌握分類的方法,了解集合的各個組成元素。這樣他們能從具體過渡到抽象,對集合的認識也更深刻。
我首先引導幼兒為實物分類,給他們分發各種不同形狀、顏色的花朵圖片,并讓他們選擇合適的分類方法。有的幼兒提出可以按照顏色來分類,可以分成紅花、黃花等不同的集合。還有的幼兒提出可以按照花朵的形狀來分,形狀一樣的花朵分成一組。在分類后,我又引導幼兒展開“尋寶”的游戲:“現在我想要紅色的三角形花朵,在不同的分類中,該如何尋找呢?”幼兒發現,分類標準不同,尋找集合元素的方法也不同,若按照顏色分類,則要先找到“紅色”組,然后在該集合中找到三角形花這個元素,反之,按照形狀分類,則要先找到“三角”組,然后尋找紅色花元素。通過該游戲,幼兒認識到分類的標準不同,各個集合的組合元素也不同,在檢索之前要先搞清楚分類標準。此后我又逐步抽象化,讓幼兒用數字、形狀類卡片展開類似的游戲。
教師可以讓幼兒相互出題,看看誰對集合中的元素理解更深刻,并給優勝者一定的獎勵。這樣幼兒就能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相關的活動中。
三、動手操作,認識交集差集
交集和差集是集合中的重要概念,但是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運用實物或者卡片動手操作,嘗試通過“找不同、找相似”的方式理解交集和差集,提升思維能力。
我組織幼兒參加“小小動物園”的游戲,首先按照不同的動物進行分類,分成“小雞、小鴨、小兔子”等各種不同的集合。此后我提出問題:“哪一種小動物的數量最多呢?”幼兒認識到要完成該任務,首先要按照種類將動物分成不同的集合,然后要分別數一下每個集合有多少元素,這樣才能得出答案。我又提高了游戲難度:“小兔子、小雞都是能在水中游泳的動物,小魚和小蝌蚪則只能在水中游泳。現在我要大家找出能生活在水中的動物,你會找到哪些動物呢?”幼兒發現小鴨符合標準,這樣就讓他們認識到如果“在陸地上生活”和“在水中生活”各是一個集合的話,小鴨就是這兩個集合的交集,因為它既屬于陸地生活的小動物,又屬于在水中生活的動物。同理,我又讓幼兒將動物分成鳥類和魚類,然后讓他們尋找兩者都不屬于的小動物,他們找到了“小蝌蚪”,這樣就讓他們了解了差集的概念。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建議教師通過實物操作的方法引導幼兒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并用“加”或“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在直觀形象的實物或圖片輔助下,幼兒能通過實際操作初步感知數字。
四、比較多少,理解包含關系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教師要結合日常生活,指導幼兒學習通過對應或數數的方式比較物體的多少。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比較多少的方式理解包含和被包含之間的關系,嘗試從一個大集合中找到若干個小集合。
我引導幼兒參加“一二三,快站隊”游戲,首先提出:“男孩子站起來,女孩子坐下。”所有的男孩子組成了一個集合,此后我又發布命令:“穿長褲的男孩子站著,穿短褲的男孩子坐下。”又有一批幼兒坐了下來,我引導他們思考:“大家發現了沒有,當我們要找穿短褲的男孩子的時候,就要在所有的男孩子里找。大家比一比,是穿短褲的男孩子數量多,還是全部男孩子的數量多?”此后我又讓大家比一下“穿短褲的男孩子”和“穿短褲的女孩子”誰更多。在反復比較后,幼兒認識到“某一類男孩”是“男孩”整合集合的一部分,它們之間是包含關系,所以哪怕“穿短褲的男孩子”比“穿短褲的女孩子”多了很多,也絕對不會比“男孩”的總數多。這樣就讓幼兒在游戲中明白了包含關系。
除了利用圖片、實物進行引導以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參與一些相關的小游戲,這樣他們的參與感更強,理解起來也更為深刻。
綜上所述,幼兒認識數的概念是從感知具體的集合開始的,所以教師要把握核心經驗,營造生活化場景,促使他們逐步形成集合概念,感知集合中的各種元素,理解包含關系,并逐步懂得在生活中合理運用。